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老街明年重現開埠和抗戰重慶風貌

2020-12-20 騰訊大渝網

提起哈爾濱,人們會想到中央大街。提起青島,人們會想起八大關。對於重慶南岸區來說,什麼是它的城市記憶?

「當然是擁有『開埠史證、抗戰傳奇、山水名街』特徵的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南岸區文管所所長葉璐莎說。

這是主城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街區,約兩公裡長的道路上,散布著20多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是重慶工商業貿易的搖籃,擁有中國版的好萊塢,是抗戰時期許多國家使領館的所在地……

隨著歲月流逝,曾經繁華的老街已然滄桑。為讓它們恢復活力,南岸區政府日前表示,今年將全面啟動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工程建設,力爭明年10月初現成效。

「我們希望通過歷史文化街區的打造,展現重慶自1891年開埠以來至抗戰時期的城市風貌。」南濱路管委會副主任徐勝表示。

3條老街157棟建築,每棟都有故事

沿南濱路的慈雲寺從下往上走,經過米市街到龍門浩,整個歷史文化街區大約1.8公裡。在這不到兩公裡的道路上,坐落著157棟近現代建築。隨便走進其中的任何一棟,都能拾到一段故事。

峽江開埠史記載:1890年3月,中英《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籤訂,重慶作為通商口岸對外開放。重慶開埠後,南岸成為西方列強開設機構的首選之地。英、法、日、美、德等國,在南岸境內設海關、建碼頭、修倉庫、開洋行……僅南濱路一線,不僅有法國水師兵營、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27家。

位於龍門浩下浩的立德樂洋行,主要經營四川土特產和外國舶來品,其主人英國人立德樂,是大名鼎鼎的川江航線開闢者。

1898年2月,58歲的立德樂自任船長,駕駛7噸重的木製小輪船「利川號」從宜昌出發,穿越三峽,經過20多天的艱苦航行後抵達朝天門碼頭,成為駕駛現代化輪船航行川江的第一人。在川江航線開闢後,包括國外商船與炮艦在內的機動船接踵而至,各種洋行相繼出現,重慶近代化歷程開始。

「洋行侵入重慶,歐美數百年鑄就的工業文明一下展現在重慶人面前。」市政協文史研究家楊耀健說,洋商們帶走山貨土產,帶來鬧鐘、洋傘、香菸、顏料等商品,帶來商戰、工廠、計件工資制、退休金、陪儲金等聞所未聞的詞彙。重慶,經歷3000多年來第一次對外開放,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

同樣是下浩,傳教士、慈善家、醫生馬嘉禮1921年在此創辦萬國醫院,這是重慶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有病床30張,抗戰時救助了大量難民。

1927年,重慶大資本家黃錫滋在慈雲寺街區通過與法商「假合資」的方式成立了聚福洋行,每年向法方繳付一定費用,就可在貨船上懸掛法國國旗,但法國人並不參加經營管理,不問盈虧。這樁「合作」不僅使他避開了軍閥官匪的壓榨宰割,也抵制了同行業的吞併,成為有史料記載的全國最早的假合資。

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在開埠時期繁華一時,也是抗戰風雲的見證者。

1939年,武昌中華大學在米市街籌建臨時校舍。時任武昌中華大學校長的陳時邀請郭沫若、鄒韜奮、陶行知、馮玉祥、邵力子、範長江、李公樸等學者、名流到大學演講。此後,為配合盟軍對日作戰,軍事委員會外事局會同教育部在1944年、1945年兩次向重慶各大學招收翻譯人員,中華大學不少師生應徵入伍,奔赴抗日前線從事翻譯工作。

建於唐代的慈雲寺,是迄今為止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因為寺廟左側有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這個知名寺廟在1940年重慶「大轟炸」發生時,還成立了「慈雲寺僧侶救護隊」,有70多位僧侶參加。

1938年,有中國版好萊塢之稱的「中央電影攝影場」遷至慈雲寺黃家巷,培養了史東山、蔡楚生、白楊、金山等一批藝術家,拍攝了《中華兒女》、《長空萬裡》和《青年中國》等影片。被譽為中國「凱薩琳·赫本」的白楊所居住的別墅就坐落於黃家巷。

「龍門浩老街是真正的『洋人街』。」葉璐莎說,抗戰時間,南山和城區隔江相望,地勢險要,防空條件較好,美、英、法等國使領館、別墅等都建在龍門浩。比如美國使館酒吧舊址,原系英國航海家、曾任川江輪船公司「蜀通」輪船長的蒲蘭田的公館。這個公館後來賣給美孚石油公司辦公用,1938年至1942年供美國使館人員用於休閒娛樂。

