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以美國立方星科學探索的實踐為例

2020-12-23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作者:白青江 時蓬 範全林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中心

一、立方星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

空間科學是以太空飛行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地球空間、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目前,太空飛行器正朝著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小的兩個方向發展,即一方面研製綜合型、高功率的大型衛星,如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2020年之後發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質量為6.2噸,主反射鏡口徑達到6.5米;另一方面研製質量輕、微型化的小型衛星。其中,立方星是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微納衛星,以U為單位,1U體積為10cm×10cm×10cm,1U重量一般不超過1.33kg。根據任務的需要,可將立方體衛星擴展為2U(10cm×10cm×20cm)、3U、甚至16U或更大。

圖1 1U立方星示意圖(圖片來源:韋伯州立大學)

立方星採用商用現貨部件和標準、模塊化的設計,成本低、功能密度大、研製周期短,為更多人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了可能,包括學生、各種規模的高等院校、技術開發人員和眾包(crowd sourcing)活動等,為空間探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立方星的概念由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 Poly)和史丹福大學的若迪·普伊格-蘇阿里(Jordi Puig-Suari)教授和鮑伯·特維格斯(Bob Twiggs)教授於1999年發起,一經提出即在國際上掀起研究熱潮。2003年,世界第一批立方星成功發射,開啟了空間演示試驗與應用階段。2013年是立方星快速發展的新起點,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成倍增加。截至2019年1月,人類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星,其中900多顆成功入軌;近兩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大幅增長,詳見圖2所示,立方星已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

一般來講,每個立方星可以開展獨立的科學觀測,絕大多數立方星會攜帶1~2個科學儀器,作為其主要的有效載荷;也可以開展編隊飛行,獲得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例如既可以探索木衛二的 冰核,也可以開展遙遠星系和黑洞的極低頻能量探測。立方星還可以形成一個「集群」(hub),其中心太空飛行器負責複雜的計算和數據傳輸,每個立方星具有單一、聚焦的特點,可以不斷增加數量或者替換出現故障的單元。

圖2 2011~2018 年用於科學應用的立方星數量

二、立方星開啟空間科學新發現

隨著立方星平臺的發展和成熟,已經成為空間科學探索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立方星大量用於在近地軌道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產生了很多創新的思想,而非僅僅作為教學工具或工程與技術驗證。國際上已通過一系列立方星平臺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成果,如美國的「空間天氣實驗」(Colorado Student Space Weather Experiment, CSSWE)、微型X射線太陽光譜立方星(Miniature X-ray Solar Spectrometer CubeSat, MinXSS)項目,以及歐洲牽頭實施的QB50項目等。

MinXSS任務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密西根大學建造的3U立方星,於2016年5月部署在國際空間站上,在儒溫拉瑪蒂太陽高能分光成像儀(Reuven Ramaty High Energy Solar Spectroscopic Imager, RHESSI)和界面區成像光譜儀(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 IRIS)任務未能覆蓋的能量波段進行了科學研究和測量,進行了「填空」觀測。

QB50項目是歐盟2011年主導發起的國際合作項目,計劃由約50顆2U和3U立方體衛星組成星座,對200~380km 地球大氣低熱層進行就位探測。我國共五個大學參加了該項目,包括西北工業大學「翱翔一號」(Aoxiang-1)、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1號衛星」(LilacSat-1)、南京理工大學「南理工一號立方星」(NJUST-1)、「國立」成功大學「鳳凰號」(Phoenix,中國臺灣)和國防科技大學「國防科大立方星」(NUDTSat)。

隨著美國科學家於2015年9月14日在地面探測到引力波並獲得2017年諾貝爾獎,對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探測成為空間天文學探測的新熱點。除了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正在研製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小衛星外,基於立方星的「天格計劃」(Gamma Ray IntegratedDetectors, GRID)也值得關注。該計劃是由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學生實踐計劃,計劃在2018~2023年內約600 千米的不同軌道發射24顆6U立方星組成星座,探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其首顆立方星已於2018年10月底發射入軌,採用新型閃爍晶體與半導體光電倍增器件開展對空間伽馬射線的探測。

