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i財有道,ID:weizhixiu00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近,有個爸爸在網上說,為何現在的幼兒園不教知識,引起很多熱議。
據這位爸爸說,他的孩子之前在一家私立幼兒園,受今年疫情影響,推遲到六月才開學。但開學後,幼兒園從私立改為公立,辦學思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以前,私立的幼兒園會教孩子一些詩詞、拼音還有簡單的數學加減法;但是,改為公立後,統統不教了,只讓孩子做遊戲,盡情玩耍。
他聽別人說,有小學一年級孩子做作業到晚上十點,於是這位爸爸很焦慮,四處上網求助。
事情大致就是這樣。作為一個父親,有道君覺得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更優秀呢?
但在有道君看來,這位爸爸焦慮的核心問題,並不是幼兒園不教知識,也不是該不該幼小銜接,而是「搶跑」。
有道君不反對「搶跑」,但有個前提,就是孩子能不能消化那麼多不屬於他年齡的知識。顯然,他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無論是幼兒園、父母還是小學,原本都是想讓孩子在學齡前快樂的成長。但是,我們看到,當下這三方都在或多或少地違背自己的初衷。
何以至此?當下很多國人的教育理念是:不問孩子想要學什麼,而是主觀地認為,我覺得孩子應該學什麼,孩子就要學什麼。實際上,這更像一種群體性的焦慮。
我們知道,就教育本身而言,可以分為兩種:國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站在功利角度打個比方,這就像醃鹹蛋,國民教育是醃一百個,就出一百個。
精英教育是醃一百個,可能只出一個。
從幼兒園到小學,就是國民教育,一百個鹹蛋,整整齊齊。
尤其在小學低年級,學習知識不是首要的,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只有進入到初中、高中,真正的差距才會逐步體現,還有最關鍵的大學時期,那才是精英教育該在的地方。
再說,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本科四年,十六年的時間都在學習。
你看到了,這不是一次短跑,這是一場大型馬拉松。
馬拉松是個有趣的運動,剛開始大家都是一個水平,前半程也基本看不出太多差距,只有後半程才是發力的時候,跟不上就會被拋很遠。
退一步講,就算你幫他跑完了前面十六年的學習馬拉松,後面的路該如何去走,孩子終會長大離開,會成家立業,也會為人父母,到那時候,人生的馬拉松誰來幫他完成?
因此,就算讓孩子3歲識千字,5歲通算數,又有多大作用呢?在他人生的道路上,這不過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先發優勢。
先發優勢沒有什麼不好,但先發優勢不代表他一定會成功。因為這麼長的時間,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你無法讓他每一步都有先發優勢。
因為人這一生,每一個階段的重點都不一樣。
三歲時,他可能只需要你的一個擁抱;
六歲時,他需要你給他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十歲時他想要的,可能就是你幫他付房子的首付了。
王思聰直到高中還以為家裡很一般,老王刻意對他隱瞞了,為什麼?
要說「搶跑」,思聰少爺的起點,是很多人一生都到不了的終點。即便這樣,還要對他掖著藏著,老王怕什麼?
就是怕他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天生就有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而自己不去努力。
反觀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無微不至全程陪伴,心甘情願當孩子的司機、保姆、廚師……生怕孩子吃一點虧,或是受一點挫折。
每次都要一百分,每次都要全班第一名,年級前十名;這不是愛,這是一種病。
當這個被眾星捧月培養出來的孩子,走入社會,終於發現自己不是主角的時候,他會面對怎樣巨大的落差?
當父母好不容易讓他常春藤畢業,進入大廠年薪6位數,卻面臨帝都的千萬級房價;而當年班上的學渣,直接繼承了父母的六套房。這時候,他該怎樣面對這個巨大的落差?
不完美才是完美,經歷過挫折,才知道如何去爭取。不是麼?
眾所周知,世界上只有兩個民族可以做到對後代教育的全情投入:一個是我們,另一個是猶太人。
跟我們一樣,猶太人是一個瘋狂喜愛學習的民族,一家五代人,每天都精神抖擻,天天向上的那種。
這個民族,誕生了眾多聞名世界的大學者、科學家,工程師以及文學家;至今,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財富,就掌握在猶太人和猶太后裔手裡。
但是,這只能說明猶太人對後代教育的成功,那你聽過他們教育的重要原則嗎?
「Encourage independent」,翻譯過來就是「鼓勵獨立」。獨立形成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習慣,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翻譯過來就是「凡事都是先難後易」,就是我們所謂的萬事開頭難。
反觀我們,教育搞得像一場大型真人秀。
老師每天在微信群貼出各種照片,各種活動安排,各種家庭作業。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天在場外嚴陣以待,群裡留言數隨時都是滿格。
就像《紅樓夢》裡的寶二爺,在大觀園私塾讀書的時候,外面的丫鬟隨時待命。二爺有一點不舒服,二爺又鬧脾氣了,隨時衝進來小心伺候著。
當然,有存在感的父母,也比消失的父母好。希望孩子「搶跑」,哪怕領先一點點,哪怕只是自我安慰,也需要做點什麼吧。
但是,當一個社會那麼多父母,整天沒有事做,把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這樣真的好麼?
有道君沒有答案,或者說,也只是在思考罷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