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製造焦慮 「劇場效應」讓家長被「綁架」

2020-12-27 中國青年網

「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

暑期裡,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

這是別人眼裡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

在「暑假逆襲」「彎道超車」「上課外班『搶跑』才可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喧囂聲中,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7月2日,教育部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要加強校外培訓監管。然而,暑期即將結束,課外培訓機構亂象仍頻:超前教育和焦慮營銷成為培訓機構吸引生源的兩大法寶;需求膨脹但市場準入門檻低,部分課程質次價高。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有哪些套路?教學質量、培訓效果真的像機構們吹噓的那麼好嗎?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家長紛紛「入甕」

「220-173=47,僅剩47個名額了!」

「僅剩43個名額了!」

「再不下手趕不上了!」

某機構招生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用「減法」營銷「製造焦慮」,營造「搶到」就「賺到」的氛圍。

一些已經報名參與春季班的家長,為了在暑期「續班」,還要登錄APP線上搶課。助教老師一輪接一輪的倒計時「讀數」更讓氣氛愈加緊張,「孩兒爸連WiFi,孩兒媽換4G」,某時某刻,全家為了「搶」一個課外班嚴陣以待。

課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焦慮營銷已然「成功」地「感染」了家長們。

北京西城區家長馮欣(化名)暑假裡把女兒送進海澱區某課外班,她總感嘆自己「覺悟」太晚。

馮欣的女兒9月開學將升入新初三,在這個京城最「火熱」的季節裡,馮欣母女每天往返於西城的家和海澱的培訓機構。看著那些對課外班駕輕就熟、一臉淡定的孩子們,馮欣說,「一天上四門課的不算多,還有一天上十個小時的呢。」

暑假裡把孩子送進「高中銜接課程」的還有河北的家長趙曉娜。趙曉娜的孩子今年剛參加完中考,除了中考前忙著一對一補習,各種高中銜接課程在孩子中考前就開始「輪番轟炸」。當時培訓機構的老師推薦了「好學班」「精進班」和「志高班」,其中「志高班」需要孩子中考成績600分(中考滿分為650分)。

當趙曉娜終於下定決心要報名銜接課時,卻發現居然都快報滿了。而機構的老師還在耳邊不斷地「販賣焦慮」——「現在嚴格按照交錢順序給學生排位置,再不交錢就只能坐最後一排了。」

看來培訓機構的「心理宣傳攻勢」很有「成效」,趙曉娜連說自己還算「幸運」,至少「搶到」了火爆的課程。

有著多年中學教學經驗的趙桂琴老師告訴記者,如今課外輔導班的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自以為在課外班學過的孩子課堂上會有懶學等牴觸情緒,但其實並沒有紮實掌握學習知識,「就像吃了夾生飯,消化不了,久而久之,甚至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真金白銀能否換到良師為伴?

當家長不惜花費高昂的價格將孩子送到輔導班後,獲得的是優質教學還是心理安慰?

在北京海澱區某培訓機構的暗訪中,記者隨機與一位名叫王皓的「老師」聊起「機構教師是否需要教師資格證」時,他一臉驚訝地表示「不清楚」。同時,王皓也並不知道他工作的培訓機構是否具有營業資格,因為,其他的「老師」和他一樣,大多數都是在校大學生。

王皓說自己假期想在學校附近兼職英語老師。正巧,王皓的學長在經營一個小型輔導機構,很快,這名零經驗、零資質的大學生就搖身一變成了英語老師。「名牌大學生」的招牌讓王皓很快成為備受推崇的「好老師」。於是,一名完全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沒有教師資質的大學生,就擔起了授業解惑的責任。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從事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類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師資格。培訓機構應將教師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及培訓場所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記者查閱了六家包括線上和線下的課外輔導機構的招聘要求,僅有一家機構在要求中註明「需持有教師資格證」。王皓說,「在很多機構,教師資格證僅僅是簡歷和面試中一個『錦上添花』的選項。」