圖3 QB50 項目示意圖(a);參與QB50 項目的中國立方星(b),從左至右:翱翔一號、「紫丁香1 號衛星」、「南理工一號立方星」、「鳳凰號」(中國臺灣)、「國防科大立方星」

圖4 天格計劃首顆實驗衛星及其載荷(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與此同時,立方星也已開始進入深空探測領域,數個月球和火星任務計劃利用立方星開展研究。MarCO立方星是NASA於2018年發射的兩個行李箱大小的6U立方星,成為首批進入行星際空間的立方星,完成了眾多有風險的深空導航和通信實驗,其中MarCO-A在飛越火星的過程中還利用其穿過火星大氣時無線電信號的變化,進行了反推火星大氣成分的科學探測;MarCO-B在「洞察」號著陸不久後在離火星表面6000km處傳回了火星的圖像,這也是由立方星首次拍攝的火星圖像。

囿於篇幅限制,本文將主要介紹CSSWE 任務取得的科學發現。

CSSWE任務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3U立方星,即一個鞋盒狀大小的粒子空間望遠鏡衛星,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設計和運行,設計壽命3個月,實際運行超過2年。2012年9月,CSSWE搭載在ELaNa VI 任務上發射升空進入地球軌道,旨在測量高能太陽質子及電子通量,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太陽高能質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地球空間天氣的影響。

圖5 MarCO-A and MarCO-B土星運行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

科羅拉多大學李炘璘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Nature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根據CSSWE任務的探測數據,在範·艾倫輻射帶發現了高能電子,這一發現證實了之前科學家對範·艾倫輻射帶形成原理的理論解釋,即內輻射帶中(主要在其內部邊緣)的高能電子是超新星爆發時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形成的,具體如圖7所示。這些強烈的宇宙射線猛烈撞擊地球附近的原子,導致其中子發生衰變,在宇宙射線反照率中子衰變過程中分解成為質子和電子,然後被地球磁場俘獲。由此,形成了環繞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範·艾倫輻射帶會對太空飛行器造成一定的危害。自從人類於1958年利用「探索者1號」首次發現範·艾倫輻射帶(圖8)以後,美國和俄羅斯科學家一致認為,「宇宙射線反照中子衰變」的過程很可能是地球磁場捕獲的高能粒子的來源,但之後的60年來,人類一直未能探測到中子衰變產生的相應電子。CSSWE的成果是人類首次在範·艾倫輻射帶內部邊緣附近發現高能電子,最終揭開了困擾科學家60年的謎團。

圖6 CSSWE立方星(圖片來源: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圖7 根據CSSWE的探測數據,地球磁場不同地點(L:從地球核心磁場到某一個磁力線的距離)的0.5 MeW電子通量,表明被捕獲的來自範·艾倫輻射帶的電子

可見,立方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從最初的教育工具、技術驗證方面的功能,已經發展成為了承載空間科學領域發現的重要平臺,在科學研究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8 2013 年,通過分析範·艾倫探測器數據,科學家發現地球輻射帶中出現第三個輻射帶(紅色)(圖片來源:Yuri Shprits, Adam Kellerman, Dmitri Subbot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三、立方星在空間科學探索中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視

世界主要空間機構越來越重視立方星,利用立方星開展空間科學探索。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組織了相關會議,研討立方星開展空間科學探索的優勢和劣勢等,並發布了相關研究報告和路線圖,如《利用小衛星開展空間科學研究》(Small Satellites for Space Science)、《立方星用於科學探索》(Achieving Science with CubeSats)等。

2014 年,立方體衛星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指出「小小立方星,可做大科學」(The little boxes are starting to do real science.)。歐美許多高校及科研機構均已成功進行了立方體衛星在軌驗證等。

