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

2021-01-08 啟路文學

牛虻是什麼呢?相信很多農村孩子從小都見過,但很多人對這個「虻」字可能很陌生,初次看到這個字,相信很多人都會讀成牛mang,或是牛wang。因為小時候老師教過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只讀右邊,往往就會讀對。但這個「虻」字發音卻是meng。

牛虻就是吸牛身上的血,牛虻跟蒼蠅長得很像,但蒼蠅也頂多是到處亂飛,不會叮咬人,能夠叮咬人的蒼蠅很少,除非你身上受傷了,你躺在床上睡著了,蒼蠅就會叮咬你傷處。但是牛虻吸血,蒼蠅不吸血。牛虻叮咬人時,皮膚很痛,會出血。牛皮算厚了,牛虻能在牛身上吸血,可見牛虻多厲害。

那麼一位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牛虻,還是一個可笑的比喻,那麼大家想像是設麼樣的比喻呢?難道他也吸人血,難道他也喜歡危害人類,還是?記得魯迅曾有一個比喻,也是把自己比喻成動物。

魯迅說,「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從魯迅這段語錄中可以看出,魯迅是把自己比作了一頭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牛,而更是在比喻他們那個年代很多人,很多人都是這樣默默無聞地活著,任勞任怨,沒有脾氣,吃的是最差的,貢獻了最好的青春年華。

那麼我們通過魯迅這段語錄,再去體味一下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自己比喻成牛虻,我們可能就想到,哲學家喜歡批判人類,那麼會不會把自己比作牛虻,無時不刻在批判著人類呢?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文字如下:

打一個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隻牛虻,整天到處叮住你們不放,喚醒你們、說服你們、指責你們。——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語錄#

讀完蘇格拉底這段語錄,可見我們上面通過魯迅的語錄,分析蘇格拉底的比喻,方向還是對了,蘇格拉底就是把自己比作了牛虻,無時不刻在喚醒人類,指責人類,其實這無疑就是道出了哲學家的一種牛虻精神。

哪怕牛很討厭牛虻,經常試圖用尾巴打死牛虻,但牛虻從來沒有被牛尾打怕過,依舊世世代代靠吸牛身上的血為生,那麼縱觀歷代哲學家,其實也是一樣,他們有時候遭人類痛恨,甚至人類很不理解,認為他們的思想是瘋子,但哲學家歷朝歷代都會有,不會消亡。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蘇格拉底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愛因斯坦就諷刺過人類,「有兩種東西是無限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

你看人類,多少會承認自己的愚蠢?大多數人類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特別是一些讀了大學,拿了學位證的人,那更是不會承認自己愚蠢,但凡見過世面的人,都是不想保持愚蠢,都想證明自己聰明。

更何況有些人讀幾本書,就不認為自己愚蠢,這樣的人往往是最愚蠢的,為何呢?因為伏爾泰說過,「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

你想啊,越是書讀得多的人,真的會發現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學習到的知識,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面對浩瀚無邊的知識,人一輩子太短暫了,想要掌握人類所有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聰明的讀書人,書讀得越多,越低調,越謙虛,越是看到自己渺小,越是感到自己知識匱乏,需要去了解,去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

富蘭克林諷刺過人類,「我們生來都是無知的,

但要保持愚蠢,你得努力才行。」

你看多少人類,承認自己是無知的呢?無知其實是一種最美好的狀態,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就如孩子一樣,活得很快樂,感受不到人類一切壓力。就好比疫情期間,孩子想出去玩,被父母阻止。

孩子哭鬧說要出去跟病毒打架,也沒有看到病毒,為啥人類那麼怕,這就是孩子,天真的讓人想笑,但孩子是真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無知的。而人類一旦長大了,往往就會感到自己變得聰明了,不無知了,也不愚蠢了。

其實真正的智者,依舊還是會十分聰明裝三分傻,甚至從來就沒有認為自己聰明過,一直都會認為自己很愚蠢,這就是低調,謙虛,或許就如上面的語錄一樣,是書讀的越多,越是感到自己愚蠢。

一個人想要保持愚蠢的狀態不容易,愚蠢的狀態也是最容易去接納,吸收新的知識,對其他的知識更感興趣。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空杯的心態,也只有空杯子,才能裝更多水。也只有自認為自己愚蠢的人,才能學習到更多知識。一個人一旦認為自己聰明了,就會有一種自滿的心態,這樣心態下,是學不進任何知識的。可見保持愚蠢,多麼重要。

以上都是哲學家們像牛虻一樣,時刻在為人類著想,批判人類自以為聰明,其實真正人類,比起浩瀚宇宙,不過一粒微塵都不如而已,有什麼好驕傲自大的。

所以說蘇格拉底打了一個可笑的比喻,把自己比喻牛虻,讓人讀完讚嘆不已!

