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發這一年|凝心聚力,文化傳承鑄合力

2021-02-25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中國農業最高學府中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力量,人文與發展學院始終秉持人文情懷和發展理念,堅守「文化育人」的初心使命,滋養「以文化天下」的博大情懷。經過多年潛心發展,逐步形成了「育人為本、學術為業、生機勃發、志趣高潔、溫馨團結」的有機整體,積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引領了創新發展的時代新風。

民殷國富,強農為本。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化,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有著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歷史,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當前,這些凝結著無數先人勤勞和智慧的農業文化典範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亟需我們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人文與發展學院於2019年成立了「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同年以「彰顯農大百年傳承,發現農耕千年智慧」為主題組織了兩期「農業文化遺產地鄉村青年研修班」,並組建「農業文化遺產青年學子研習營」,播下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種子」。

2020年,人文與發展學院組織75名師生,在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赴浙江開化15個鄉鎮進行文化普查和專題研究工作,圍繞11個主題,形成了15篇內容翔實的調研報告;農業文化遺產研究團隊近20人次奔赴雲南省綠春縣臘姑村、河北涉縣王金莊開展實地調研,深入挖掘了當地文化資源。此外,學院教師積極參與中國農業大學《大國三農》課程建設,引領農林學子厚植知農愛農情懷,推動全國高校乃至全社會的三農價值觀教育與國情教育。

2020年,人文與發展學院逐步完善了以創新、質量、貢獻、發展為導向的學院評價體系和學術交流制度,「農政與發展」系列講座、發展研究前沿講座、農政群學工作坊、「公共管理與發展」系列講座、市·野鄉村傳播工作坊、法律人才成長論壇等46場學術講座得以舉辦,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師生的學術生活,營造了生機勃發的學術文化氛圍。

「敢為人先、默默超越」逐漸成為人文與發展學院獨特的精神品質,學院廣大師生堅守「育人為本、學術為業」的高潔志趣,奉行「學以致用,經世濟民」的樸素思想,秉承人文社會科學「辯名實,知情偽,致用不足尚,無用不足卑」的價值精神,在默默無聞中積蓄力量,實現一個一個小的「超越」。

2020年,人文與發展學院樓宇文化建設堅持以服務廣大師生為宗旨,秉持厲行節約、綠色共享的原則,不斷推陳出新。會議室內窗明几淨、公共區域綠意盎然、室外花園奼紫嫣紅……點點滴滴的努力,只為營造更加溫馨舒適的工作學習環境,讓廣大師生「願意來、待得住」,集聚人氣,從而迸發更多活力。

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人文與發展學院分工會以「秉持人文情懷,服務發展大局」為原則,以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受到了廣大教職工的認可與讚譽。學院創新性地提出「以興趣帶動活動,以活動豐富生活」工作理念和「黨政工團學」聯動工作機制,加強了工會陣地建設,開拓了學院工會工作的新局面。

2020年,人文與發展學院分工會組織各類活動28次。其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創新性組織了「咖啡時光」主題分享活動,搭建起放鬆身心、舒緩壓力、調劑生活、增進情感的橋梁,陪伴老師們打好抗「疫」阻擊戰;與學院黨委聯合組織「教職工金秋採摘消費扶貧」活動,使教職工們切身體驗了勞動的樂趣和豐收的喜悅;與學生會、研究生會聯合組織「師生羽毛球友誼賽」「秋季研究生籃球聯賽」等活動,增進了師生友誼。2020年,學院在中國農業大學一二·九文藝展演中再獲冠軍,實現「五連冠」的歷史佳績。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文化傳承與創新為人文與發展學院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凝聚了人心、鑄造了合力。今後,人文與發展學院將繼續擔負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創新的使命,為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貢獻力量;逐步建立完善以創新、質量、貢獻、發展為導向的學院評價體系和學術交流制度,持續辦好各類學術文化講座,建設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持續加強軟硬體環境建設,打造更加溫馨舒適的學院環境;持續做好工會工作,匯聚更大發展合力。

