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天,中國的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自家餐桌的變化。無論你身在都市,還是遠居鄉間,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你品味出: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
糧票就是命根子
說到糧票,如今恐怕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都不知道其為何物,但是它在許多過來人的心目中依然印象清晰,甚至還有著一些刻骨銘心的記憶。
在計劃經濟時代,糧食定量供應,糧票可以說是千家萬戶的命根子,沒有它就意味著會吃不上飯。領糧票,吃商品糧,這不僅僅是生計問題,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家住包頭市東河區西二街的黃天文今年57歲,上個世紀70年代末從固陽縣一個偏遠山村考到大連一所學校上大專,報到的前一天,父親扛著行李送黃天文到學校。在火車上,黃天文暗地想,大連是大城市,大米白面肯定管飽吃。沒想到,第一天那頓晚飯竟然是能趕上槍子那麼硬的高粱米飯,還要花糧票,菜是沒有幾個油星的白菜湯。黃天文說:「當時父親看到了我的表情,對我說:『飯硬,慢點嚼。』邊說邊帶頭吃起來。那是父親怕我心灰意冷,不想吃飯,影響身體和學業。那頓飯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後來我才知道,學生雖然『吃紅本』,但是也是粗糧居多,細糧有限。在吃的方面,城裡人和鄉下人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只不過城裡人手中有糧票,可以有計劃地買糧食,享受一點細糧。因此,當時糧票有時比錢還管用。」
糧票始於1955年,直至1993年才光榮「退休」,期間一直扮演著調節社會供需的槓桿角色。它作為一種有價證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一斤地方糧票大概相當於人民幣兩毛錢,假如去早點攤上買包子、油條等食品,如果沒有糧票,就要相應地多付一些錢來抵糧票。以錢抵糧票不是在哪裡都行得通的,似乎主要是糧食系統開辦的才可以,其他餐館和飯店則不行,儘管兜裡有錢,也只能望饃興嘆。
糧票一般不是直接發放的,城市居民需要米麵的時候要憑糧本到指定的糧店購買,糧店的工作人員會直接在糧本上記載數量。不過,後來隨著糧食生產形勢逐步好轉,各地都陸續放鬆了這種限制,糧本上節餘的糧食可以用糧票發還給居民,因此,不少家庭都多多少少地儲存了一定數量的糧票。
70年代:常年圍著白菜轉
記者的家鄉包頭地區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低指標,瓜菜代,吃得飽,餓得快,腫了大腿腫腦袋。在那個物質嚴重缺乏的時代,人們的感覺大多都是一個樣,就是吃不飽。
現在已經年過六旬的呼和浩特市市民李慶雲告訴記者,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緊巴,糧食還好說,就是副食得精打細算。雞蛋要用糧票換,過年的時候每戶才供應二兩香油,市場上幾乎沒有賣魚和蝦的,即使有大家也捨不得買。去市場上買肉,主婦們都愛挑肥的,為的是回家能多榨點豬油。李慶雲回憶說:「那個時候,冬天只有土豆、蘿蔔和大白菜,其中又以大白菜為主,老百姓們戲稱為看家菜。每年國慶節期間是集中購買冬儲大白菜的時候,這時菜價最便宜,政府在這個時候會給予補貼,銷售期一過,價格立刻上調。因此,當年排隊買白菜也成了城市裡的一景。買冬儲大白菜往往全家出動,天還沒有亮,菜站前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卡車或者馬車把菜運到立刻卸車,堆在路邊,店員們便開始售賣。此時,街頭巷尾到處是搬運大白菜的人,路邊堆著成垛的大白菜,人們排著長隊登記購買,直到家家戶戶都買好了,街面才會歸於平靜。」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醃製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包頓餃子。家中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人不會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餐桌上只有家裡的長輩和男人們。
80年代:吃得像了樣
好在這種狀況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大有改善,副食供應逐漸充足,市場上有時也賣些不用票證也能買的豬肉,海鮮仍然很少見,幾塊錢一斤的蝦還不是普通人家說買就能買的。內蒙古財經學院旅遊管理系烹飪專業教員、現任呼和浩特市女神餐飲有限責任公司熱菜總監的周國良對那個時代可謂刻骨銘心。70年代末,周國良從四子王旗的偏遠農村考入內蒙古財經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每月36元的工資掙了好幾年。那時候幾乎沒有人學廚師,認為這是個下九流的職業。改革開放後,廚師的身價才有所提高。周國良說:「當時,過油肉、滑溜裡脊、辣子肉丁是餐飲業的老三篇,一般人是吃不著的,魚香肉絲也屬於高檔菜,海參、魷魚聽都沒聽說過。那時只賣5寸盤和7寸盤,連8寸盤都沒有,因為大了沒人買。」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老百姓的餐桌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類擺上了貨架,冬天也可以買到相對便宜的細菜,大白菜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很多家庭開始隨吃隨買。
