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敏總習慣初三回娘家,因為初二小姑子要帶著一家人過來。她覺得人家來了,自己卻去走親戚不太好,於是每年都初三再去娘家。
今年疫情肆虐,初二一大早,小姑子一家就發來視頻,跟家裡人一一拜了年,大家聊得很開心。
因為孩子不能來,所以身為舅媽的曉敏就通過微信給小姑子的倆孩子一人發了500的紅包。
小姑子客套了一番最後收下了,過了一會小姑子又發回來一個紅包,說要給小侄子。
曉敏一看小姑發的紅包數額氣笑了,原來小姑子發了一個300的紅包。
曉敏家一個孩子,小姑子家有倆孩子,所以每年發壓歲錢曉敏總是會吃點虧,比如曉敏給小姑子家倆孩子300,小姑子就給曉敏家孩子500。不過曉敏覺得小姑子還不算太摳門,吃點小虧也不太在意。
但是今年,曉敏明明給了她家倆孩子一人500壓歲錢,她卻大咧咧給自己孩子300壓歲錢。這個巨大的差距讓曉敏心裡極其不舒服。
曉敏一面勸自己不要計較壓歲錢的多少,一面又真的覺得小姑子不地道。憤憤不平的她對老公說了這件事,老公卻覺得她小題大做,說壓歲錢就是表達心意,多少都是情誼,不要計較太多。
可是曉敏還是無法釋懷,她覺得就是小姑子太摳門,而且她家經濟條件跟自己家差不多,並不存在經濟困難一說,所以特別寒心。
每年春節都會有人碰到這種情況,比如給親戚家孩子發了100壓歲錢,親戚卻裝作不知道不給自己孩子發壓歲錢。
壓歲錢是中國的古老傳統,很多時候不過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所以錢的多少並不重要。
其實,漢代就出現了最早的壓歲錢,即厭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到了唐代,壓歲錢就變成了王公貴族的專屬禮儀,民間並無這一習俗。
到了宋元,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於是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雖然最初壓歲錢是為了闢邪祝福的,但是在不斷演化中確實變了味,為此甚至有人建議取消壓歲錢禮儀,因為很無聊,收發紅包要反覆看身份斟酌,多了不適合,少了傷感情。
但我覺得,作為傳統禮儀的壓歲錢還是不要取消的好,只是大家要掌握壓歲錢的禮儀:
1、 不積極錢財多少
壓歲錢本就是禮儀心意,所以其實多少並無定論。所以不要計較錢財多少,否則就會像曉敏一樣患得患失。
親人之間本就不能過於計較太多,否則所有的親情就會消失殆盡。
就像曉敏和小姑子,平日裡其實關係處得很好,小姑子對她家孩子也確實好,經常給孩子買書買衣服。
2、 不互相攀比
有的親戚間發個壓歲錢,回到家就計較得失。發現今天自己發出去的多,收回來的少,就覺得虧了,於是悶悶不樂。
有的老人偏愛某個孫輩,會多給他一百二百,被其他孩子知道了,就心裡不舒服,覺得老人偏心,也開始悶悶不樂。
最後因為一點壓歲錢,所有人都鬧得不愉快。這樣一來就失了壓歲錢的最初本意。
所以關於壓歲錢,大家不要互相攀比。
3、 教孩子學會管理壓歲錢
孩子收到壓歲錢有時候,還沒捂熱,就會被父母沒收回去。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急吼吼沒收孩子的壓歲錢,可利用壓歲錢,對孩子做理財知識方面的教育,讓孩子在日常言行中,規範行為,開闊視野。
最後,說到底,壓歲錢壓的不是錢,是情義和祝福,所以不要計較多少,也別過於關注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