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該學知識嗎?我採訪了一千個家長,只獲得了兩個答案。
該,還有不該。
圖文無關
在這個即將迎來豐收的季節,我新晉成為一個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家裡的寶貝疙瘩也加入了「學知識」大軍。
於是我採訪了一下我自己,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答案,安利給各位幼兒園大班的戰友們。
比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進入小學前孩子有沒有更多的學習興趣,有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有沒有良好的時間意識,任務意識和規則意識。
脫離實際的道理都是空中樓閣
如果孩子即將入學的小學一年級的講課進度快。比如一個月就要學完拼音,兩個月就要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那孩子提前學習就是必要的。
在這樣的學校,如果孩子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學起來就會吃力。而且,課後還要花時間去補習,這樣更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不利於他適應小學生活。
如果將要就讀的小學對新入學的孩子沒有基礎知識方面的要求,教學進度也不快。那就沒有必要在幼兒園階段過多的接觸這些基礎的知識了。
否則,超前學習的孩子會覺得自己都知道,上課不認真聽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對於學習的需求是極大的,可以說是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從一出生就開始學著吃奶、學吃手、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使用工具、學用什麼樣的辦法讓家長滿足他的願望……
這種由孩子的內驅力在驅使的學習,讓他們極度渴望知識。這學期我孩子幼兒園教拼音,他學的挺起勁,最大的驅動力就來自於,他發現自己藉助拼音更能讀懂注音的故事書了,一本接著一本看,一個音接著一個音就更加熟練起來了。
可如果家長的目標錯了,以記住多少個,記得牢不牢為標準,讓孩子學習,甚至開始盯著孩子寫作業了。那就麻煩了,你們開始邁進「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日常生活節奏了。
孩子覺得「學這些東西好痛苦,沒有好處,還得被爸爸媽媽盯著,一個勁的糾錯。」;家長覺得「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學不好,肯定是不認真,態度不好,專注力有差。」
還沒入學,學習興趣就開始被打沒了。
三年級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坎,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比如有些孩子一二年級的成績很好,因為他們會記、會背。到了三年級,數學應用題來了,需要理解了;語文要寫作文,需要想像了,他們就痛苦了,就跟不上了。這些孩子都是無法結合實際學習知識,知識和生活割裂開來,抽象思維的發展跟不上知識難度的提升。
孩子學習知識,學的不是20以內的加減法,而是和小朋友交換物品後自己還有多少剩餘;也不是會背唐詩三百首,而是去爬山的時候吹著風,就知道什麼叫做微風徐徐,把晴空萬裡的畫面刻畫在心裡;是理解我們會把豬八戒和孫悟空都當成人看。
時間意識,就要讓孩子知道上課下課的時間,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在多長時間之內要完成什麼事情。知道放學回家要先寫作業再玩。
任務意識,就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並且認真完成。
規則意識,是遵守課堂的紀律,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規則。
有了這三個意識,孩子才能學得好、認真學、自主學。
在我看來,不論哪一點,都比不上孩子想學。
只要他還想學,他就會想辦法,我就能有幫忙的機會。有句雞湯挺好喝「沒有人能改變你,能改變你的只有你自己。」
逼他一把的成功概率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不能拿來賭博,千萬別一時著急而打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