曾在一些非正規培訓機構上課的川川吐槽,「那些培訓班基本是靠老師們借場地、借桌椅,東拼西湊成的。老師上課問問有沒有問題或者不會的作業,沒有的話就一直照著書往下念……」

沒有合格老師,沒有營業資質,在這種培訓班不僅培訓質量堪憂,甚至學生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證。

前不久,網傳一段視頻,重慶一培訓機構老師用教鞭抽打學生長達數分鐘,並辱罵學生讓其下跪。據新華社報導,石柱縣委、縣政府成立的工作組調查顯示,這所培訓機構就是非法的,學生桂某某手掌、肩膀等部位受傷。公安機關已依法對打人者陳某江行拘,涉事非法培訓機構也被查封和取締,但學生的心理創傷怕短期難以痊癒。

與此同時,學費之高令人咋舌。記者電話諮詢了一些課外培訓機構,例如,「新東方」初三一對一數學課一次2小時,費用為每小時400元;「學而思」高三的各個科目一對一輔導折後價998元每節,如果三科連報價格還能額外優惠。

目前,全國並沒有一份針對培訓機構統一的收費標準或規範。根據多位家長提供的信息顯示,全國範圍內,一對一培訓課程價格每節課從200元到1000元左右不等,短期培訓也多為千元起步。一些非正規的培訓機構無視辦學資質和師資力量,價格卻向正規培訓機構看齊。以王皓所在的輔導班為例,他的工資為每節課300元,可想而知學生繳納的費用會更高。

「劇場效應」遮住了孩子們的另一扇窗

「你聽說過劇場效應嗎?」

中學教師趙桂琴向記者解釋道,「在座無虛席的電影院裡,原本大家看電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覺得看不清站了起來,於是後面一排接著一排的觀眾為了看見熒幕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所有人都只能站著看電影了。這就是劇場效應,這也是現在不得不面對的課外輔導班亂象。」

趙桂琴說,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於是不停地報班,不停地攀比,家長的急功近利會讓孩子失去滿懷好奇的求知慾,取而代之的是「分數與金錢的掛鈎」。

「這種唯分數論的觀念往往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結束了考試就結束了學習的動力。其實,學習應該是一場長跑。」趙桂琴說。

犧牲學生假期喘口氣的時間來「瘋狂」補課,最終能消化多少?

