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一座嶽陽樓,引得文壇高手紛紛揮筆。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嶽陽樓》、杜甫的《登嶽陽樓》、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再加上大大小小几十位詩人的名作,讓這座樓儼然成了一座「賽詩樓」。
有了唐宋的這麼多經典作品,對於元、明、清的詩人們來說,要出彩談何容易。或許正是因為不敢寫,這三朝詠嶽陽樓的作品是少之又少。但有沒有明知山虎偏向虎山行的呢?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楊基。
楊基是元末明初的詩人,雖在當時被稱為「吳中四傑」,但主要工於書畫,其詩存世的不多,與唐宋詠嶽陽樓的名家相比,充其量就是個二流詩人。洪武六年,46歲的楊基被重新啟用,登上嶽陽樓,超水平發揮寫下了這首名為《嶽陽樓》的千古名作,一詩成名。因為這首詩,後世名家送他一個霸氣的稱號:五言射鵰手。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嶽陽樓》作者:楊基春色醉巴陵,闌乾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空闊魚龍氣,嬋娟帝子靈。何人夜吹笛,風急雨冥冥。
因為這首楊基一詩成名,諸多名家更將此詩與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相提並論,不少人認為其雖氣勢稍遜,但雅麗是力壓孟浩的。詩的大意是:春色從八方湧來,落到了洞庭湖,陶醉了巴陵。洞庭湖氣吞三楚之水,巍巍君山接攬九疑青翠。湖面空闊如溢滿魚龍之氣,君山娉婷如湘女之靈。夜色中,突聞一陣笛聲,風急雨昏令人陶醉。
首聯開篇就是大手筆,以春色為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洞庭湖春景。「春色醉巴陵」中一個「醉」字,已是意境全出,令人眼前一亮;而「闌乾落洞庭」中的「落」字又將無形的春有形化。這兩句已是一氣呵成,靈動自然,是相當高明的起句。
頷聯水與山對仗而寫,水是天三楚之水,山是接九疑之山,十分工整。一般來說,寫波瀾壯闊之景,就很難寫出綺麗和靈動,也就是所謂的有鋼則無柔,但這兩句詩卻剛與柔相接。水本是柔美的,但洞庭湖水卻有吞三江之氣;山本是剛毅的,但湖邊的君山卻溫柔地接過了一片青翠。這種寫法,確是詩人首創,可謂字字珠璣。
頸聯繼續寫水與山,只是這一次是虛寫。劉禹錫曾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的妙語,楊基在此稍一變幻,寫出了異曲同工之妙。最妙提結尾的10個字,詩人為眼前之景沉醉,才有了上兩句的虛寫,此時一曲笛聲吹來,將他拉回現實。「風急雨冥冥」其實是一語雙關,既可指眼前洞庭湖突來的風雨,也可指笛聲激昂如風如雨,用得巧用得妙!
縱觀這首詩,往大處寫時是氣勢磅礴,往雅處寫時是綺麗多姿,在虛與實之間來迴轉換,寫活了一江湖水和一座山。但十分耐人尋味的是,此詩名為「嶽陽樓」,卻看似無一句在寫樓,更無一個「樓」字,全部著和力於山與水。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嶽陽樓與洞庭湖相接,詩人詩中所有景物都是站在嶽陽樓上所寫。正因為樓之巍峨,才能將洞庭美景盡收眼底,所謂似無一句寫樓卻句句寫樓,正是如此。憑這首詩楊基確實擔得起「五言射鵰手」這稱,大家覺得呢?歡迎討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