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哈爾濱,人們會想到中央大街。提起青島,人們會想起八大關。對於重慶南岸區來說,什麼是它的城市記憶?
「當然是擁有『開埠史證、抗戰傳奇、山水名街』特徵的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南岸區文管所所長葉璐莎說。
這是主城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約兩公裡長的道路上,散布著20多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是重慶工商業貿易的搖籃,擁有中國版的好萊塢,是抗戰時期許多國家使領館的所在地……
隨著歲月流逝,曾經繁華的老街已然滄桑。為讓它們恢復活力,南岸區政府日前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工程建設,力爭明年10月初現成效。
「我們希望通過歷史文化街區的打造,展現重慶自1891年開埠以來至抗戰時期的城市風貌。」南濱路管委會副主任徐勝表示。
3條老街157棟建築,每棟都有故事
沿南濱路的慈雲寺從下往上走,經過米市街到龍門浩,整個歷史文化街區大約1.8公裡。在這不到兩公裡的道路上,坐落著157棟近現代建築。隨便走進其中的任何一棟,都能拾到一段故事。
峽江開埠史記載:1890年3月,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籤訂,重慶作為通商口岸對外開放。重慶開埠後,南岸成為西方列強開設機構的首選之地。英、法、日、美、德等國,在南岸境內設海關、建碼頭、修倉庫、開洋行……僅南濱路一線,不僅有法國水師兵營、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27家。
位於龍門浩下浩的立德樂洋行,主要經營四川土特產和外國舶來品,其主人英國人立德樂,是大名鼎鼎的川江航線開闢者。
1898年2月,58歲的立德樂自任船長,駕駛7噸重的木製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出發,穿越三峽,經過20多天的艱苦航行後抵達朝天門碼頭,成為駕駛現代化輪船航行川江的第一人。在川江航線開闢後,包括國外商船與炮艦在內的機動船接踵而至,各種洋行相繼出現,重慶近代化歷程開始。
「洋行侵入重慶,歐美數百年鑄就的工業文明一下展現在重慶人面前。」市政協文史研究家楊耀健說,洋商們帶走山貨土產,帶來鬧鐘、洋傘、香菸、顏料等商品,帶來商戰、工廠、計件工資制、退休金、陪儲金等聞所未聞的詞彙。重慶,經歷3000多年來第一次對外開放,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
同樣是下浩,傳教士、慈善家、醫生馬嘉禮1921年在此創辦萬國醫院,這是重慶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有病床30張,抗戰時救助了大量難民。
1927年,重慶大資本家黃錫滋在慈雲寺街區通過與法商「假合資」的方式成立了聚福洋行,每年向法方繳付一定費用,就可在貨船上懸掛法國國旗,但法國人並不參加經營管理,不問盈虧。這樁「合作」不僅使他避開了軍閥官匪的壓榨宰割,也抵制了同行業的吞併,成為有史料記載的全國最早的假合資。
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在開埠時期繁華一時,也是抗戰風雲的見證者。
1939年,武昌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籌建臨時校舍。時任武昌中華大學校長的陳時邀請郭沫若、鄒韜奮、陶行知、馮玉祥、邵力子、範長江、李公樸等學者、名流到大學演講。此後,為配合盟軍對日作戰,軍事委員會外事局會同教育部在1944年、1945年兩次向重慶各大學招收翻譯人員,中華大學不少師生應徵入伍,奔赴抗日前線從事翻譯工作。
建於唐代的慈雲寺,是迄今為止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因為寺廟左側有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這個知名寺廟在1940年重慶「大轟炸」發生時,還成立了「慈雲寺僧侶救護隊」,有70多位僧侶參加。
1938年,有中國版好萊塢之稱的「中央電影攝影場」遷至慈雲寺黃家巷,培養了史東山、蔡楚生、白楊、金山等一批藝術家,拍攝了《中華兒女》、《長空萬裡》和《青年中國》等影片。被譽為中國「凱薩琳·赫本」的白楊所居住的別墅就坐落於黃家巷。
「龍門浩老街是真正的『洋人街』。」葉璐莎說,抗戰時間,南山和城區隔江相望,地勢險要,防空條件較好,美、英、法等國使領館、別墅等都建在龍門浩。比如美國使館酒吧舊址,原系英國航海家、曾任川江輪船公司「蜀通」輪船長的蒲蘭田的公館。這個公館後來賣給美孚石油公司辦公用,1938年至1942年供美國使館人員用於休閒娛樂。
值得一提的是,風靡巴渝的奇香花生米就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龍門浩老街,由湖北人段世榮研製。抗戰時期,段世榮從湖北老家來到重慶。為求生存,他以三塊石頭壘成爐灶,在龍門浩開始了炒花生的生意。奇香花生米大受歡迎,段世榮也獲得「花生大王」的稱號。