如果你也想更多人看到名人的語錄,不妨點讚、收藏、分享一下。如果你也有最喜歡的一段語錄,不妨留言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學習交流!

分手後,哭得很傷心的女人,讀完蘇芩的語錄後,或許再也不會哭了

史達林兒子被俘,敵方要求交換保盧斯元帥,史達林卻只回了16個字

什麼樣的人會很少想到死?斯賓諾莎的回答,富有哲理,惹人深思

聰明的人,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舒婷的語錄有說,能讓人受益一生

相關焦點

  • 柏拉圖式的愛情如何解釋愛情與婚姻,蘇格拉底這個比喻令人信服!
    很多人嚮往柏拉圖式的愛情,就像年少無知的我們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面,實際上柏拉圖的世界也是一個理想國。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出生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早年追隨蘇格拉底,潛心學習老師的學說。奇怪的是蘇格拉底從不著書寫作,他只從事口頭說教,作為學生的柏拉圖,便有心地將老師的言行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並把他的觀點加以系統化。後來,蘇格拉底因反對雅典民主制,攻擊民主派領袖,而被雅典民主政府判處死刑。老師的死也使這位忠心耿耿的學生大禍臨頭,於是柏拉圖逃離了雅典,前往西西里島,他試圖在那裡實現師生倆的意願:建立奴隸主貴族政治。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 小學造句遇難題,打比方、比喻分不清楚,孩子活用比喻技巧教學
    答案是B,B是比喻句。其實二者區別很簡單,下面詳細說明一下細節。一、兩者的區別打比方包括了比喻,比喻是打比方中的一個特例。就好像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一樣,比喻就是那個「特殊的長方形」。所以以後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可以先判斷是不是打比方,再進一步判斷。而不同的是,比喻的兩個對象用的是名詞,打比方不一定。
  • 耶穌的比喻之二 ——稗子的比喻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稗子的比喻》:對於《稗子的比喻》,其實同《撒種的比喻》在外觀上有一個共同點:耶穌基督都作了相對應解釋,並且都是單獨和門徒在一起時才講解比喻的意思。在此,又一次給我們看到耶穌講道的一個智慧,「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
  • 名家說比喻,有深到淺【會比喻是天才】
    亞裡斯多德在《修辭學》中說得更具體,更徹底: 當詩人用『枯萎的樹幹』來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這樣一個兩方面都共有的概念來給我們表達了一種新的思想新的事實。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樹與老年之間的相異佔著絕對優勢,詩人的才能,就在於在一個暫時性的比喻中,而把佔劣勢的二者相同之點在瞬間突出起來,使新異的感覺佔據壓倒的優勢。
  • 比喻的辨析與運用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化深奧為淺顯,使人便於接受;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 比喻詞語及比喻句大全
    比喻句,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你要說的意思,把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說得不一樣一點,另類一點,就是把不是的東西比做是的。
  • 蘇格拉底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被雅典親手毀滅,世上再無蘇格拉底
    成年以後,蘇格拉底娶了妻子,但夫妻感情並不是很和睦。這位大師,終日坐在雅典城的大街上或在神廟前和一些青年們講學論道,即不收取任何費用,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職業。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他是一個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人;是一個只能帶給家庭麻煩,而不能給家庭帶來麵包的人。難道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古成大事者,都難免要經受「忠孝難兩全」的考驗嗎?
  • 初中作文-如何用比喻手法來寫人
    善於運用確切的比喻和適當的誇張突出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徵。在肖像描寫中,別致巧妙的比喻和誇張能給人以想像的空間,會讓你描寫的人物形象更生動、更傳神。許多大作家的大手筆都是在肖像描寫中善用比喻的典範,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例如魯迅先生在《高老夫子》中寫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勢,「像木匠牽著的鑽子似的」。
  • 比喻造句和解釋_比喻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比喻(bǐ yù)。近義詞有:打比方。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巴金《春天裡的秋天》:「你的比喻不對!男人是不能夠拿花來比的。」]它在形式上,具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個成分。因這三個成分的異同和隱現,比喻可分為明喻、隱喻(暗喻)和借喻三類。比喻在教材中的例句:1、這個比喻,我覺得特別親切。