圖9 2014 年,立方體衛星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

近年來,美國NASA陸續發起了一系列倡議、挑戰賽等活動,推動立方星用於空間科學研究和相應的技術開發。NASA載人探索和運行任務部發起了「立方星發射倡議」(CubeSat Launch Initiative, CSLI),其立方星用於科學研究的比例已近50%,如圖10所示;NASA空間技術任務部還設立「立方星探索挑戰賽」,為立方星提供搭載深空探測任務的機會,使其能夠在月球附近和更遠深空執行先進空間任務;NASA空間科學部在「探索者計劃」(Explorers)框架下遴選了日球層物理小型科學任務等,旨在研究太陽風及其動力學效應。NASA三大空間任務部皆對立方星進行了相關部署,對立方星的重視可見一斑。下文將從NASA空間科學任務部部署的兩個日球層物理小型科學任務展開,進行相關闡述和分析。

圖10 NASA「立方星發射倡議」(圖片來源:NASA)

NASA科學任務部於2019年6月遴選了兩個小型日球層物理科學任務,旨在深入研究太陽風及其動力學效應,並為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及相關關鍵技術(Artmis 計劃,2024年)奠定基礎。這兩個任務分別是「日冕和日球層聯繫偏振探測立方星座」(Polarimeter to Unify the Corona and Heliosphere, PUNCH)和「串聯磁重聯和極尖區電動力學探測雙星」(Tandem Reconnection and Cusp Electrodynamics Reconnaissance Satellites, TRACERS)。

圖11 NASA遴選了PUNCH和TRACERS任務研究太陽風及其動力學效應(圖片來源:NASA)

圖12 PUNCH示意圖(圖片來源:美國西南研究所)

PUNCH由4個行李箱大小的6U立方星組成星座開展編隊飛行,軌道高度560km(晨昏軌道),其中1顆星利用窄視場成像儀(NFI)觀測太陽日冕的結構,另外3 顆星搭載寬視場成像儀(WFIs)研究CME在行星際的傳播。PUNCH將首次對在內日球層傳播的太陽風暴開展實時3D偏振成像探測。首席科學家是來自美國西南研究所的太陽物理學家克雷格·德弗雷斯特(Craig DeForest)博士。預算方面,包括發射費在內,其總預算不超過1.65億美元,屬於探索者計劃的小型任務。

TRACERS包括2顆小衛星,將搭載高能電子探測器和感應式磁力儀,對磁層頂和北極極尖區的電子噴流和磁場進行實時就位測量。太陽耀斑的爆發、CME的形成、太陽風-行星磁層在邊界層的相互作用、行星磁尾蓄積能量的爆發等,都是磁場重聯的不同表現形式。TRACERS將覆蓋磁層頂日下點和極尖區,對該區域的串聯磁重聯事件驅動的空間天氣現象和規律進行同步探測。其首席科學家是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物理學家Craig Kletzing教授。上文提到的範·艾倫輻射帶就是該校的詹姆斯·范·艾倫(James Van Allen)教授利用世界首顆科學衛星——探索者1號(Explorer-1)發現的。由於TRACERS將搭載PUNCH任務一同發射,不考慮搭載費用,其預算不超過1.15億美元,同屬於探索者計劃的小型任務。

NASA強調,PUNCH任務的4個6U立方星和TRACERS任務的2顆小衛星將於2022年8月前一同打包發射,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兩個任務將聯合開展大科學(big science)/先進科學(highclassscience)研究。

PUNCH和TRACERS由NASA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GSFC)的探索者計劃辦公室管理。探索者計劃通過創新、低成本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旨在為天體物理學和日球層物理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頻繁的發射機會,對大型任務未能覆蓋的前沿領域進行「填空」。1958年發現範·艾倫輻射帶的「探索者一號」就是該計劃的第一顆衛星。在探索者計劃的框架下,已經陸續發射逾90個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成果,並有多位科學家們基於衛星數據獲得了諾貝爾獎,如1970年發射的X射線探測衛星「烏呼魯」(Uhuru)以及1989年發射的微波背景探測衛星(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COBE)。該計劃主要採用首席科學家負責制(PIled),包括五類任務:中型任務(1.8億~2億美元)、小型任務(≤1.2億美元)和大學研發衛星(≤1500萬美元)、機會任務(≤5500萬美元)和國際合作機會任務。