「假期為學生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從書本試卷中抬起頭喘息休息的時間,更為孩子們推開了一扇實際了解和認識社會的窗。」一位在朋友圈調侃自己「佛系」的邊女士寫道,除了做暑假作業,還買了下一學期的課本,在家鼓勵和培養孩子預習和自學的習慣;在學習之餘陪伴老人去農家樂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既讓孩子懂得孝順長輩又豐富了閱歷,「雖然孩子在暑假一個課外班都沒有報,但,何樂而不為?」記者強曉玲、實習生趙芮萱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家長被培訓「綁架」,誰在製造焦慮?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有哪些套路?教學質量、培訓效果真的像機構們吹噓的那麼好嗎?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培訓機構「製造焦慮」 家長紛紛「入甕」「220-173=47,僅剩47個名額了!」「僅剩43個名額了!」「再不下手趕不上了!」
  • 期末考試結束,教培機構高效觸達焦慮家長的「抓手」在這裡
    期末考試結束,教培機構高效觸達焦慮家長的&34;在這裡 &34;, &34;。 期末考試結束, 焦慮家長們開始短暫回歸平和, 教培機構是否做好準備&34;家長們的焦慮了嗎?可就算應教育市場需求而出現的素質教育在線陪練平臺參與到各大教育培訓機構持續&34;的營銷大戰中時,也會如同其他教培機構一樣,需要一個&34;來讓其可以和焦慮家長實現高效觸達。
  • 教育「劇場效應」加劇,中國家長的焦慮無處可逃
    教育「劇場效應」加劇,中國家長的焦慮無處可逃在教育「劇場效應」面前,所有人都無路可退前有瘋狂的黃莊補課熱,後有瘋狂的少兒學編程熱,這兩年中國的教育越發展,就越像是走進了一個「劇場效應」的死胡同。家長和孩子們被裹挾著向前,教育甚至變得讓人覺得窒息。1.什麼是劇場效應?
  • 九月培訓機構學校倒閉潮來臨,家長焦慮加深,教培行業何去何從?
    拿教培行業來說,幾乎每個教育賽道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長!現在家長在購買一項課程服務的時候,不但可以選擇線上線下,還可以有很多個選項可供選擇!從表面上看,大大小小的機構都開始使出各種各樣的營銷手段來爭奪客戶的注意力,提供課程給家長,這是社會的進步。
  • 揭培訓機構製造焦慮套路
    原標題:教培機構製造焦慮,「劇場效應」讓家長被「綁架」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實習生趙芮萱「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然而,暑期即將結束,課外培訓機構亂象仍頻:超前教育和焦慮營銷成為培訓機構吸引生源的兩大法寶;需求膨脹但市場準入門檻低,部分課程質次價高。培訓機構製造焦慮有哪些套路?教學質量、培訓效果真的像機構們吹噓的那麼好嗎?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
  • 南京一中家長喊話「校長下課」:劇場效應綁架中國教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曾發文評論: 「 在當下的教育領域,「劇場效應」一直存在——在劇場中,前排的人站起來看戲,沒有人叫他坐下來,後排的人也跟著站起來看戲,結果所有人都站著看完戲。
  • 犀利,"劇場效應"綁架下的當代教育,南京一中錯了嗎
    這種心態,不正是教育領域劇場效應的現實折射?劇場效應是由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盧梭提出的,指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他人利益的行為,導致了群體悲劇的上演。大量的補習機構為了牟利,利用各類自媒體或紙媒體,大肆違規宣傳,無所不用其極,營造&34;&34;&34;&34;……等等虛假信息,加劇了家長和學生的學習焦慮。第四、家長和學生。被裹挾到洪流中的弱勢群體,無力制定政策,無力甄別信息,無法改變規則,只能在洪流中掙扎自救。
  • 中國式育兒焦慮,最常犯的就是「劇場效應」
    這種常見的中國式育兒焦慮,其實可能是受了劇場效應的影響。------題記什麼是劇場效應?為什麼中國家長會觸犯?劇場效應最早是由盧梭提出的,他的劇場效應指的是以巴黎為代表的整個文明生活狀況。將劇場效應拿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中來說,就好比在一個劇場裡,前排的人為了看的更清楚就站起來了,但是前排的人站起來後就會擋住後排的人。而後排的人也想看到舞臺,於是也站起來。最後的結果是,所有的人都是站在看戲了。
  • 從「育兒焦慮」到「劇場效應」,中國式瘋狂暑假何時休?
    2、隨處存在的育兒焦慮家長們對於補習的熱心,很多時候並不是想要爭先,而只是為了讓自家孩子不落後。來自杭州的陳女士,本來是想要讓二年級的兒子,在暑假能夠好好放鬆。但是,陳女士一看到身邊其他孩子的家長,都報了班,自己便開始著急,開始去諮詢培訓機構,想儘快給兒子找到合適的課程。
  •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4歲娃英語詞彙量1500還不夠