要說變化最大的還是年夜飯,這時可比10年前豐盛多了。家住呼和浩特市吉祥小區的劉美麗回憶說:「那時候過年,媽媽一大早就起來忙活,先到菜市場挑一條大鯉魚,做個整條的糖醋魚,取『年年有餘』之意。豬肉有多種做法,或者燉盤排骨,或者蒸碗四喜丸子,敞開吃保管夠。海鮮成了那個時候的俏菜,平時吃的少,過年就當換換口味,油燜大蝦的香味,現在還記得。年夜飯一般有八大碗,端上來滿滿一大桌,一家人吃得挺高興。」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裡統籌解決。經過近10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粗糧食品逐漸從老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90年代:流行下館子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飲食文化的革命。進餐館嘗嘗鮮再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誰家有喜慶事,都願意在飯店擺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時候剛時興自助餐,很多市民都要去嘗一嘗。首府市民張存剛一想起第一次享受自助餐的經歷就禁不住笑出聲來:自己過生日,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吃自助餐,既為了飽口福,又為了慶祝生日。可是每位30元的價格實在不低,大家都想著得對得起那些錢,可是沒管肚子的感受,一頓飯吃下來,全家人肚子幾乎都鼓了,溜達了一大圈才消下食去,可見當時的老百姓下飯館要的還是經濟實惠。張存剛回想起那時還是挺知足的:人均工資差不多1000元,一家三口的夥食費能有七八百元,不僅吃的好了,日子也比以前寬鬆多了。
再往後,餐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90年代中期開始,鮑魚、海參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尤其以鮑魚最為吸引人的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徵,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儘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是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一般。周國良說:「那時候,呼和浩特市有一家順風飯店,主要以經營粵菜、基尾蝦、生猛海鮮為主,生意特別火。當時,老百姓主要是奔著吃海鮮去的。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全國各大菜系互相滲透,南菜北做,北菜南火。同時,已經從餐桌上消失的粗糧又意外地受到了食客的青睞,重新成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老百姓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一個超常發展時期。隨著生活的富裕,中餐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口味。俄羅斯西餐、法國大菜、義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駐,人們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
21世紀:追求健康飲食
到了21世紀初期,家庭主婦們開始尋求健康主題,對水果蔬菜極為重視:蔬菜要吃無汙染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魚蝦要吃歡蹦亂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連花生油都要專找非轉基因的。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什麼食品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度平衡,已經成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如今,大超市裡牛肉按位置賣,肉餡要分肥瘦,雞蛋是純天然的,各種奶製品琳琅滿目……因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為了方便上班族,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半成品,葷素搭配,原料都已經切好,甚至調好味配好醬料包,買回家以後炒熟即可。呼和浩特市市民王萍對記者說:「別看市場裡什麼都不缺,可人們的口味是越來越挑,現在講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講究營養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雞蛋一天不要超過1個,早晚吃點水果可抗衰老……」說起這些,王萍可真算的上是如數家珍。其實,不僅王萍,老百姓已經一改多年前的窘迫,吃出了灑脫。
經濟的迅速發展正逐步改變著人們的飲食習慣,由原來的飽餐型向營養型、新鮮型、簡便型轉變。近幾年,高粱、玉米等雜糧再度走紅,營養學家認為,它反映了老百姓對雜糧中微量元素的重視,對傳統膳食講究兼收並蓄這一合理內核的重新認識。周國良說,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多元化,餐飲形式也會更加多種多樣,休閒餐飲、浪漫餐飲、沙龍餐飲、旅遊餐飲、娛樂餐飲、會展餐飲、網絡餐飲、郵遞餐飲等都會更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傳統餐飲的形式會受到很大的挑戰。與餐飲形式更加多樣化相匹配,人們對就餐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多數人對餐飲環境的要求是新穎、別致、典雅、舒適,花園式餐飲、園林式餐飲、野外餐飲以及露天餐飲都非常受歡迎。另外,今後家庭送餐將成為一種趨勢,社區餐飲將會有很大發展。(文/北方新報記者 李國萍 )
[責任編輯:w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