相關焦點

  • 濰城區月河路小學:凝心聚力鑄芳華,蓄勢待發新徵程
    8月28日,濰城區月河路小學全體教師舉行了以「凝心聚力鑄芳華,蓄勢待發新徵程」為主題的全體教師會議。孫倩主席宣讀了對班主任的任命,強調了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講述了班主任的管理職責,並圍繞「班級日常管理精細化,班級文化建設創新化
  • ...浸潤文化傳承——四子王旗中小學依託「第二課堂」鑄牢中華民族...
    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在民族文化傳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四子王旗中小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整體情況和形勢任務,紮實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和民族地區教育與全國教育同步發展。
  • 國內手療大師西湖「鬥法」 合力推進中醫文化傳承發展
    國內手療大師西湖「鬥法」 合力推進中醫文化傳承發展 2018-01主辦方供圖  「中醫手法凝聚了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醫武結合理論,是探索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但不得不承認,當前手法診療這門傳統醫術的某些治療手段面臨著行將失傳的風險和困境。」
  • 五彩瓷藝:傳承千年窯火 凝鑄中國文化符號
    傳承千年窯火 他們用五彩瓷藝凝鑄中國文化符號醴陵,一座聞名世界的陶瓷藝術之城。千年不息的窯火,3層煅燒,128道工藝,凝鑄成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化符號。20世紀初,醴陵制瓷業從粗瓷向細瓷發展,釉下五彩瓷由此誕生。
  • 凝心聚力鑄師魂 開拓進取育新人——海安市南莫中學
    凝心聚力鑄師魂 開拓進取育新人【江蘇消息】金秋九月,收穫的季節。
  • 上海語言文化傳承需要「家校社」合力
    在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市級共享課程中增設《上海話與海派文化》等上海方言文化課程,自2014年至今已培訓教師500餘人;三是收集:邀請語言方面專家,收集"傳承地方文化活動資源包","資源包"包括上海話的童謠、繪本、兒歌、動畫、遊戲等等。
  • 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的繁榮發展亦是如此。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族共性與民族個性相統一的多元一體文化,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發展、共同享有,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明交流互鑑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論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 「記憶非遺」中民俗文化於物質上的傳承
    抬轎子人物雕塑,商業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
  • 櫛風沐雨鑄新城 凝心聚力再出發 ——平頂山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建設公園城市 城市功能不斷優化  「媽媽,快看快看,這水裡的錦鯉真好看!」12月4日上午,市民王女士帶著女兒在白龜湖國家溼地公園裡遊玩。白龜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示範區西南部,毗鄰白龜山水庫,是一座集旅遊觀光和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生態型主題公園,並在2019年12月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也是平頂山市區第一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讓文化傳承的天籟之音更響亮系列:西北大學教授、歷史博士張茂澤
    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根本方向。2.黃帝文化是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一,黃帝文化是植根血脈基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在強調忠孝做人的氛圍裡,研究、教育、傳承弘揚黃帝文化,顯得更加親民,更符合老百姓祭祖、孝親的日常生活習慣。
  • 古代典故雕塑,傳承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因此,這句話寓意著國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續、繁衍、傳承。出自《管子·權修第三》。
  • 凝心聚力齊努力,奮勇拼搏敢當先!這個團隊建設活動讓人燃起鬥志...
