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抗凝治療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及國際的各類研究指出,抗凝治療可以降低50%—80%的卒中風險。同時,抗凝藥是一把「雙刃劍」,抗凝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出血,比如最常見的消化道出血、內臟出血、皮膚出血,甚至是顱內出血。患者可以自查是否出現了皮膚紫斑、大便發黑、牙齦出血等等出血症狀。只要使用了抗凝藥,就要考慮如何降低出血的風險。
本期專家:霍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中國房顫中心聯盟名譽主席,亞洲心臟學會主席。
長期抗凝口服治療藥物中最常用的是華法林,已經有50年的使用歷史。它應用廣泛,價格便宜,在臨床治療中是比較推薦使用的藥物。使用華法林預防卒中,應十分警惕出血風險,同時它的用藥效果還容易受到食物以及其他藥物的影響。因此,患者需要每個月或每兩個月到醫院檢測凝血指標(INR),根據結果調整用藥。另外,華法林最初是一種滅鼠藥,它可以讓老鼠大出血致死,由此有些人在使用時存在一些心理芥蒂。
在以上種種因素影響下,房顫患者能夠長期抗凝治療的比例較低。
近年來,多種新型口服抗凝藥的上市給了房顫患者新的選擇,例如使用利伐沙班等抗凝藥物,它們劑量固定,大部分不必調整。有些年齡大或者有腎功能下降的患者使用初期需要調藥,但不必多次調整。再有一點優勢是新型口服抗凝藥無需化驗血液指標,減少了長期複診的麻煩。目前,這一類藥物已經進入了我國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房顫患者使用比例與日俱增。
霍勇總結,無論使用哪一種抗凝療法,醫生都需要系統性評估出血風險,根據出血風險評分權衡利弊。使用傳統抗凝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需要減少抗凝藥的使用,或者調整為新型抗凝藥針對性治療。另一方面,抗凝治療的同時我們也要從治療出血原發病入手,比如一些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本身存在胃病、胃潰瘍,那麼就要與消化科醫生配合,使用抗酸藥以及抗菌藥物治療防止出血。
房顫治療過程中,減少出血是一個長期管理監測的過程,醫生要不厭其煩,患者也需要認真應對,相互合作,預防最可怕的卒中風險。
【來源:搜狐健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