老街建築修復難,迄今僅完工5棟
讓人遺憾的是,因為年久失修、少有人住,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的上百棟建築大多系危房且閒置。
為搶救這些歷史文化建築,南岸區近年來啟動了一些修復工作。截至目前,米市街一期修復工程2012年開工,現已完工,共修復了5棟建築,均是建於開埠前20年的中西合璧體;慈雲寺老街修復團隊正對安達森洋行等4棟建築進行測繪,有望今年底開工;龍門浩片區棗子灣抗戰歷史文物建築遺址群保護正在推進中。
「修復老街建築難不難?當然難!」提起米市街一期修復工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師陳雨茁深有感觸。
2005年,知名歷史文化學者何智亞在市規劃學會、歷史名城專委會上,展示了南濱路上沉睡百年的老街——米市街的照片。老房子的獨特神韻,吸引了參會的陳雨茁的關注。
「雖然米市街破敗不堪,但我覺得這樣的建築值得盡我所能去保護、再現。」陳雨茁說,他隨後成立了自己擔任總經理的兩江古建築保護有限公司。
然而,加上拆遷、建設安裝成本,每棟老建築的修復費用動輒上千萬元,龐大的開支並不是一個剛成立的小公司所能承擔得起的。無奈之下,陳雨茁當起了說客,動員了業內十幾位老建築愛好者拿出他們大半輩子的積蓄,總算推動了這項工作。
在籌錢的同時,陳雨茁也在思索老建築的修復難題。
「任何歷史建築的修復都不是突擊性的『穿衣戴帽』。」陳雨茁說,四川成都寬窄巷子的修復花了十幾年時間,西班牙聖香教堂的修復更是花了幾十、上百年。
「米市街的5棟建築修復是一個深思熟慮、反覆錘鍊的過程。」陳雨茁說,他花了近7年時間挖掘老建築的歷史,併到英國、上海等地考察,確定修復細節,前後修改方案40多次。其間,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市、區兩級文廣局全程參與指導了40多次專家會,規劃部門也為這個項目開了十幾次專題會議。」
當各方統一認識後,米市街一期修復工作穩步推進。
此次修復的5棟建築包括1、2號樓「合記堆店」,是重慶開埠後堆放大米的倉庫;3號樓,原私立武昌中華大學舊址;4號孫家大院又稱周家灣別墅舊址,是白理洋行的官邸,電視劇《一雙繡花鞋》的拍攝地;5號樓白理洋行,是英國商人白理在開埠時期開辦的洋行辦事處。
「當我們接手時,許多建築已經坍塌或部分坍塌。大量老街老建築的老照片,成為修復時重要的參考資料。」米市老街修復一期工程項目修建方負責人黎岸(化名)回憶,因為2號樓沒有歷史資料、沒有老照片,他們到全國各地勘察,主要參考上海外灘的建築風格進行了修復。
為讓老建築修復完後外形和原始樣貌無異,他們還前往北碚、合川等地尋找青瓦、青磚。「能用舊磚就不用新磚。70%的磚要麼是建築體本身的磚,要麼是拆房子時拆下的老磚,只有30%的磚是定製的仿古新磚。」黎岸說。
實際上,陳雨茁修復的5棟建築,總投資超過6000萬元,建築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僅佔整個米市老街建築總量的1/10。鑑於這種「眾籌」方式在老建築修復中不可複製,南岸區政府在慈雲寺老街修復過程中引入了房地產開發商重慶陽光壹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希望藉助社會資本的力量推動老建築的修復。
「今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將是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的主要模式。」徐勝表示。
核心保護區4.98公頃,禁止大拆大建
2014年,市政府批覆同意,設立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第二年,相關保護規劃通過。
保護規劃對該街區的建築修復作了嚴格要求——延續街區傳統空間肌理,保持現有的街巷格局不變,保留街巷原有的寬度和鋪裝,嚴格保護街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形地貌,保護堡坎、陡坡和山城步道等地貌特徵,禁止大拆大建,禁止建設深挖高切工程。嚴格保護古樹名木、標誌性空間、歷史場所空間等環境要素。此外,建築簷口高度控制在15米以內,建築高度若確需突破,須在不破壞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報請市規劃局組織專題論證。
在原有三條老街的基礎上,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將擴容。南岸區規劃局人士介紹,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總面積約36.01公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約4.98公頃。在整個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中,慈雲寺、米市街地塊建築風貌將以傳統巴渝、開埠建市時期建築為主要風格,龍門浩地塊以抗戰時期建築為主要風格。
為讓遊客更好地親近歷史,南岸區還準備建設三條老街之間的歷史文化廊道(約1.5公裡),串起三大核心地塊,形成連續的街區遊覽線路。「如此一來,散落在各處的點狀文物和建築得以連片,有利於形成歷史文化街區的規模效應。」葉璐莎表示。
