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談壯志凌雲,只是講講他們的故事。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作為教育部國家外語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基地語種群和國家級特色專業項目語種群,其中的斯瓦希裡語、孟加拉語、尼泊爾語,均來自古老而神秘的國度。
斯瓦希裡語來自東非的坦尚尼亞,非洲更是被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為坦桑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從此我們成了全天候的朋友。坦尚尼亞是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訪問的第二個國家。
尼泊爾語顧名思義是來自中國的鄰國之一———尼泊爾。佛祖釋迦摩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尼泊爾也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中尼兩國有著上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是中國在南亞的又一鐵桿朋友。
孟加拉語是孟加拉國的官方語言,還是印度的第二大語言。孟加拉族是南亞次大陸古老民族之一。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泰戈爾便用用母語孟加拉語進行文學創作。孟加拉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和中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友誼。
或許當我們提到這些亞非語種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一帶一路」,這也是一條用語言連接的路。你又是否知道為這條路默默付出的年輕人的故事呢?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背後,卻有著這樣一種精神內涵——一生,一事,一杯匠心。這些年輕人們願立下此志,矢志不渝,終其一生。
非通用語背後的故事系列將分為三期,今天,我們先從斯瓦希裡語開始。
斯瓦希裡語的美女老師李坤若楠在非洲發生了什麼故事,文末有亮點——習大大和彭媽媽的與斯語班同學的合影。
斯瓦希裡語專業的李坤若楠老師說:「坦尚尼亞是個美麗、富饒、充滿朝氣的國家。可能會有一些人覺得非洲人有點可怕,但實際上他們的民風還是很淳樸的,大部分坦尚尼亞人都非常熱情,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你。坦尚尼亞人生性樂觀、開朗,愛聊天,也愛笑,一笑起來就會露出兩排白白的牙齒,很是可愛。」
李坤若楠老師和坦桑人在一起
她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她說:「我在坦尚尼亞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有一次,採訪完一個坦尚尼亞的阿姨,我要坐當地人都坐的電動三輪車回住處,阿姨怕我一個人不安全,主動提出要送我回住處,然後她再坐三輪迴家,而且不要我一分錢。我沒有想到她是如此的無微不至。」
坦尚尼亞街景
「還有一個故事。我讀博士研究的方向是斯瓦希裡語的民間文學,需要在坦尚尼亞搜集很多口頭文學資料。這對我來說是比較艱難和艱苦的工作。但是我在坦尚尼亞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也找到了一些民間藝人,每個人都給我留下來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80多歲的老爺爺最令我感動。他住在桑給巴爾一個很偏遠的農村。在和老爺爺取得電話聯繫之後,我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花了一個多小時找到了他的家。第一次來到他家時,老爺爺身體不太舒服,但還是熱情得和我聊了近一個小時。從那天起,我就親切地稱他為爺爺。爺爺說,你一個人過來路太遠,也不安全,還是我去找你吧。無論我怎麼堅持,他都說身體沒問題,而且他也希望能夠把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後來的幾次訪談,都是爺爺親自到我住處附近,接受完我的採訪之後就離開了。這位80多歲的老人令我肅然起敬。我在坦尚尼亞的經歷看上去平淡如水,但平淡之中卻飽含著深情。儘管我們膚色不同,文化不同,但只要真心相待,我們的心就是相通的。」
李坤若楠老師採訪獲得文學獎的坦尚尼亞作家
李坤若楠老師還說,幾次赴坦尚尼亞進行田野調查的經歷,使她更加堅定了將中國文化傳播到非洲的志向,因為那裡的大多數民眾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上,而我們需要讓他們了解的是更加全面的中華文明和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同時,她還致力於把坦尚尼亞乃至整個斯瓦希裡文化介紹給國人。她說,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東非的斯瓦希裡文化獨具特色,除了語言和文學,他們的音樂、舞蹈、繪畫、服飾、飲食、手工藝製作等,都是我們了解非洲文化最直接、便捷的途徑。尤其是斯瓦希裡語的學習者和從業者,我們學習、使用他們的語言,用他們的母語和他們交談,他們會感到很榮幸、很開心,這樣就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同當地人的心理距離。兩國民眾的友好交往是官方外交的有益補充,也有助於樹立國人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形象。
2015級斯瓦希裡語同學赴坦尚尼亞駐華使館(第一排中間為坦尚尼亞駐華大使)
另一個故事是我校2011級斯瓦希裡語專業的畢業生蘭林楓講的。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坦尚尼亞時,接見了2011級斯瓦希裡語專業的學生。其中我校學生代表蘭林楓和馬小宇與習主席及中國訪問坦尚尼亞代表團合影。
2011級斯瓦希裡語學生蘭林楓(最後一排左數第二位)
和馬小宇(最後一排右數第一位)與習近平主席及其國家訪問代表團的合影
蘭林楓回憶說:「習主席到坦桑訪問的接見僑界代表時,我們作為留學生代表接當時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內容大體是這樣的,中國和非洲是全天候的朋友,一方面是在修建坦贊鐵路的傳統友誼,當時正值清明節,習主席向援坦而犧牲的專家表示敬意,而希望我們這些年輕人特別是學生們可以為友誼增添新的內容,讓中坦友誼更上一個臺階。」她說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給自己的最大感覺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突然發現學斯語還是很有用的,學好斯語不僅是為了就業,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溝通友誼,也許不是豐功偉績,而是儘自己所能,把語言的優勢作為文化交流最有用的工具。
2015級斯瓦希裡語專業同學參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國和坦尚尼亞之間的友誼故事從1964年建交講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擔任起了主角,我們不求做出豐功偉績,只希望為民間交往做出貢獻。自從傳媒大學創建斯瓦希裡語專業以來,有很多優秀的畢業生來到外交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文局等國家部委工作,他們為中非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就像在賀萌(90級斯瓦希裡語學生,現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在2016級迎新大會上所說:「我深深的熱愛者非洲,也不會忘記祖國交給我的使命,兩國深厚的友誼也是從點滴開始,我們能做的便是從小事開始,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也書寫自己與非洲的故事。」
來源 ▏學通臺網資訊採訪部 記者 ▏王茗如
編輯 ▏周匯 責編 ▏白欣蔓 主編 ▏劉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