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宋代的真州復閘,是曾居世界第一的大運河最典型復閘(梯形船閘,民間稱套閘),其中的通濟閘,因揚州地方政府「一河兩岸」形象工程,近日遭遇一場毀滅性的威脅。
在大運河申遺的關鍵時刻,這種狀況讓一些有識之士深感遺憾和擔憂。「真州古閘是千年大運河的見證,如果古閘遭到破壞,大運河申遺考古的證據將缺失千年。」保護中國文化遺產的志願者彭毅先生告訴記者。
A 繁華千年古河道如今已成河溝
據了解,古運河儀徵段能反咉古代文明通江運口水工技術僅剩四閘,分別為河口閘、通濟閘、羅泗閘、攔潮閘,與澳河蓮花池、水關組成複式閘古蹟,閘河約3公裡。
記者從彭毅提供的資料上了解到,古運河儀徵段已流淌1600多年,屬江漕段(直隸漕運鹽運)最重要部分,不僅是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見證,而且其水工技術是大運河最典型的代表,是古代水利科技的縮影。古閘中的通濟閘所在位置是儀徵新城鄉冷紅村大成組。
2010年12月16日,記者來到古閘的施工現場,原先通濟閘的遺址處,目前已經被泥土填埋了三分之一。據彭毅提供的歷史資料記載:通濟閘長十八丈至三十三丈(60米至110米),深度是一丈三尺(4.3米)。而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度已剩2.5米左右,而且大部分只是抽掉水的淤塘。原有的近60米寬河道,現在部分河段只剩下2至3米左右。河床上被泥土填埋,幾乎看不到河水。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個人為毀壞破碎的河溝。實在無法想像這是一條聞名世界的大運河當年繁榮的入江口。
此外,記者在現場還看到,河道堤岸所有野生老樹已全部鋸掉,只剩樹根。閘口遺址北側堤岸被推成西高東低斜坡狀,高程整體下降。閘址向東20米處,河道被填大半,從閘址向東50米沿岸線高程也明顯下降,並且有50米北側河道寬度向南壓縮2米左右。
B 「一河兩岸」工程毀了古運河
志願者彭毅拿著大運河真州復閘地圖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施工的「一河兩岸」景觀工程,不但將原始堤岸、環流側向排砂彎道嚴重損毀,而且閘河將被切成幾段,新、老河交織在一起,閘與閘完全失去聯繫。這樣一來,古閘河道的走向將再也搞不清,新河、新路逐步取代古運河。並且,二期景觀工程極有可能吞噬倖存古閘河道的大部分。
鄰村紅旗村光明組86歲的王金六老太太告訴記者說:「我16歲嫁到這裡,當年這條河很寬呢,能走船的。」 三條埂小學退休老師,72歲的柏老師回憶道:「以往船隻凡走到這裡,經常用人力或畜力拖船過河。當時河面有好幾十米寬,是到揚州的水路,北西還有個大塘,那時為紀念毛澤東暢遊長江,我曾帶學生在裡面遊泳。」
住河北岸邊的王師傅和幾位村民說:「這一段河道裡有兩三個閘窩子(古代船閘),以前很深。大概40多年前,我們用鐵葫蘆輪撥裡面木樁砌房子,下面一層鋪的全是條石。條石大概都在1米左右,45釐米寬,25釐米厚。條石下面是密密麻麻的木樁,每根長4米,直徑20釐米左右。」
記者連線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大運河保護規劃》的牽頭負責人張廷晧時,他介紹,這條古運河的原始河道,已有1600多年歷史,即從東門大閘(註:船閘和泗源溝節制閘)東面石橋河最南端,向南300米左右,再折向西到大碼頭至長江。現存的幾段加起來不到2公裡。目前古閘遺蹟基本尚在。一旦毀滅,將使大運河申遺考古在實物證據上缺失至少1000年!