  • 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葡萄的絕句,比喻貼切,讀完差點笑出聲來。葡萄唐代:唐彥謙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綠珠是西晉時貴族石崇的愛妾,長得很豔麗。唐代詩人杜牧曾有一首《金谷園》提到綠珠:「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詩中也刻畫了金谷園的繁華、以及石崇的豪富,還有綠珠亦如香塵飄去、雲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令人慨嘆時光荏苒、人生無常。作者拿綠珠的豔麗,來比綠色的葡萄。有一種綠色的葡萄叫哈密綠葡萄,晶瑩嬌小,顏色十分好看,吃起來又特別脆嫩,真像是一顆顆綠珠。
  • 一個個比喻句,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它像白酒,辛辣而熱烈,容易讓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澀而醇香,容易讓人為之振奮;它像茗茶,平淡而親切,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上癮 。18.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會開花的樹。或許開得早晚有別,花的模樣有異,但都將作為頂天立地美化自然的獨立個體而存在。
  • 天國的比喻
    比喻是用大家熟悉的事物來透徹深刻表達深奧真理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同於寓言,寓言中的一事一物所代表的都可以作出解釋。而比喻所著重的只是中心題旨,從表面上看不出意義,要看所針對的主題是什麼才能明白。耶穌喜歡用比喻來傳達天國的道理。對一心一意尋求神國的人,抓到主題,便很容易明白;但對頑梗不化、心眼已盲的人,只當普通故事來聽聽,會怎麼也聽不明白。
  • 修辭手法之比喻
    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也就是說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點,發現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為人所熟知的特徵,而對甲事物有一個不同於往常的重新的認識。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曲喻十一種。實際教學中常見的是前三種。
  • 意象,抽象,比喻
    人類不停的接受外界信息,並存放在記憶裡,有一天來了一個全新的東西。這個新東西是全新的,意識之前並不存在,為了加快認識,意識必然會不自覺地從記憶裡提取第一個圖的信息對比,這一個過程就是比喻。這樣來幫助人理解,但是對比、類比之後,比喻過程就結束了,並不形成一個新的物體;抽象之後是抽象體,在思維中,抽象體基本上替代本體;意象之後形成意象體,意象體主導著思維。
  • 柏拉圖的三個比喻和哲學家教育 | 《理想國》小組第四次讀書會
    在討論善是否是可理知世界的一部分時,有人認為善的理念既然是知識和認識中的真理的原因(就像太陽是看見的對象的原因),那麼善的理念如何歸屬於可理知世界是一個問題,因為一個事物不能成為自身的原因。       接著,格勞孔請蘇格拉底繼續說明他的想法,談話就此進入線喻。
  • 這些羽毛球動作的比喻,讓你印象深刻!
    「任何比喻都是跛腳的」,但比喻也能「一語驚醒夢中人」。比喻常用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生動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具體地表達出來。比喻還用來對道理進行比喻。
  • 什麼是比喻,怎樣運用比喻為文章增加色彩
    比喻就是人們常說的「打比方」,是把某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也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比喻一般包括哪幾個成分?在我們平時的寫作中,應掌握與運用哪些最基本的比喻呢?想用好比喻,首先要學好比喻。比喻有它的重要作用,我們平時在寫文章時,如能展開想像的翅膀,運用比喻手法定會把話寫得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比喻一般包括三個成分,即本體(被比喻物)、喻體(比喻物)、比喻詞(用於本體和喻體之間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但是有時在一個比喻裡不一定全部出現。我們平時的寫作過程中,應掌握與運用以下最基本的比喻:明喻是明顯的打比方。
  • 寫文章用比喻要抓住事物的特徵
    所以,謝朗的說法,實令人覺得愚劣可笑。我們再看道韞的「柳絮因風起」,把雪比作柳絮,二者的樣子,就極為相似。而且雪花飄飛又多麼像柳絮被風吹起後在空中紛揚的景象啊!所以,道韞的說法,既形象又貼切,既給人美感又啟人想像。自然謝安聽後「大悅」了。他悅的是道韞自幼就聰慧而有才華。——後人也因此事譽道韞為「詠絮才」。
  •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你會怎樣對待那個知道真相的人?
    設想有一個洞穴,一群囚犯從小就住在那裡,被禁錮著四肢不能動,頭也不能動,他們只能看面前的洞壁。在囚犯身後有一堆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路,路邊築有一道矮牆,一群人在矮牆下面的路上走過,手裡舉著假人假獸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