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廣東佛山,7歲女孩偷偷拿了玩具店的扭扭蛋卻不承認,親媽只好報警,給女兒一個教訓。如果是我,絕對不會這麼做。
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裡寫到:
「犯錯」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也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
媽媽將孩子交給警察,孩子雖然受到了教訓,但是她的主動思考很有限,從這個錯誤舉動中獲得的成長也很有限。而且,警察過來店裡處理,必然引起顧客圍觀。如果碰巧有認識的人看到,那麼孩子的行為很可能被鄰居、同學知道,受人指點和嘲笑,這讓孩子以後如何抬起頭來做人?
孩子不承認,是不敢面對結果,擔心被打罵或者承受多倍罰款。其實心裡已經意識到錯誤。
那麼,這樣的事,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在錯誤中成長呢?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博特·海靈格說:
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
當你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見孩子了;
當你關心孩子意圖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時,你就真的看見孩子了。
首先,讓孩子跟店員認錯,付錢。也不數落孩子,然後回家教育。
1.看見孩子的感受、情緒。
在家找個放鬆的位置坐下,問問孩子被店員質問時是不是感到害怕、緊張。即看見並孩子的感受及情緒,並對情緒表示認同。讓孩子知道,她是被理解的。從而打開心門,坦誠交流。
註:圖片與新聞無關
如果你忍不住先衝孩子發了脾氣或者打了孩子,那麼,一定要補救,修復親子關係。在雙方情緒都平靜下來時,儘早進行此番交流。
2.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
相關視頻中沒有說明孩子的媽媽,以及來到現場的民警是否了解到孩子偷偷拿走玩具的真正原因。也許,並不僅僅是因為喜歡,還有其他沒說出口的。
我跟兒子聊這件事的時候,問他認為會有什麼原因,他說,「可能她很餓吧!」(註:有的蛋型玩具裡面有巧克力和迷你玩具)你看,孩子的想法跟大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
3.看見孩子好的方面。
從事發到現在,孩子在這件事上,有沒有可以肯定的地方?比如孩子會感到害怕,說明她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是非觀念值得肯定。只是孩子缺乏抵制誘惑的能力和承認錯誤的勇氣。
此外,孩子也可能經過一番思量/思想鬥爭,才決定這麼做,並不是性本惡。
透過不良行為的表象,看到孩子內心的光芒
4.可以改善的方面。
李玫瑾教授結合40多年上千起罪案的研究指出: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都是身邊成年人造成的。
因此,可以改善的方面不只是孩子的,更重要是反思父母的做法。例如,
孩子方面:明知不好的事情,不能抱著僥倖鋌而走險。俗語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對於喜歡的東西,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獲得?鼓勵孩子2~3個辦法。
家長方面:是否對孩子買玩具或者其他需求過於吝嗇,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平常對孩子的溝通/教育,還有哪些要提升的。
特別提醒:教育孩子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
孩子的媽媽說:「看過視頻,人家父母帶孩子去派出所接受教育,所以我也叫警察來幫忙教育孩子,給她個教訓。」
需要區別的是:在派出所,裡面畢竟只有警察,沒有圍觀的顧客。而這名7歲女孩是在商場玩具店內(公共場合),店內及門口會有顧客甚至熟人走過。警察來肯定引得起其他人好奇圍觀。
即便是要給孩子教訓,最好避開當眾場合,考慮一下場景和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結束語:
人民日報去年提出為人父母的五個層次,第四層是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第五層次是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也就是心理學家李雪所說的如他所是。希望更多的父母登上第四第五層級,這不只是家庭的福音,更是社會的福音。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