圖14 NASA 探索者計劃(圖片來源:NASA)

美國發展了類型完備、學科全面的空間科學計劃,高度重視立方星等微小衛星,對科學任務進行合理布局。近年來,立方星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作用愈來愈得到重視,美國的成功實踐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四、期待立方星助力我國科學家實現夢想

綜上所述,國際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立方星已成為一種成熟的衛星平臺,為科學探索提供了一種更為靈活的工具,目前已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目前,我國空間科學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成功實施,發射了「悟空」、「實踐十號」、「墨子號」和「慧眼」等任務,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已經立項實施多個衛星工程,預計將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然而,以上這些任務都屬於規模較大的衛星工程。在利用立方星平臺進行空間科學探測方面,雖然參與了個別國際合作項目,但總的來說,我國發展仍較為滯後。

令人欣喜的是,作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排頭兵,中國科學院日益重視基於立方星平臺的空間科學任務培育。據悉在2019年部署的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預先研究項目中,已支持了瞄準2030年空間天文研究的「全變源追蹤獵人星座」計劃,擬由大約100顆載有基於LIGA微縫光學的聚焦型X射線望遠鏡的8U立方星組成,專門針對多波段、多信使時代將會不斷發現的海量變源開展觀測;以及「磁場重聯自適應多尺度顯微計劃」,旨在通過12顆微納衛星編隊位形自適應的調整,同時測量宏觀尺度、離子運動尺度、電子運動尺度上物理過程的耦合,以認知磁場重聯到底如何發生。我們有理由期待國內空間科學界利用立方星這一「新」太空飛行器平臺開展科學研究,與傳統的大中型空間科學衛星形成互補,促進我國空間科學取得重大發現和突破,助力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目標的早日實現。

本文得到了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綜合論證」課題(課題號:Y7291A1AGS)的資助。

參考文獻

吳季. 空間科學任務及其特點綜述[J]. 空間科學學報, 2018, 38(2): 139-146

CubeSat [EB/OL]. [2019-08-2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beSat

時蓬, 蘇曉華, 王琴, 範全林. 國際基於立方星平臺的空間科學發展態勢及啟示[J]. 科技導報. 2019, 37(21), 印刷中

A New Revolution in Spacecraft - The CubeSat Era [EB/OL].[2019-08-29]. https://www.jpl.nasa.gov/cubesat/info.php

Small Satellites yield Big Discoveries. [EB/OL]. [2019- 08- 26].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 news/news- articles/small- satellites-yield-big-discoveries

「天格計劃」學生興趣團隊首顆實驗衛星發射入軌並上電成功測試. [EB/OL]. [2019- 09- 10].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10303/2018/20181112160816845487196/20181112160816-845487196_.html

NASA CubeSats - MarCO-A and MarCO-B - Steer Toward Mars.[EB/OL]. [2019- 09- 02]. https://sciencemetro.com/space/marcosuccess-vindicates-use-of-cubesats-on-deep-space-missions/

NASA's First Image of Mars from a CubeSat. [EB/OL]. [2019-09-02]. https://mars.nasa.gov/resources/22114/nasas- first- image- ofmars-from-a-cubesat/

Xinlin Li, Richard Selesnick, Quintin Schiller, etc. Measurement ofelectrons from albedo neutron decay and neutron density in near-Earth space[J]. Nature. 12, 552(7685):382-385

Eric H, et al.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runners- up[J]. Science, 2014, 346(6216): 1444-1449

廖文和. 立方體衛星技術發展及其應用[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15, 47 (6): 792-797.