C 申遺辦:專家正在論證目前仍無定論
讓記者更為意外的是,該景觀工程從儀徵市規劃局的網站上,並沒有查到其立項相關信息。同時,從省水利廳政府公開信息上也未查到該景觀河道規劃項目。
對於目前古閘遭受的破壞,張廷晧認為,當務之急應該先做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讓事實來論證歷史。如果在考古過程中找到了閘基和閘座遺存的話,那對大運河申遺將起著巨大的推進作用。畢竟它的存在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一個裡程碑。
據彭毅介紹,在記者離開現場的第四天,施工現場曾經挖出了通濟閘水閘中的擺首石,之後在河口閘附近挖土機扒出船閘石料和古斷木樁,當時揚州申遺辦的人也來到現場,一致認為很重要,可至今仍無下文。所謂擺首石又叫趐石,是古船閘向外展側翼結合部建築石材,是古人建閘製作的一種特有制式石料,也是證明古船閘的標誌性物件之一。
隨後,記者電話聯繫了揚州申遺辦的孫姓工作人員。對記者提出的古運河儀徵段復閘保護的問題,他表示:「目前考古專家正在論證,但至今仍無結果。」對於施工現場挖出的擺首石和古斷木樁的情況,他強調沒得到專家論證的結論,還不能確認施工現場就是古閘的遺址。
D 要形象工程,丟了文化保護?
既然古閘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並無定論,那就更應該先保護起來。為何到目前為止仍未停工?對此,張廷晧表示,政府不能因為要自己的形象工程,而不要古代的形象了。一切都本著向「錢」看,實在是不合適。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建築史教授朱光亞表示贊同此觀點。朱教授表示,目前,他手上正在做對大運河申遺江蘇段的保護規劃,去年12月份,他們已經向江蘇省文物局匯報了此事。江蘇省文物局也與揚州申遺辦聯繫,要求停止施工。然而,目前仍然在繼續施工,說明揚州有關部門陽奉陰違。
隨後,記者採訪了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徐科長,對於大運河儀徵段古閘的保護情況,他表示,主要看揚州市2010年制定的《大運河揚州段遺產保護規劃》中,對這些古閘的保護是如何要求的。如果是已經在保護規劃中,那麼目前景觀工程的施工必然是違法的。
那麼彭毅提出的真州復閘,是不是受保護的大運河文化遺址呢?對此,張廷晧表示,自己曾經多次去過儀徵。目前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大運河沿岸有三個區域存在復閘,就是儀徵段、鎮江段、淮安段。根據歷史記載,淮揚運河南端真州(今江蘇儀徵市)與長江相交的運口段,長江高於運河時,依靠真州港口修築潮閘引潮和堰埭節水行運。但江水水位低淺時這些工程設施就不能發揮作用。對於北宋王朝重要漕糧轉運交通樞紐而言,真州港這種狀況當然難以滿足需求。這就是興建真州復閘的原因。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文物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從文物保護部門角度來說,這個復閘應該是被列入遺產保護規劃內,也許地方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民生、城市建設等大問題,忽略了大運河文化遺址保護。
E 須用立法管控破壞行為
當記者提到,揚州申遺辦表示已派考古專家在現場進行考古發掘時,江蘇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徐科長表示,派駐專家的程序需揚州文物局向省文物局提交派駐專家申請,由省局派出博物館處的考古人員到場。可記者隨後證實,省文物局博物館處並沒有派出專家到儀徵考古。顯然揚州申遺辦給予記者的回答,只是個託詞。
「儀徵是大運河科技復閘的發源地。因此,對於古閘的保護勢在必行。」朱教授強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三十二條:在進行建設工程或者在農業生產中,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文物,應當保護現場,立即報告當地文物行政部門,文物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如無特殊情況,應當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並在7日內提出處理意見。發現重要文物的,應當立即上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也會在接到報告後15日內提出處理意見。「為了保護文物,一定要用立法程序來管控那些破壞行為。」
揚州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
作者:劉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