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逸聞趣事實在太多,數不勝數。有的以美酒為獎勵,誰做的詩最好,誰就可以享用。有的以佳餚為獎品,誰說的典故最多,誰便可以獨自享受美食。有的比賽是用十個一字寫出一首詩,有的是目之所見寫出最美的作品。相傳曹植在洛水看見一位即將飄然而去的絕代佳人,後來念念不忘,寫下《洛神賦》。下面這首詩也是一樣,作者看見優美的山村,不禁詩意大發,寫出了將數學與語文合在一起卻相得益彰的千古詩篇。
《山村詠懷》(宋)邵雍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我走在山村,一眼望去,已經走過了二三裡那麼遠。那山間輕霧將山村緊緊包裹,不讓它受到世俗的汙染,眼看著有四五戶人家。繼續向前走,看到約摸六七座小亭。不遠處,我仔細數了數,大概有八九十朵花。
其實這首詩最妙的不是從一到十,而是作者用著看似精確的數字卻籠統概括了世間萬物。此行一去,不知不覺,怎麼可能只走了二三裡,也許作者想要表達的是走了二三十裡。第二句的人家也未必會那麼少,也許是四五十戶人間也說不定。第三句六七座亭臺倒是準確,因為誰也不會在山村建那麼多亭子。最後一句,作者看見的話肯定不止八九朵花,應該是八九十,百花齊放。這種手法朦朧不知,就好像煙霧籠罩山村一樣安詳。給人籠統之餘卻不知具體的神秘感。
這首詩讓我想起一個故事。相傳有一個畫家收了幾個徒弟,他說誰畫的駱駝最多,他便將本領傾囊相授。別的徒弟都將畫上畫滿了駱駝。只有小徒弟畫了一座山谷,再畫上零星幾匹駱駝,師傅一看,喜笑顏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讓固定的題束縛了我們的思維。而這首詩恰恰同理。作者用高超的手法寫出一片山村羈旅之圖。但不知為何,總覺得作者心中藏滿了心事,不經意間露出的情緒卻讓人覺得孤寂。
不知不覺走了很久,作者此時還不知,只是索然無味地在走。看著與世隔絕的小村子,作者的心中波瀾頓生,但他只是局外人。箇中滋味,只有己知。看著寥寥幾座亭臺,作者的思緒不知道飄到了哪裡。山村裡怎麼會有亭臺,也許這個小村子是當年戰亂,才逃離至此。只有炊煙在風中訴說故事,也只有亭臺在風雨中佇立。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山村詠懷,在於山村裡感觸,釋然心中之所懷,也就是執念。
總之,這首詩運用數學的方法繪出了一方山村天地的結構圖。作者本就是數學家,所以運用這種方法並不奇怪,只是這種寫法很少見。古代人寫詩詞還真是有趣,有的運用九個一字寫成一首詩,有的用了八個至字,這首詩更是從一到十。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文學腦洞。
因為這首詩邵雍一詩成名,這首詩看上去雖然簡單,似乎誰都能寫,但900多年來卻無人能仿。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