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芋包嫂的芋包十分受歡迎。
過油的馬巷芋包格外美味。
臺海網7月3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在馬巷老街,有一道與碗仔粿齊名的閩南風味小吃叫馬巷芋包,它是當地居民最愛的美食之一,也是馬巷遊子日思夜想的味蕾記憶,如同熱乾麵之於武漢人。
皮薄料足、香糯可口,在熱氣騰騰的芋包裡,是馬巷人對生活的一種精緻態度。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巷,品嘗久負盛名的馬巷芋包,了解它是怎麼成為鄉愁的。
「芋包嫂」16歲做芋包,一做41年
「芋包!剛出爐的芋包……」每天下午4點,在馬巷街頭,人稱「馬巷芋包嫂」的蔡黎就推著小車,一路叫賣自己做的芋包。蔡黎是五美社區人,從16歲開始就做芋包,一做就是41年。她一般每天只做100個左右,賣完就收攤。正常情況下兩三個小時就能賣完,生意好時,不到一個小時就能賣光。
「給我打包10個,我要進島看兒子。」馬巷居民陳女士準備去車站坐車,出發前她特意繞進老街,買上兒子最喜歡的芋包,之後心滿意足地去坐車。
像陳女士這樣鍾情芋包的老馬巷人特別多。有個要去北京看兒子的父親,趕飛機前特意繞路買30個芋包帶上。還有位新加坡華僑,臨行前打包了40個芋包,託運回新加坡,分給親朋好友吃。
一位馬巷人告訴記者,離家在外讀書、工作、打拼,除了父母,最想念的就是芋包等家鄉美食,它們是兒時的記憶、家鄉的味道。
芋包好吃不易做 老手藝人仍在堅守
有別於其他地方的芋包,馬巷芋包出蒸籠後多了一道程序:放進溫熱的油鍋裡過油,鬆軟的芋包由此定型,也變得更酥香和爽滑。顧客購買時,老闆用小夾子將其從油鍋裡夾出、濾幹油後,加上蔥頭沫和沙茶醬,別有一番滋味。
「現在人比較追求健康,都要求把油瀝乾,而以前我們都是讓老闆多澆點油。」68歲的馬巷美食專家蘇文田說,芋包是老一輩馬巷人過年過節最喜愛的美食之一,不斷創造美食的馬巷人,「發明」了芋包,也享受著芋包帶來的幸福感。
蘇文田介紹,以前馬巷一帶有好幾個做芋包的老手藝人,如家文、蔡承泊等。最出名的是一個姓彭的老師傅,他技藝精湛,當地人忘了他的名字,都稱呼他為「芋包師」,「他做了一輩子的芋包,過世後,子女每年祭奠時,都用芋包當供品。」
一個芋包賣6元是有道理的,它好吃卻不容易做,製作者每天凌晨就要起床磨芋頭、切胡蘿蔔絲、切肉、洗蝦幹……然後翻炒、上蒸鍋,到中午1點多時燒油,一切就緒後,才能出門擺攤。
這份辛勞年輕人一般會敬而遠之,只有一些老手藝人仍在堅守著這道舌尖上的美味。目前在馬巷老街售賣芋包的,除了「芋包嫂」,還有龍翔峰景附近的翔寅小吃店,還有流動擺攤的劉記碗仔粿攤。(文/圖 記者 戴舒靜 通訊員 何振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