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知識分子承襲漢代氣化思想以及異徵變化等休徵觀念,加以綜合條貫為一種妖怪理論,並舉民間流傳的傳說為例證。
其主要背景之一,即為儒學在歷經漢朝長期的讖緯化、神秘化之後,逐漸中衰,因而異端的方術、道術等思想能為知識階層所接受。
漢朝以批判為學的王充,曾在《論衡》中保存不少流傳於當時社會的迷信觀念,目的是作為批判之用;另外王符《潛夫論》也依據氣化哲學,解說陰陽二氣及天地正變等現象;此類理論至魏晉文士的手中多轉變為正面解說的一套道理,幹寶《搜神記》的「妖怪論」與葛洪《抱樸子•內篇》所引方術秘籍,都基於氣化原理與異徵變化,構造為奇特的妖怪說。
王充《論衡•訂鬼篇》指摘漢代流行的精怪、鬼靈之說,曾引「一曰:鬼者老物之精也。物之老者,其精為人;亦有未老,性能變化、象人之形。人之受氣有與物同精,則其物與之交;及病,精氣衰劣也,則來犯陵之也」。此為妖怪變化的傳統的說法:物老形變,其實仍基於氣的盛衰。
葛洪的撰述,本即規撫《論衡》,因而襲用許多資料而加以新的解釋,又參用許多方士秘籍,證明物老形變的變化觀念。葛洪神仙變化思想乃基於萬物皆受天之氣,氣不變而形可易,變化多因時間的長久而漸漸改變。《抱樸子• 對俗篇》曾引《玉策記》及《昌宇經》之說:
千歲松樹,四邊批越,上杪不長,望而視之,有如偃蓋,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壽千歲。
其實依精怪說,即為樹精,與植物崇拜有關。至於動物精怪,又載一條:
又云:蛇有無窮之壽,獮猴壽八百歲,變為猨;猨壽五百歲,變為玃,玃壽千歲;蟾蜍壽三千歲,騏驎壽二千歲,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千歲之鳥,萬歲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
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熊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狐狸豺狼皆壽八百歲,滿五百歲則善變為人形;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兇及千裡外事。
《玉策記》,佚文引作《老君玉策記》,《遐覽篇》著錄一卷,現已佚失,當是方術圖籍。嚴可均又輯佚文一條:
《老君玉策記》云:松脂入地千年,變為茯苓,茯苓千年,變為琥珀,琥珀千年,變為石膽,石膽千年,變為威喜。千歲之狐,豫知將來,千歲之狸,變為好女,千歲之猿,變為老人。
葛洪解說物久成精,即可變化,主要根據氣為宇宙構成說,物的存在既久,不論動物、植物或礦物就具有超乎自然的力量,能夠自由變化。
《抱樸子》一再引據古來各種變化傳統作為論據,說明物與物間,物與人間,並無固定的範疇,萬物可以互變。
原始的素樸的觀物方式,本就相信萬物具有精靈,存活時間既久,就會產生變化莫測的能力,這是葛洪在《登涉篇》所說:「山無大小,皆有神靈。」有神靈則必有精靈的存在。
幹寶搜集當時的民間傳聞,其中多數與精怪變化有關,因而特別撰述《妖怪篇》、《變化論》——見於今本卷六、卷十二篇首,也是綜合前此諸說,具有集大成意義的重要史料:《妖怪篇》是紬繹卷六、七、八等妖怪傳說而形成的理論,也是當時妖怪傳說的依據:
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於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徵,皆可得域而論矣。
精氣依憑於物,是因氣亂、氣衰之故。宇宙的氣有正、亂,代表運行的正常與否;人體(或萬物)的氣有盛衰,也代表物體的常態與否,漢人的有機的宇宙論,確信人與天具有感應,王符就著論說明氣的正常與否,常有不同的徵象。
幹寶就是承用有關氣的理論,解說妖怪出現的意義。據此一原則,幹寶曾錄一大鯷魚精傳說:
孔子厄於陳,鯷魚精化為人形,子貢、子路均不敵,孔子始察而破之,且敘說妖怪成精之理:「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夫六畜之物,及龜、蛇、魚、鱉、草、木之屬,久者神皆憑依,能為妖怪,故謂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則為怪,殺之則已,夫何患哉!」
依託孔子,應是漢朝緯書說或一般民間傳聞,而其原則則為漢人妖精說話的共通觀念。
幹寶編撰「變化」傳說及作《變化論》,也是有關萬物變化之說,綜合變化神話、生物觀察以及陰陽五行說,為融鑄神話、擬科學、哲學於一的變化思想;凡陽氣、清氣為正,陰氣、濁氣為變,因此和氣所交,多正常生殖的人、物;異氣所產,則多怪物。
類此氣易形變說,為漢代前後普遍的通說,用來解釋神仙變化、生物變態以及一些非當時人所能解釋的宇宙現象。
王充即據正變觀念批評神仙變化說,《論衡• 無形篇》的中心思想基於此,所謂:「天地不變,日月不易,星辰不沒,正也,人受正氣,故體不變。時或男化為女,女化為男,由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也。應政而變,為政變,非常性也。」葛洪、幹寶等人就是在漢人的氣化說的基礎上,建立妖怪、變化說。
大體說來,魏晉時期的論辯風尚,使一切問題均可反覆闡述,妖怪、變化之說可成為論說的課題,正是凡事求得解說的表現。
因此魏晉志怪小說流行,幹寶搜神、葛洪集異,俱為志怪的成果,而加以理論化,更是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