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燾書法:表裡皆禪,滿紙清氣

2020-12-23 騰訊網

清氣滿紙

——讀夏承燾書法

鄭重

這是一件很耐人尋味的事。方君韶毅從溫州打來電話,說是為髯翁承燾先生編一本書法集,要我在卷首寫幾句話,我欣然答應了,腦子裡一直在琢磨這幾句話如何寫法。就在這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西湖泛舟,吟唱著髯翁的西湖小令,夢境與詞境合一,美極了。醒來,忽有所悟,髯翁的詞只有在夢裡讀,才能讀出蘊涵的味道來。轉而一想,為什麼沒有夢到他的書法呢?唐代杜甫是詩聖,李賀是詩鬼,中間有一個李白,人們稱他為詩仙。髯翁不也早就被人們稱之為詞仙嗎?正是他詞中的那種仙氣,使讀者浸沈在夢幻之境,當然他的書法也就被詞的仙氣籠罩著了。

題謝稚柳《西湖小景圖》

初識髯翁書跡是四十多年前的事。那時壯暮翁為餘畫《西湖小景》卷,擬請名家題跋,首先想到的當然是杭人或者和西湖有因緣者。杭人唐雲藥翁題後,即攜卷至北京請叢碧老人作題。髯翁是時亦移居北京,時與叢碧老人唱和,隨請題之。『別有詩心畫不成,聽人吹笛過西泠。夢中嚴瀨茫茫綠,枕角吳山宛宛青。』『斷雲別我向西峰,繞過孤山卻又逢。正有一詩無覓處,杖頭飛墮鳳林鐘。』雖然只有五十六個字,使我突然想到楊凝式的《夏熱帖》和楊維楨『溪斷流水泛胡麻』的條幅來。其實,髯翁的字在形體上和他們兩位的書法相去很遠,不知為什麼會聯想到他們。四十餘年的歲月,並沒有銷磨我的最初印象,他們的書法除了氣息格調上的相通,其他還有什麼相近之處,至今仍然不解。

對髯翁書法的淵源,評論者說他從一九二九年開始習字,先從篆及行草入手,再學大字《文殊經》,也臨過《千字文》《書譜》及《聖教序》,臨寫過黃石齋的《榕壇問業》《孝經》,對沈寐叟及馬一浮也感興趣。他的書法深得餘紹宋的讚許。這些歷程對髯翁的書法都有影響,從他們的書法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我們並不陌生的痕跡。我認為髯翁的書法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時代性和個性。打開此冊所載的書法,民國時期學者書法的時代風格就很鮮明,不容混淆。至於他的個性,特別是行草及小楷的寫法,不離譜系,有著自己的章法結構,向右上傾斜,聳著肩,表現自己的情趣愛好與追求,倔強而嫵媚,但他的大字又不失莊重,和沈寐叟、馬一浮相比有著時代的共性,論其個性則與他們不同。

從清末到民國,中國書法為之一變,其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提倡『與古為徒』,從碑、箋及寫經殘紙中尋找古人的傳統。碑、箋及經卷中有的出自名家手筆,即使不是名家,仍不失之為上乘之作,但其中也有不少出自民間業餘抄寫者,字不成字的塗鴉,以書法而論是醜、怪、陋,康先生美其名曰『拙樸』,承而襲之,敗壞了書風。但民國學人守著書法本質的底線,不改初衷,不為康先生的主張所動。民國學人大多從北洋走進民國,政治風雲變幻,學人夾在其中,人格獨立而不隨波逐流,特別講求做人的品格,反映在治學及書法上,講究人品、文品、書品三者的統一。我們從髯翁《天風閣學詞日記》及致友人書札中,可以看到他的人品;從詞作、論詞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文品;今天又可從他的書法看到他的書品。他有著博學精思、神遊九域、胸次萬壑、高樹鳴蟬的風雅標誌。

髯翁一生寄以痴情的除了詞,恐怕就是書法了。髯翁和『江南詞人』謝玉岑半年共事,終生為友。謝玉岑不但是詞人,還是著名書家,篆、隸、行草無不精。髯翁每得謝氏的片紙隻字,真有著無極之樂,他的朋友見謝書,嘆服『可望勝過缶翁』,他立即轉述,有著如同自己受人讚嘆之樂。他不只是要謝玉岑向別的書家求字,亦代人向玉岑求字。謝玉岑在病中,欲求當時學人墨翰,以慰病中寂寥,託夏承燾代為訪求。談到昔日共事的鬱達夫,他說:『字不成字,可不必耳。』馬一浮雖然是他尊敬的學人,但他認為『馬一浮字極佳,弟嫌其人有習氣,不去求』。『習氣』無非是世故氣或俗氣吧,他對書法有著獨特的鑑評眼力,書品與人品相比,在他看來人品更為重要。

