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媽媽跟我抱怨說:「我家寶寶現在1歲了,就是喜歡扔東西。玩具給他也不好好玩,就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
看著眉頭緊鎖的媽媽,我笑著說道:「這是好現象呀。」
為什麼讓媽媽愁眉苦臉的事,我卻說好呢?
我同事兒子海馬,10個月大的時候特別喜歡扔東西,而且總是不斷地扔掉玩具後,又再要回來。媽媽每次幫海馬撿回玩具,海馬就很高興地又扔掉了。
這個看上去有點兒搗蛋的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意義。
當海馬看到一個玩具扔出去時,他觀察到玩具會掉在地上,他還發現每次玩具飛出去的速度、掉落的位置、撞擊的聲音都不一樣。
更有趣的是,每次海馬扔玩具,媽媽就會撿起來,而且有一系列面部表情和情緒反應,可能拿皮球扔的時候,媽媽表現得是高興的,當拿起桌上的遙控器扔的時候,媽媽就會著急地跑過來。
這一系列的因果關係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為都有對應的結果,他才會通過扔出去再要回來,反覆驗證行為的結果。
媽媽們對孩子的這些重複的小實驗要有耐心,而且扔的動作對於孩子來說,很有意義。
比如可以促進共同注意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
牛津大學臨床神經病學系(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logy)科學家在《自然神經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曾發表一篇論文,研究發現像扔球、接球這樣的訓練能使大腦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科學家邀請了24名少年,將他們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周進行扔接球的訓練,第二組正常生活。
過了一段時間後,科學家發現,第一組進行扔接球訓練的人群中,平均大腦頂內溝白質數量增加了5%。雖然增加的比例個體差異頗大,但是所有人大腦白質都有變化。
而大腦頂內溝的白質由大量神經纖維聚集,直接決定著人們對周邊事物的觀察和判斷能力。
所以,這個實驗說明扔球這個遊戲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是有顯著幫助的。
海馬1歲半的時候,媽媽開始教海馬怎麼扔球,媽媽找了一個紙簍,讓海馬試著把皮球往紙簍裡扔,這個遊戲非常考驗大腦對手部的控制,需要很多精細動作的參與。
在一開始,選擇了一個較小的球,便於孩子抓握。紙簍的距離可以近一些,讓孩子能夠把球扔進去,增加孩子的成就感,等孩子練習熟練後再拉開距離。
扔球需要對手臂力量有一定的控制,如果用力過大,球就會扔到框外,如果用力過小,球到達紙箱邊緣就落在了地上。
在扔球時,紙簍的高度、距離作為視覺信息進入大腦,手觸及球的信息通過手的感覺神經進入大腦,大腦將這些信息綜合起來,傳向運動細胞,產生扔球的動作。
而扔球出現的偏差又通過視覺進入大腦,大腦對偏差進行分析,加以修正,改變扔球的姿勢和力度,使偏差縮小。
所以,大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重複著採集信息、計算偏差、改變力量、糾正動作這一循環,從而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在訓練一段時間之後,海馬的動作技能會有所提高。比如搭積木的時候,以前只能疊三個積木,現在能一個積木疊一個積木地堆上五六層了;以前吃飯的時候,抓勺子、夾菜也會撒的到處都是了,也不一定能把飯菜送到嘴巴裡,現在的手更穩了。
雖然說扔玩具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階段,不過我也非常理解,家長們總是要給孩子收拾玩具是挺心累的,那怎麼才可以既保護孩子好奇的探索行為,同時又能讓爸爸媽媽不那麼累呢?
當一件新玩具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他可能不知道該怎麼玩,所以孩子就會先自己探索一下,嘗一嘗,扔一扔,敲一敲。
所以有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告訴寶寶玩具的使用方法,除了可以扔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玩這個玩具。
如果孩子是對遙控器,電燈開關等感興趣,也可以告訴他們怎麼使用,讓他們充分探索一下,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幾次之後,孩子就會發現還有比扔更好玩的方式了。
此外,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幫忙收玩具,讓孩子明白東西扔完之後需要自己收回來,教孩子如何把玩具放到固定的地方,甚至把收玩具也變成一件愉快的遊戲。
養育聰明寶寶,從幫助寶寶掌握了一個新動作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