值得一提的是,風靡巴渝的奇香花生米就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龍門浩老街,由湖北人段世榮研製。抗戰時期,段世榮從湖北老家來到重慶。為求生存,他以三塊石頭壘成爐灶,在龍門浩開始了炒花生的生意。奇香花生米大受歡迎,段世榮也獲得「花生大王」的稱號。

老街建築修復難,迄今僅完工5棟

讓人遺憾的是,因為年久失修、少有人住,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的上百棟建築大多系危房且閒置。

為搶救這些歷史文化建築,南岸區近年來啟動了一些修復工作。截至目前,米市街一期修復工程2012年開工,現已完工,共修復了5棟建築,均是建於開埠前20年的中西合璧體;慈雲寺老街修復團隊正對安達森洋行等4棟建築進行測繪,有望今年底開工;龍門浩片區棗子灣抗戰歷史文物建築遺址群保護正在推進中。

「修復老街建築難不難?當然難!」提起米市街一期修復工程,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師陳雨茁深有感觸。

2005年,知名歷史文化學者何智亞在市規劃學會、歷史名城專委會上,展示了南濱路上沉睡百年的老街——米市街的照片。老房子的獨特神韻,吸引了參會的陳雨茁的關注。

「雖然米市街破敗不堪,但我覺得這樣的建築值得盡我所能去保護、再現。」陳雨茁說,他隨後成立了自己擔任總經理的兩江古建築保護有限公司。

然而,加上拆遷、建設安裝成本,每棟老建築的修復費用動輒上千萬元,龐大的開支並不是一個剛成立的小公司所能承擔得起的。無奈之下,陳雨茁當起了說客,動員了業內十幾位老建築愛好者拿出他們大半輩子的積蓄,總算推動了這項工作。

在籌錢的同時,陳雨茁也在思索老建築的修復難題。

「任何歷史建築的修復都不是突擊性的『穿衣戴帽』。」陳雨茁說,四川成都寬窄巷子的修復花了十幾年時間,西班牙聖香教堂的修復更是花了幾十、上百年。

「米市街的5棟建築修復是一個深思熟慮、反覆錘鍊的過程。」陳雨茁說,他花了近7年時間挖掘老建築的歷史,併到英國、上海等地考察,確定修復細節,前後修改方案40多次。其間,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市、區兩級文廣局全程參與指導了40多次專家會,規劃部門也為這個項目開了十幾次專題會議。」

當各方統一認識後,米市街一期修復工作穩步推進。

此次修復的5棟建築包括1、2號樓「合記堆店」,是重慶開埠後堆放大米的倉庫;3號樓,原私立武昌中華大學舊址;4號孫家大院又稱周家灣別墅舊址,是白理洋行的官邸,電視劇《一雙繡花鞋》的拍攝地;5號樓白理洋行,是英國商人白理在開埠時期開辦的洋行辦事處。

「當我們接手時,許多建築已經坍塌或部分坍塌。大量老街老建築的老照片,成為修復時重要的參考資料。」米市老街修復一期工程項目修建方負責人黎岸(化名)回憶,因為2號樓沒有歷史資料、沒有老照片,他們到全國各地勘察,主要參考上海外灘的建築風格進行了修復。

為讓老建築修復完後外形和原始樣貌無異,他們還前往北碚、合川等地尋找青瓦、青磚。「能用舊磚就不用新磚。70%的磚要麼是建築體本身的磚,要麼是拆房子時拆下的老磚,只有30%的磚是定製的仿古新磚。」黎岸說。

實際上,陳雨茁修復的5棟建築,總投資超過6000萬元,建築面積超過8000平方米,僅佔整個米市老街建築總量的1/10。鑑於這種「眾籌」方式在老建築修復中不可複製,南岸區政府在慈雲寺老街修復過程中引入了房地產開發商重慶陽光壹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希望藉助社會資本的力量推動老建築的修復。

「今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將是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的主要模式。」徐勝表示。

核心保護區4.98公頃,禁止大拆大建

2014年,市政府批覆同意,設立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第二年,相關保護規劃通過。

保護規劃對該街區的建築修復作了嚴格要求——延續街區傳統空間肌理,保持現有的街巷格局不變,保留街巷原有的寬度和鋪裝,嚴格保護街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地形地貌,保護堡坎、陡坡和山城步道等地貌特徵,禁止大拆大建,禁止建設深挖高切工程。嚴格保護古樹名木、標誌性空間、歷史場所空間等環境要素。此外,建築簷口高度控制在15米以內,建築高度若確需突破,須在不破壞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報請市規劃局組織專題論證。

