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最近,香港「高考題」要求學生分析,1900年至1945年「日本是否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考題一出便因其強烈的引導性而飽受批評。
香港教育如此病態設問,原因有三:
一來,港英時期的歷史教育餘燼尚存。長期以來,港英當局刻意淡化歷史教育裡的愛國成分,讓香港人以一個「與我無關」的角度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後,一些扭曲國家民族觀念的教育教材被直接保留下來,導致許多香港年輕人對國家和「一國兩制」充滿偏見。
二來,一些香港教師受「仇中」教育影響太深。上世紀70、80年代,由於左派勢力在香港式微,香港學校的歷史教材大多選用臺灣課本,不少教材對大陸存在很大偏見。如今在香港歷史教育界話事的老師,大多接受那個年代的教育,他們便通過課堂將這種偏見傳給下一代學生。
三來,香港反對派也在背後推波助瀾。香港教育界最大的工會「教協」,自回歸前就被反對派把持,擁有8萬教師會員。香港反對勢力「大佬中的大佬」司徒華控制教協之後,就廢除了教協的選舉,所有理事由他任命。香港教協從那時起,就成了反對派的大本營。於是,反對派得以在教育領域向學生灌輸錯誤知識,千方百計破壞香港人的國家認同。
如今,香港教育補課已經刻不容緩。
策劃/牛寧
主編/王法治
主播/陸寧遠
後期/陸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