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福建,老婆生孩子後,我們有坐月子吃山茶油的習慣,一開始買了20斤國產的山茶油,但是老婆說吃不習慣,總是感覺有味道。後面友人送了兩斤臺灣產的山茶油,老婆極為喜愛,說臺灣產的山茶油味道沒有那種怪怪的味道,有一種木本植物的清香,這裡我就納悶了,山茶油不是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東西嗎,什麼時候臺灣做的比我們更好了。
出於職業習慣(我是個化學老師),我就去了解了山茶油的生產工藝。了解之後就大概知道原因在哪裡了,國內的山茶油,都是精煉生產的,而臺灣的山茶油,都是直接壓榨沒有精煉。
簡單說說區別:
國內山茶油的精煉一般都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脫渣:經過過濾沉澱去渣,去除了毛油中的機械雜質、膠質、蛋白質以及其它水溶性雜。
二:脫水:通過脫水能除去毛油中多餘的水分,提高茶油的穩定性及純度。
三:脫膠:通常用水化脫膠,因為毛油中的膠質不僅對油脂的質量、穩定性有影響;而且還會對油脂的加工工藝效果產生影響。(膠就是皂角,皂角肥皂的主要成分)。
四:脫酸:一般用鹼煉或蒸餾方法,目的是為了脫除油脂中游離脂肪酸(脂肪酸是肥胖的罪魁禍首)。
五:脫色:由於對成品油脂質量的要求,需要脫除油脂中的部分色素,以改善油脂色澤,提高油脂質量和穩定性。
六:脫臭:脫除油中的臭味物質,改善食用油的風味,提高油脂的煙點,降低汙染,脫除微量有毒成分,過氧化物及其分解物,黴爛油料中蛋白質的揮發性分解物,小分子量的多環芳烴及殘留農藥等。還可以破壞油中的一些熱敏性色素。
從這些公布的原因來說,山茶油是有必要精煉的,但是這個過程中涉及到高溫、添加白土、活性炭等環節,別跟我說什麼食用等級的白土跟活性炭,作為一個化學老師,我知道國內所謂的食用級化學材料什麼什麼樣的,經過這些精煉環節後,山茶油木本植物的香味已經沒了,剩下的是一種膩味,也就是我老婆說的怪怪的味道。
然後我又去研究了一下臺灣山茶油的製作方法,基本上沒有經過化學提煉的環節。
第一步:茶籽水洗,除塵、除菌。
第二步:用架子日曬,不落地,減少接觸地面,產生灰塵。
第三部:茶籽篩選,把大小不一、黴變的茶籽挑出去。
第四部:冷榨,現在臺灣基本都是冷榨,很少是蒸炒後熱榨。
第五步:過濾。
第六步:瓶子水洗烘乾後灌裝。
基本上對比了兩地的流程,很多環節都是一致的,不過是看把關嚴格不嚴格,尤其是挑出黴變茶籽這一個環節,如果這個環節沒有做好,我相信出來的油是不合格的,也就難免需要精煉。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責任心的問題跟市場價格的問題,用心做出來的山茶油,或許可以直接食用,不用精煉,但是沒有做好除塵、去除黴變茶籽等環節(聽說有些地方還用腳踩做茶餅),就必須要精煉,不然一鍋油都廢了。
至於價格,臺灣的茶油價格是400多,我買的國產茶油100多,但是對我來說,我寧願買400多的,然老婆吃的開心。
網上找來臺灣的一個流程,可以大家參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