在原有三條老街的基礎上,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將擴容。南岸區規劃局人士介紹,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總面積約36.01公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核心保護區面積約4.98公頃。在整個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中,慈雲寺、米市街地塊建築風貌將以傳統巴渝、開埠建市時期建築為主要風格,龍門浩地塊以抗戰時期建築為主要風格。

為讓遊客更好地親近歷史,南岸區還準備建設三條老街之間的歷史文化廊道(約1.5公裡),串起三大核心地塊,形成連續的街區遊覽線路。「如此一來,散落在各處的點狀文物和建築得以連片,有利於形成歷史文化街區的規模效應。」葉璐莎表示。

但是,要讓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更多人心中的城市記憶,還得引入人氣增添活力,這是一項比修復老建築更難的工作。為此,慈雲寺、米市街一些老街修復項目的參與者開始探索商業開發與老街保護共存的互利共贏模式。

作為投資修復米市街5棟建築的回報,兩江古建築有限公司獲得了這些建築的經營管理權。上月,該公司已將修復好的米市街孫家大院移交給一家叫做唐風漢格的文創公司,並約定:不允許動房屋的任何外觀,屋內功能可根據租賃方的實際需要做合理調整。

「實踐證明,為保護而保護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近現代建築只有合理利用才是更好的保護。」陳雨茁表示。

陽光壹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探索現代商業與傳統街區融合共存,以公共空間改造為主線的歷史片區保護開發模式,讓慈雲寺片區成為以禪宗文化兼具地域文脈和老城記憶的都市會客廳。

「看到這裡要修復我很高興」,闕成清是慈雲寺片區的老居民,63歲的他希望,新建的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街區保留原有的從容和寧靜,「讓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的居民,在新風景中找尋到舊時的美好時光。」

相關新聞 >>>

資金籌集 產權問題 風貌定位

老街修復面臨三道挑戰

業內人士估計,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打造至少需要七至八年時間,這意味著修復工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目前修復工作可能面臨哪些障礙?記者日前採訪了參與慈雲寺、米市街修復的兩位專家。他們認為,老街修復工作尚面臨資金籌集、產權問題、風貌定位三大挑戰。

兩江古建築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雨茁認為,以前,因為沒有政府補貼,社會資本在老街修復上算出的是虧帳,這直接導致老街項目的融資困難。他建議,政府應通過適當配套基礎設施、幫助社會資本進行徵收安置等,對參與修復的社會資本予以相應扶持。

參與慈雲寺街區修複方案設計的四川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黃耘表示,在傳統風貌街區修復上政府沒有能力大包大攬。目前老街修復的受益者不清晰,社會資本進入意願不強。這就需要政府進行角色轉換,出臺激勵政策激發開發商的活力,平衡城市利益與開發商利益,吸引政府、開發商、社會力量共同參與。

不僅如此,由於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內不少房屋產權關係複雜,看不到收益的社會資本當然不願出錢。「這需要市政府會同相關部門一事一議,對老街房屋存在的確權問題予以協調。」陳雨茁表示。

「不管什麼樣的房子,都要人住了才有活力。」黃耘認為,歷史文化街區內的老建築的建築空間普遍狹窄低矮,市民居住的意願不強。這就帶來城市歷史融入現代生活的問題,需要在歷史風貌恢復與融入城市生活之間找到結合點。因此,老建築的修復要在高度、寬度上與過去風格相似,但是室內允許有適當變通、有整合。在保持傳統風貌建築的同時,也應融入一些風格相近、相協調的現代建築,讓歷史對城市發展有所貢獻。

兩位專家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管理部門創新思維,共同形成傳統風貌街區保護的合力。成都、武漢、南京、蘇州等地的經驗值得重慶借鑑。

慈雲寺—米寺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未來發展方向

(以規劃局最終內容為準)

慈雲寺功能定位

體現歷史發展脈絡、特色山地街巷空間與生活場景,融合宗教建築、開埠建市文化、傳統巴渝、抗戰陪都建築風貌,並容納總部洋行辦公、高端休閒娛樂、文創發布中心、公館及酒店等現代商務休閒功能的山地文化特色商業街區。

米市街功能定位

最能體現山城街巷空間,以展現開埠建市文化、巴渝文化、寺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文創工作坊、創意商業、文化休閒、旅遊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歷史街區。