謝玉岑曾贈夏承燾篆書聯,下聯曰『禪邊定力落花深』。髯翁作書,真如老僧坐禪,『外禪而內法』,即外表平靜,而內藏法度。再看髯翁五十歲後的書法,不以老來變法取悅世人,而是表裡皆禪,落花深處,池塘春草,生姿自然,給人留下的只是滿紙的清氣了。

二〇一九年九月

(本文為《夏承燾墨跡選》序言,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刊登,以上插圖均為該書內頁)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兼得書信書法之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青最近讀《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裡面有影印手札,可以呈現書信的原貌,讓人能領略文字之美時兼得書法之佳,可謂一「讀」兩得。年輕時代的書信倒是探究其人生軌跡的一大可靠出處,這是我讀《夏承燾致謝玉岑手札箋釋》的最大感受,夏承燾年輕時的迷茫苦痛試探和掙扎在與好友謝玉岑的書信中統統有之。謝玉岑其人之前不了解,這通書信看下來,才知道也是一個大家,不僅詩詞造詣精深,亦擅駢文,書法以篆隸最工,鐘鼎金文作品被譽為「可勝缶翁」。
  • 從夏承燾書法想到的三種關係
    《夏承燾墨跡選》出版後,我在一些微信朋友圈轉發了相關消息。但我發現書法圈的同仁對這本書的熱情不是很高,為什麼會這樣?值得思考。當下書法圈很大的一個弊端,就是經過幾十年學院書法教育和書協展覽兩大體系的影響後,偏重技巧,大多數書家不太注重個人文學修養。
  • 【藝典網拍】推薦 夏承燾《秋菊豔豔圖》
    本幅作品是拍賣市場中首次出現的夏承燾先生花鳥題材作品。
  • 書法和禪之間的關係,包含了三個發展的階段,很精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禪味書法,還是處在萌芽,逐步形成的階段。這 一時期,書家在創作中只帶有淡淡的禪味,而此種禪味,主要是注重「逸」氣的表現。他們的禪味書法的創作觀念是不明確不強烈的,對禪味書法的藝術表現還比較簡單、膚淺,但卻為隋唐禪味書法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 皓月禪心 張二蘇書法
    它與學者本真的生命狀態、藝術氣質及後天的內心修煉密切相關、而非人皆可以得之。緣此,我以為張二蘇十年學藝能得此真魄,至為可貴! 何應輝/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 桑蓮居|叢文俊:「書卷氣」考評
    ▲ 宋 蘇軾《獲見帖》紙本行書 縱27.7×38.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書卷氣」考評文_叢文俊  「書卷氣」是宋明以來書法鑑賞與批評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審美內容和標準,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書法史、書法美學史所無法迴避的重要理論課題,可惜古人述而不論,今人的研究也未能深入,且時有誤解。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法師的國畫作品不具象於造型與程式,注重傳神寫意,活潑、恬淡中透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卻也不失書卷氣,風格澄澈清逸、古樸簡遠,讀到妙處,會讓你會心一笑,愉悅樂心,讓你笑即有所悟。看到的是至清、至靜、至誠、至善、至美的內心。
  • 大藝 | 清氣宣炳蔚 精物昭乾坤 ——趙炳坤書法印象
    清氣宣炳蔚  精物昭乾坤——趙炳坤書法印象文/陸永建書法,作為中國漢字的獨特表現藝術,以抽象的線條形式、豐富的造型變化、韻律的美感內涵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如詩無言,如舞無行,如畫無圖,如樂無聲。炳坤擅隸書,也涉獵其他諸體,從真草篆隸到顏柳歐趙,再到右軍等不同風格的精品佳作,皆是他潛心學習和研究的對象。這不僅是他刻苦勤勉的表現,更是他對書法藝術深刻穎悟的體現。藝術本來就是無界而相通的,所謂流派、風格,只能代表不同時代精神文化的審美思潮選擇,以及不同創作主體的個性化藝術理解和表現形式,實則並無絕對嚴格的區別。如王羲之精於草、行、楷等諸體,卻自成篆隸之風;顏真卿擅長楷體和行草,而偏得篆籀之氣。
  • 抱樸子:萬物皆受天之氣
    此為妖怪變化的傳統的說法:物老形變,其實仍基於氣的盛衰。葛洪的撰述,本即規撫《論衡》,因而襲用許多資料而加以新的解釋,又參用許多方士秘籍,證明物老形變的變化觀念。葛洪神仙變化思想乃基於萬物皆受天之氣,氣不變而形可易,變化多因時間的長久而漸漸改變。
  • 這才是最美禪風設計,處處皆禪,137㎡裡的雲水禪心
    本案設計,以禪風為主,融入許昌當地風土人文,在現代追尋歷史人文的足跡,將歲月「拓印」在生活之中。大千世界,日新月異,我們在追求摩登現代的同時,亦不可忘記文化的傳承和展現,本案設計師基於當代美學,推敲和重構漢魏之風,講究以禪式之美,來凸顯人文情懷。在歷史文脈和現代美學之間,尋找一絲平衡點,是件看似簡單又顯得極難的事情。
  • 文化自信與中國書法——曾熙書法嫡傳湘君法書大紅袍出版發行
    筆舞鋒走,庖丁解牛;墨濡紙上,出神入化。長鋒過處,奇境生焉,線質或蒼勁或綺麗,結體或渾樸或清奇。 無論是篆籀隸分、楷魏真書之靜態書體,還是行書章草、小草大草等動態書體,皆由長鋒(純羊毫)從容得之。一般蘸一筆墨在宣紙上往往可書三四十字,尤其是在很難吸墨的泥金紙上,長鋒飽蘸濃墨最多竟書下285字!