    凝心聚力齊努力奮勇拼搏敢當先這個團隊建設活動讓人燃起鬥志綻放集體力量!隨著整齊劃一的彈跳、激人奮進的口號,懷柔區檢察院「凝心聚力齊努力,奮勇拼搏敢當先」團隊建設活動正式開始。為進一步增強檢察隊伍建設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強化團隊間團結協作,齊心奮進為檢察事業貢獻力量,12月11日,懷柔區檢察院通過開展團隊競技比賽的方式,增進檢察人員團結協作能力。
  • 【這一年】寫作提綱
    ,發展底盤更牢、百姓更加幸福13.人社這一年,人社局用好「關鍵招」——就業扶貧為貧困群眾鋪致富路這一年,人社局做實「繡花功」——技能扶貧託起貧困家庭新希望這一年,人社局打好「兜底牌」——社保扶貧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這一年,人社局激活「新動能」——人才扶貧為貧困地區「輸血」「集智」14.商務看運行態勢——這一年穩處合理運行區間
  • 丁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
    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其寫入黨章,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千年,自成一體而文脈不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 持續品牌創新 | 「匠鑄」發掘中國傳統銀飾無限潛力
    摘要:「匠鑄」銀文化品牌,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優秀手工藝為初心,以「臻於至善」為品牌理念,懷抱匠心,致力於通過發掘傳統銀飾及銀手工藝的無限潛力,以新興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助力文化自信的偉大復興。
  • 【點讚】恩平政企合力,推動恩平粽在傳承中創新!
    編織粽王岑結柱常被人們被稱為粽王,因為他注重將粽子的生產與文化傳承加以融合。一說起粽子,他可以像「天橋底說書」的人一樣說個三天四夜,從粽子的工藝、口味到傳統、歷史、故事......與粽子打交道半輩子的岑結柱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口味為例,我們恩平粽扎得緊,煲煮的時候幾乎沒有水分滲入,所以它保持著良好的口感,層次分明,綿而不爛」。
  • 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善緣分會凝心聚力謀發展 郝小學原創
    以上為概覽,以下為現場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善緣分會凝心聚力謀發展媒體聯盟訊(郝小學 李鳳梅)繼往開來迎新歲,與時俱進賀豐年。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副會長、善緣分會會長李維東,著名軍旅書法家楊則冉將軍,原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國家一級美術師、燕趙十老書畫社社長李九元,河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原理事長書法家李德興,石家莊市文聯原主席文化局原局長書法家路繼舜,河北省金融辦原處長張春城,原省軍區運輸處處長馬常民,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中國和諧文化建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扇子藝術學會善緣分會副會長郝小學,善緣分會副會長書畫家劇家華、呂躍進
  • 「傳承經典·知行合一」文化自信構築新商業文明——華商書院 2019...
    這一年,我們見證了博學班 83-86 期的盛大開學,又有數百位學兄與我們攜手共進;我們也祝福著 72-79 的順利畢業,他們帶著學習的碩果豐滿前行。這一年,我們見證了校友會新生力量的生發,常州校友會、威海校友會陸續成立,越來越多的城市校友會開始展翅。這一年,我們還見證了又一聯盟新星——物流行業聯盟的成立,還有全國文旅會的成立,帶著學兄們遨遊世界。
  • 凝心聚力促振興 全面小康享文明 崇學重孝譽美名 感恩樹義系鄉情-2020年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孝義晚會
    晚會在荻浦村文化禮堂廣場舉行,共吸引了2000餘名觀眾到場觀看,現場氣氛熱烈,人潮攢動。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洪澇災害肆虐、連續高溫晴熱,今年既是讓人激動感動的一年,更是讓人刻骨銘心的一年,也是我們收穫最具幸福感城市,文化文明不斷升溫的一年。
  • 觀《青銅戀歌》,感受黃梅戲的傳承與創新
    楚王為護國興楚,欲鑄護國利器。陵尹仲秋傾受王命,其女靈玉赴楚禮聘鑄劍名家若耶子未果,遂綁架其徒聶鑄至楚。聶鑄入楚,雖被楚之青銅所撼卻尊千年祖師遺訓,不為他國鑄劍。因才生情,靈玉對聶鑄心生愛慕,歷經波折,二人在雲夢之會私定終身,結百年之好。最終劍師聶鑄、冶師屈楚二人在「鑄劍精神」的催生下合力鑄劍,護國利器——天下第一劍得以誕生。楚王尊先祖莊王遺訓,橫劍止戈,保境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