龍門浩功能定位

最具特色的抗戰陪都時期使館建築全展示風貌區,具有國際商務、精品酒店、高端商業、文化創意等現代創新服務功能。

慈雲寺—米寺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 文物點及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拓展龍門浩老街、重現古驛道傳統風味……南岸要打造城市「風景眼」
    龍門浩老街拓展區:留存城市的文脈和山城記憶創造有溫度的城市窗口龍門浩拓展區效果圖從覺林寺建立到重慶開埠,龍門浩街區經歷了漫長歷史,街區內留存了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和風貌。龍門浩老街拓展區所在的「龍門浩月」,是明代「渝城八景」和「巴渝十二景之一」。如何才能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創造出有趣、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城市窗口?南岸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總體設計概念為「全時間軸風貌保存」。將擯棄同質化的更新方式,使用具有前瞻性和實驗性的城市更新手法留存住城市的文脈和山城記憶。
  • 重慶南岸·彈子石老街
    彈子石老街位於重慶市南岸區泰昌路68號,起於19世紀初,彈子石是長江南岸有名的水碼頭,與黃葛渡、海棠溪、龍門浩、玄壇廟齊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稱。彈子石是街名亦是地名,它是重慶開埠最早的地區。隨著歷史的變遷,原有的彈子石老街已經消失,2018年5月結合川東民居風格和開埠建築風格復建彈子石老街,傳承歷史、開啟新篇。
  • 下浩老街 長江南岸的舊重慶
    我想大抵是因為那種民居和山勢的水乳交融,人和街道的和諧互動,以及山水格局蘊含的巨大張力。我一直認為重慶是中國最有性格的城市,它粗糲,磅礴又市井,精巧。下方飄蕩著長江碼頭帶來的民間疾苦和沉重,上方殘存著民國時期的韻致和風貌。下浩正是如此。
  •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預計明年建成開放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預計明年建成開放 2020-09-21 2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磅,南濱路立德樂洋行舊址將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立德樂洋行,南濱路上一棟塵封多年的知名歷史建築,在歷經120多年風雨之後,終於塵埃落定,將和其他幾棟百年歷史建築一起,打造為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和現代時尚,帶領市民見證開埠時期的風雲變遷。
  • 黃桷埡老街開街在即 30餘處老建築古韻重現
    位於南岸南山的黃桷埡老街修繕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這條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化街區儘管還沒正式開放,部分商業也尚不成熟,但一處處復原的老建築,一棟棟煥發新生的珍貴歷史遺蹟照樣吸引著市民爭相打卡。但原老街基礎設施落後、房屋年久失修,2016年,南岸區委區政府決定籌資對老街進行全面修繕修復,堅持大保護、不搞大拆建,充分尊重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發掘歷史文 化、弘揚歷史文化。至2017年上半年,就完成了老街地下管網改造,實現了雨汙分流和地上管線下地。
  • 重慶開埠文化遺址:彈子石老街江南名宅,川東鹽業霸主
    現在成為了「網紅城市」的重慶,有很多景點都是大多數人都非常想去的地方。重慶旅遊景點數不勝數,嘉陵江長江兩江沿岸晚上的夜景,要比重慶主城白天的景色還要漂亮。彈子石老街這個景點,目前重慶很多年輕人根本都不知道。
  • 黃桷埡老街年底開街 有啥子特色
    昨日,記者從南岸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獲悉,黃桷埡老街相關修繕工作已接近尾聲。眼下,老街已啟動招商,並將於年底正式開街。屆時,黃桷埡老街將重現昔日繁華景象。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李琅 攝影報導改造房屋175棟眼前的黃桷埡老街顯得有些冷清,除了部分住戶時常進出外,在街內來往最多的,莫過於修繕工匠和施工管理人員。老街依然延續依山而建的特色,屋舍高低錯落、風格迥異。
  • 黃桷埡老街改造即將完成!南岸區老街「扎堆」,是如何做到留「舊...
    黃桷埡老街:保留渝黔驛道的歷史風貌作為老重慶記憶之一,黃桷埡老街位於黃葛古道終點,始於唐朝,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是一條千年茶馬古道。地處主城「肺葉」大南山風景區,位於長江索道、南濱路、一棵樹觀景臺、抗戰遺址博物館、南山植物園文旅動線中心。
  • 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 | 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搭建老場景,收集老物件,融入巴渝文化和開埠歷史,重現老重慶的魅力。提檔升級,追溯古今坐落在重慶南岸區龍門浩老街核心位置——棗子灣片區的裡外巷子,由裡巷子與外巷子兩部分組成,是開埠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交匯處。
  • 一個南濱路上的明珠:龍門浩老街!