  • 沒有書卷氣,技法再好都不免俗
    蘇東坡《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詩中有「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句,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讀書,只有學富才能使書法達到神化的境界,至於為什麼,他沒有說明。《宣和書譜》評李磎書法說:「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塵俗氣而暗合書法,茲胸處使然也。」又評沈約書法說:「大抵胸中所養不凡,見之筆下者皆超絕,故善論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俗氣。」
  • 書法之草書
    清梁同書說「氣須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二)錯綜變化草書章法之錯綜變化難以名狀,錯綜者指字之大小錯綜、疏密錯綜、用筆輕重錯綜,欹正錯綜等,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首》皆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夾雪」喻之。如落葉紛披,令人眼花繚亂,然片片落葉又極規則,規則中有不規則,視覺上是動的。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梅花「清」氣滿乾坤
    賞梅,得其真味真韻,一個清字貫穿其間,這是她形象的真實寫照,是她靈魂溢出的芬芳。   崇清尚潔,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梅花則承寄了這一美好寓意。明代「花甲縣令」馮夢龍來到「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的貧窮小縣壽寧為官,把清正廉潔的前輩知縣戴鏜作為學習的楷模,為新建的戴清亭賦詩一首,其中有「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句,表達自己願做一株不畏風雪、清香永駐的老梅的高遠志向。
  • 頗具古風禪韻的李文志書法,掛在客廳養眼養心!
    尤其是一幅意蘊非凡的書法作品。不過,客廳掛什麼書法好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李文志書法《紫氣東來福滿堂》其實,作為裝飾字畫掛在客廳的書法作品有幾種不同的選擇,可以是幾個字的內容,比如「室雅人和」「寧靜致遠」「惠風和暢」「紫氣東來」「上善若水」「海納百川」「觀海聽濤」「室雅蘭香」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書法研究】清五狀元合書扇 ■張玉東
    清代狀元皆善詩文書法,每一科新中狀元,都有書寫扇面饋贈親友的習慣。蘇州博物館就收藏有72把狀元扇,系收藏家吳湖帆捐贈,從清開國狀元傅以漸,到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將清朝狀元書法整體呈現,十分珍貴。《清稗類鈔》稱他「歷事四朝,則昭代一人而已」。  從潘世恩所書寫的內容,可知潘世恩書寫此扇時已經78歲了,他所書「大富貴亦壽考,魯齋年三兄先生正,年愚弟潘世恩,時年七十有八」26字溫厚方正,學顏體而形神兼備,寬博從容,穩居扇端。他的書法寬博簡約中可見謙和長者之風。潘世恩的行草書和他這幅扇面中的楷書也多有相似面貌,字畫勻厚,穩重中見雍容之氣,應試的端楷對其字體的影響是很大的。
  • 中國書法藝術美之欣賞:清奇、飄逸、綺麗
    ——清奇:清奇的書法藝術風格,表現為清遠閒淡幽靜之美。清與濁相對,奇與平相對。「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汀,隔溪漁舟」。描寫一個極其清秀幽麗的景象。立意新穎,形象明麗,透露出遠離塵世的清冷之氣。——飄逸:此格表現為飄灑閒逸的意境和情致,著重表現與眾不同,飄飄欲仙的情狀。
  • 滿紙雲煙筆下生,氣勢貫通與點畫狼藉體現的書法之美
    書法的速度是指點畫的動感和書寫快慢的節律。書法的速度不是刻意求快或慢,一味地快或一味地慢都是錯誤的。書法的力度是指點畫的質感,剛健有力還是軟弱無力?「入木三分」當是力度最好的詮釋。無論是方筆還是圓筆都同樣體現力度。
  •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我們一貫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正所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一句詩,出自元代畫家、詩人王冕的一首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 為什麼中小學課程表裡沒有書法學科?
    既然應試教育是主導,書法教育自然無關輕重,可有可無了。"賓主""賓主″,應試教育是"主",書法教育就是"賓","賓"當然要順從"主"。這種″賓""主"分明,書法教育在整個中小學教育中的弱勢地位也就註定了。二是功力深厚、真正合格的書法教師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