但是,要讓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更多人心中的城市記憶,還得引入人氣增添活力,這是一項比修復老建築更難的工作。為此,慈雲寺、米市街一些老街修復項目的參與者開始探索商業開發與老街保護共存的互利共贏模式。
作為投資修復米市街5棟建築的回報,兩江古建築有限公司獲得了這些建築的經營管理權。上月,該公司已將修復好的米市街孫家大院移交給一家叫做唐風漢格的文創公司,並約定:不允許動房屋的任何外觀,屋內功能可根據租賃方的實際需要做合理調整。
「實踐證明,為保護而保護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近現代建築只有合理利用才是更好的保護。」陳雨茁表示。
陽光壹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探索現代商業與傳統街區融合共存,以公共空間改造為主線的歷史片區保護開發模式,讓慈雲寺片區成為以禪宗文化兼具地域文脈和老城記憶的都市會客廳。
「看到這裡要修復我很高興」,闕成清是慈雲寺片區的老居民,63歲的他希望,新建的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街區保留原有的從容和寧靜,「讓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的居民,在新風景中找尋到舊時的美好時光。」
相關新聞 >>>
資金籌集 產權問題 風貌定位
老街修復面臨三道挑戰
業內人士估計,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打造至少需要七至八年時間,這意味著修復工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目前修復工作可能面臨哪些障礙?記者日前採訪了參與慈雲寺、米市街修復的兩位專家。他們認為,老街修復工作尚面臨資金籌集、產權問題、風貌定位三大挑戰。
兩江古建築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雨茁認為,以前,因為沒有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在老街修復上算出的是虧帳,這直接導致老街項目的融資困難。他建議,政府應通過適當配套基礎設施、幫助社會資本進行徵收安置等,對參與修復的社會資本予以相應扶持。
參與慈雲寺街區修複方案設計的四川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黃耘表示,在傳統風貌街區修復上政府沒有能力大包大攬。目前老街修復的受益者不清晰,社會資本進入意願不強。這就需要政府進行角色轉換,出臺激勵政策激發開發商的活力,平衡城市利益與開發商利益,吸引政府、開發商、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不僅如此,由於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內不少房屋產權關係複雜,看不到收益的社會資本當然不願出錢。「這需要市政府會同相關部門一事一議,對老街房屋存在的確權問題予以協調。」陳雨茁表示。
「不管什麼樣的房子,都要人住了才有活力。」黃耘認為,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老建築的建築空間普遍狹窄低矮,市民居住的意願不強。這就帶來城市歷史融入現代生活的問題,需要在歷史風貌恢復與融入城市生活之間找到結合點。因此,老建築的修復要在高度、寬度上與過去風格相似,但是室內允許有適當變通、有整合。在保持傳統風貌建築的同時,也應融入一些風格相近、相協調的現代建築,讓歷史對城市發展有所貢獻。
兩位專家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管理部門創新思維,共同形成傳統風貌街區保護的合力。成都、武漢、南京、蘇州等地的經驗值得重慶借鑑。
慈雲寺—米寺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未來發展方向
(以規劃局最終內容為準)
慈雲寺功能定位
體現歷史發展脈絡、特色山地街巷空間與生活場景,融合宗教建築、開埠建市文化、傳統巴渝、抗戰陪都建築風貌,並容納總部洋行辦公、高端休閒娛樂、文創發布中心、公館及酒店等現代商務休閒功能的山地文化特色商業街區。
米市街功能定位
最能體現山城街巷空間,以展現開埠建市文化、巴渝文化、寺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文創工作坊、創意商業、文化休閒、旅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歷史街區。
龍門浩功能定位
最具特色的抗戰陪都時期使館建築全展示風貌區,具有國際商務、精品酒店、高端商業、文化創意等現代創新服務功能。
慈雲寺—米寺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 文物點及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