About CubeSat Launch Initiative [EB/OL]. [2019- 08- 26].https://www.nasa.gov/content/about-cubesat-launch-initiative

Cube Quest Challenge [EB/OL]. [2019- 08- 26].https://www.nasa.gov/cubequest/details

白青江, 範全林. 美國兩個日球層物理小型科學任務揭秘空間天氣影響[J]. 空間科學學報. 2019, 39(4): 415-416

來源:現代物理知識雜誌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衛星技術中心團隊在首屆國際立方星及應用創新...
    其中,與希臘帕特雷大學、德國IABG公司合作設計的高光譜立方星(Archimedes: A Low Cost, Innovative Hyperspectral Cubesat Mission)獲得二等獎;與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合作設計的月球水資源探測立方星(Low-Lunar Orbit Nano Ice Mapper)獲得優秀獎。
  • 潮科技|立方星能力弱?做實驗星是因為能力差?這裡有一份不同的見解
    質疑一:立方星(cubesat)能力弱壽命短,真正的有商業價值的衛星都至少是50公斤以上這種質疑挺無奈的,無奈cubesat為航天做了如此多的貢獻,促進了航天這麼多的進步,已經成為現在國際商業市場的主流產品,已經進入國際頂級會議的主流聲音,已經跑出來幾家獨角獸和準獨角獸,NASA的cubesat都已經去火星了,現在都9012
  • 清華工物系及天體物理中心研發的立方星X射線偏振探測器成功在軌運行
    清華工物系及天體物理中心研發的立方星X射線偏振探測器成功在軌運行清華新聞網12月25日電  2018年10月29日,裝載著「極光計劃」的立方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11月6日,探測器首次加電並自檢成功;12月18日,第一次開啟高壓進入運行模式,成功探測到了空間X射線和帶電粒子觸發的徑跡,說明探測器工作狀態正常
  • 新加坡科學家用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向全球量子通信網絡邁進!
    愛因斯坦曾稱這種神奇的物理現象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片上頻率梳可同時產生多光子糾纏的量子狀態。(圖片來源:魁北克大學國立科學研究院)什麼是量子糾纏?技術什麼是立方星(CubeSat)?立方星是一種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的低成本微納衛星,其重量為1千克,體積為10釐米×10釐米×10釐米(也叫1U)。若干顆立方星(若干個U)可以組成立方體納衛星。
  • 2021年世界空間科學任務發射展望: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 | 不以...
    其中,既有規模和投資巨大的旗艦型科學衛星和空間站,也有遂行深空探測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真正反映了國際空間科學發展以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不以大小論英雄的新發展理念。    廣目衛星將成為我國空間地球科學首發星  「廣目」(CASEarth)地球科學衛星,是我國首顆空間地球科學衛星,在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和地球大數據科學先導專項等支持下研製,計劃於2021年6月發射。
  • ...訪星眾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總經理薛國糧
    「立方星部署器是我們公司的主要產品之一,以10cm×10cm×10cm為一個基本單元,稱為 「1U」,作用是攜帶著立衛星,到達指定軌道後進行釋放。此次搭載發射的是一個3U的部署器。由於空間環境非常惡劣,對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藝都有極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與鉑力特合作,採取金屬3D列印技術,更能滿足上述環境要求。」薛國糧說。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11月29日,八桂小記者與小小科學家一起在廣西區科技館親手製作望遠鏡,聽科普老師講解望遠鏡的科學奧秘。參與《小小科學家》欄目錄製▲小記實踐↓>八桂小記者一路跟隨科普老師探索各個科學現象奧秘,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提出問題(科學)和明確需要解決的難題(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計劃和實施調查研究;分析和解釋數據;運用數學和計算思維;建構解釋(科學)和設計解決方案(工程);基於證據的論證和辯論;獲取、評價和交流信息。這些「實踐」代替了「研究」,強調了「做」與「學」無法真正地分開,更廣義地體現了科學學習的特點。
  • 星立方:用大數據創造「精準教育」
    摘要 「我們星立方最大的特點就是立足大數據,開發出適合中小學師生所需的教育產品。」深耕教育信息化產業近20年的星立方董事長劉宇明在接受調研時如此強調該公司特質。
  • ​以 KLAS 為例:如何為藝術和科學探索提供充分的自由