    龍門浩老街,屹立於南岸的江畔,鐫刻著老一輩重慶人的記憶。龍門浩老街已經百年的歷史了,開埠文華、抗戰遺址文華、佛教文華、巴渝文化、碼頭文華在這裡異彩紛呈。通過一流文物工匠的修復,整個老街用了160萬塊舊磚、40萬片舊瓦、3萬噸舊條石,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採用百年前的建築工藝,恢復了龍門浩老街的昔日風採。龍門浩老街裡分布著許多小街,錯綜複雜的青石板路,讓我們感受到了山城的獨特地理風貌。傍晚輕軌從旁邊呼嘯而過,在燈光下分外絢麗,簡直是一道奇幻亮麗的風景線。
  • 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活動舉行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郭笛)日前,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舉行「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相關負責人帶領媒體團先後深入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傳統風貌街、人和書院等地,領略重慶傳統風貌區的前世今生。
  • 重慶彈子石老街6月開街 一街兩埠四院十景讓你過眼癮
    據悉,該項目佔地4萬平方米,將通過復建王家大院、一德堂、百歲坊等老建築展現重慶的開埠文化。輝煌的王家大院僅曬鹽場壩就有兩個足球場大已經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為重慶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門戶第一家」,是重慶開埠史的地域標誌。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繼承了古代「前園後院、前堂後寢」的格局,有11道門。
  • 快來看 十八梯和馬鞍山如何重現傳統風貌(圖)
    現有十八梯、厚慈街等7條主街和瞿家溝、善果巷等6條巷道組成的山地街巷肌理和眾多特色院落,有286處建(構)築物,其中包括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文物點、11處優秀歷史建築和52處傳統風貌建築。  今年1月,十八梯傳統風貌區項目開工,包括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核心區和周邊兩個建控區,佔地約88畝,總建築面積為8.1萬平方米。
  • 彈子石老街、巫山神女溪、南山植物園,重慶春天踏青賞花好地方!
    彈子石老街、巫山神女溪、南山植物園,重慶春天踏青賞花好地方!磁器口最早叫白崖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年),因為這裡曾有一座白巖寺而得名。彈子石老街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曾是西南地區著名的水陸埠口,擁有法國水師兵營、王家大院等開埠文化根脈。2018年6月1日,作為長嘉匯購物公園二期項目,長達1公裡的彈子石老街正式開街。開街儀式上,"重慶南岸長嘉匯彈子石老街"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授牌,成為全國首個以"開埠文化與城市九級坡地地貌"為主題獲批的4A景區。
  • 龍門浩老街「城市記憶館」2021元旦將對外開放
    12月15日,市民提前打探龍門浩老街「城市記憶館」。郭旭攝原義大利大使館的留聲機、空軍飛行員的皮帽……12月15日,龍門浩老街的裡外巷子內,不少市民正欣賞著屬於龍門浩歷史的老物件。一條石板街,百年開埠史。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老街不僅在開埠時期繁華一時,也是抗戰風雲的見證者。街區內散布著20多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級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是重慶近代工商業貿易的搖籃,曾是義大利、比利時等許多國家使領館的所在地。 龍門浩老街「城市記憶館」。
  • 重慶渝中區:12個傳統風貌街「留住城市底片」
    光明網重慶11月27日電   11月26日,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開展「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多家媒體走進渝中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風貌區、人和書院等地,探尋傳統老街與時代發展的文化交融。
  • 在重慶逛吃彈子石老街,解鎖南濱路隱藏玩法
    彈子石老街和法國水師營修好後,就去探尋南濱路耍事。吃的比較少,就先發出來。打著逛吃的名號,吃了兩家就吃不下了……彈子石的鴨血米線,鴨血很嫩也很大塊,米線也是好吃的那種。有人說彈子石好吃的太多了,所以鴨血米線顯得一般。
  • 華夏古村鎮(五十一)---重慶龍門浩老街
    重慶龍門浩老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總用地面積約540畝,總建設規模約15萬平方米,是重慶主城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老街。 1891年,重慶設定海關【南濱開埠】,龍門浩碼頭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
  • 獲「重慶市玩樂熱門榜」第一名,彈子石老街到底有什麼好玩?
    圖源@巴渝都市報榜單盤點了重慶熱門的旅遊景點包括歡樂谷、武隆等重慶必去景點和一些新晉熱門打卡地其中,南岸區長嘉匯彈子石老街和壹華裡夜景公園雙雙上榜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更是在眾景點中脫穎而出C位出道!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有什麼特別的憑什麼拿到第一?讓南岸君來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