    然而,暑期即將結束,課外培訓機構亂象仍頻:超前教育和焦慮營銷成為培訓機構吸引生源的兩大法寶;需求膨脹但市場準入門檻低,部分課程質次價高。培訓機構製造焦慮有哪些套路?教學質量、培訓效果真的像機構們吹噓的那麼好嗎?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
  • 以校外教育改革,疏解教育需求上的「劇場效應」
    作者:楊三喜  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火爆的問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近日表示,2018年要出臺促進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規範有序發展的意見,探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和聯合監管機制,「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幹擾者」。
  • 教培機構市場基本功—異業合作
    教培機構常規幾大大招生渠道方式:地推、活動、異業合作、線上。
  • 拒絕「中國式育兒焦慮」!父母知道劇場效應嗎?
    中國養育焦慮實際上,在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養育焦慮中,「劇場效應劇場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本該站在一旁觀看戲院演員表演的觀眾,卻成了演員,即介入到戲院演員表演中。父母對其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在中國,父母將他們的孩子本應自我發展的經歷外包給其他人。
  • 教培機構線上團隊搭建指南
    現階段,尤其是受疫情的影響,線下教培機構面臨著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雙重挑戰,教培機構需要處亂不驚,從容面對,見招拆招,真正利用組織變革,不斷保存、發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沒有本質區別,因為,教學服務的本質是不變的:都是基於教學流程的組織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教學、教研、教務,分別定位為服務學生和家長;市場營銷,解決品牌宣傳和獲客,需要線上運用和市場營銷能力的打造;唯一在「技術服務」板塊,有所不同,對於本身具有技術能力的教培機構,可以單獨搭建技術服務團隊,對於本身完全沒有技術基礎的機構,
  • 教培機構在秋季打響持久戰
    李先生經營著一家規模偏小的線下教培機構,從今年二月初被勒令線下停課後,李先生的機構也隨著教育大軍停下了營業的步伐。一路以來,隨著疫情對教培行業一波又一波浪潮的衝擊,李先生眼睜睜看著大家從瘋狂轉型線上,到暑期免費低價熱潮,再到暑期班火熱海拼......最後他看到身邊大量的機構,經歷著復工複課的成功與失敗、堅守與倒下。
  • 這樣的教培機構,"活該"被家長追捧
    家長為孩子選擇教培機構時,最關心的因素是什麼?據某知名廣告公司的市調結果,家長最關心的是老師。畢竟只有教得好的優秀老師,才更易帶來理想的提分效果。而對優秀老師的渴求度,教培機構與學生家長是一致的。畢竟一家機構想要長遠發展,就必須要為學生帶來理想的提分效果。
  • 從英語學習看中國家長的焦慮
    當前家長的過度焦慮怎麼來的?注意我說的是過度焦慮而非正常焦慮。外在原因一是校外培訓機構對家長教育焦慮的推波助瀾,說白了就是嚇唬,不忽悠你腿瘸了,怎麼賣拐呢?把正常程度的家長焦慮升級為恐慌、甚至慌不擇路,讓家長覺得不報這個班孩子將來就玩完了。藉此兜售自己的「解決良方」,近期媒體報導的某國內頂尖K12培訓機構,主管看著一線銷售團隊數十人半夜11點給家長打電話進行「續班催費「,大有不續班就不讓你睡覺的意思,完不成續班任務的第二天就讓走人。
  • 育兒焦慮怎麼破?從父母學會拒絕「劇場效應」開始,可從三點入手
    但由於家長自身的焦慮,認為其他孩子都在報興趣班,自己家孩子不能比別人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也爭先恐後地給孩子增加這些課外負擔,那麼這樣做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其實,在中國家庭的普遍育兒焦慮下,劇場效應是最常見的一種現象。什麼是「劇場效應」?劇場效應,顧名思義就是本應該在一旁看劇場上演員們表演的觀眾,卻變成了演員,也就是參與到了劇場上演員們的表演當中。
  • 重慶教培行業報告:頭部機構聚集的115億級潛在市場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逐漸重視,高考的重壓正逐漸下沉至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家長的教育焦慮不斷升級,而這一切又將投射到教培行業中去。1重慶教培行業綜述初來重慶,對它的第一印象是,密密麻麻的街邊火鍋店人滿為患。
  • 2020年,傳統教培機構的好日子到頭了嗎?
    2020年,一場疫情,讓整個教培行業哀鴻遍野!曾記得王興說過:「2019年是過去十年中最困難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中最美好的一年。」當時以為只是大佬們茶餘飯後的調侃,沒想今天到卻成了無數教育機構的慘狀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