    」 論壇在西岸美術館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進行,邀請了近 20 位來自全球頂尖藝術與科學領域的學者,共同探討科學領域的實驗精神和前沿探索如何與藝術設計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交匯融合。以 KLAS 為例:如何為藝術和科學探索提供充分的自由演講人:Rodrigo Perez-Garcia 博士 (馬克斯·普朗克膠體及界面研究所
  • 科學知識的「翻譯者」李優: 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探索的種子
    同年,日本大地震後發生核洩漏,一時間謠言四起,中國發生搶鹽事件,網絡笑談: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國是「鹽荒子孫」。談起此事,李優笑著回憶,當時超市裡真的一袋鹽也沒有了。對於一個具備科學思維的人而言,這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謠言,但因為這個謠言,鹽這種戰略物資真的被搶光了。現在是非戰爭狀態,假若在戰爭狀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那之後,李優更感覺到責任重大,科普這個事情他一定要做下去。
  • 鉑力特金屬3D列印立方星部署器,裝上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從「上天攬月」、「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從美麗神話到「坐地日行八萬裡」的探索,中國追趕「航天夢」的步履從未停滯。立方星部署器進行地面加速度試驗,星眾空間供圖部署器連接立方星與運載工具,其能否保證發射過程中減震、準確釋放並輸出分離信號以確認分離時刻,是決定立方星發射成敗的關鍵。
  • 中科館科學之夜首秀 VIPKID神奇科學實驗室成最閃亮的星
    」拉開帷幕,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酷炫的科學盛宴。活動現場,「神奇科學實驗室」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參與動手實驗,成為「科學之夜」最閃亮的星。「科學之夜」的小小科學家  據悉,「神奇科學實驗室」是中國科技館與VIPKID聯合打造的學習互動體驗新場景, VIPKID也成為了唯一一家參展「科學之夜」的在線教育企業。
  • 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科學啟蒙也要趁早,你做對了嗎?
    科學課程引導孩子們從小關注周圍技術世界的發展,體驗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一、《小小牛頓館-趣味科學》「小牛頓」經典品牌全新開發,專為3~7歲幼兒定製的創造力思維讀本。華語世界最暢銷的原創科普,三次榮獲臺灣出版金鼎獎,全面體驗美國版素質教育,培養適應全球化競爭的創新人才。
  • 清華大學馮驊團隊:仰望星空 做以「年」為量級的研究
    早在1968年,美國科學家就率先開展了天文X射線偏振探測,並在1971年發射的探空火箭上完成了247秒的曝光,第一次發現蟹狀星雲的X射線輻射可能具有高度線偏振,並在1975年上天的OSO-8衛星上完成了首次精確測量。  然而,40多年過去了,科學家們不斷論證X射線偏振的用處,預言探測偏振對天體物理的科學價值,卻再也沒有第二個X射線偏振探測設備在空間運行。
  • 幼兒園科學遊戲實踐的研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園科學遊戲實踐的研究   導讀:無論是集體的正規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現活動,還是科技製作活動
  • ...探索獎」河南籍獲獎者、中科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月?我們的地球,究竟能不能去「流浪」?這位年輕的河南籍科學家,是如何對火星感興趣的?請看魏勇與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聊聊「火星那點事兒」。  大河財立方:您在下午演講時提到,大致在十年前,您對火星產生的興趣,源自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昏黃路燈照射……由此,您在今天成為了中國對「深空」探索的科研人員。火星上沒有水、沒有雪,那種場景為何會讓您聯想到火星呢?
  • 科學課堂上新吸管的科學,自製噴霧器,DIY吸管風車,七彩吸管燈
    實踐教育爸媽圈▲ 讓孩子在探索與實踐中求知點擊標題下 爸媽圈 關注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個性
  • 感受科學樂趣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開營
    自2017年首屆「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成功舉辦以來,在四年的探索與實踐中,「未來科學+」科學營依託於上海科普大講壇這一知名科普品牌,鼓勵青少年們在科學的世界中自由地探索、思考、創新、合作、實踐、表達,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與科創意識,為他們在校科學課程的學習、科學興趣的培養、科學家精神的啟迪以及科學職業道路的規劃上埋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