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一九八九·九
慈誠懿德典範引導
關切學子來到東部求學,離鄉背井,在環境適應、人際關係、校園生活,甚至未來的生涯規劃上,在在需要良師益友的輔導協助。因此,慈濟護專第一屆學生入學後,證嚴法師即從慈濟委員中,遴選三十六位具正信宗教情懷、且有高度學習意願者,擔任「懿德母姊」,與班導師、諮商中心專業人員相輔相成,形成獨特的「三軌制」學生輔導系統。醫學院成立後,增加了慈誠爸爸的投入,懿德母姊會亦改名為「慈誠懿德會」,簡稱「慈懿會」。
曾經有人問:「要怎麼去輔導孩子? 」證嚴法師說:「先好好輔導自己。」慈濟大學慈懿會總幹事林勝勝表示:「言教不如身教,孩子會觀察我們,就練習付出無所求、不執著的愛。」
「懿德媽媽將我們視如己出,有人每個月遠從臺北來,有人住花蓮就帶我們回家包水餃,讓我們感受滿滿的愛。」第一屆畢業生蔡碧雀,道出對媽媽、姊姊們的無限感恩。
慈大公衛系畢業的陳奎安表示:「懿德爸媽就像不掉淚的蠟燭一樣,永遠的堅持和努力,令人感動。」他曾在畢業後的聚會中,獻上《奉獻》《懂事》兩首歌給懿德爸媽,希望他們知道——這些孩子慢慢長大了,也懂得知足、感恩、回饋。
證嚴法師指出,慈懿會是協助鞏固教育志業的「軟體」,「個人力量有限,像是滴水到燒紅的鐵板上,很快就蒸發了。如果有更多人來做這滴水,持續不斷滴到鐵板上,滴水也能成河,熱鐵板也會冷卻。」
目前,慈懿會成員共有一千五百人,他們扮演「滴水」角色,發揮「軟體」能量,不斷以愛心灌溉,以才德滋養下一代,培養年輕的學子們成為社會的棟梁,貢獻深遠。
本文選自《行願半世紀》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行願半世紀】培育醫護搖籃
【行願半世紀】從歡喜付出到感恩收穫
【行願半世紀】人生課程,早早開始
【行願半世紀】醫療變成一種「情境」
【行願半世紀】軟體中的軟體
【行願半世紀】身穿【迷你袈裟】
【行願半世紀】從西部到東部
【行願半世紀】臺北能,花蓮也能!
【行願半世紀】東部首例顯微手術
【行願半世紀】「開心」背後的兩座靠山
【行願半世紀】搶救生命 刻不容緩
【行願半世紀】從實業家到市井小民
【行願半世紀】樂於布施,心靈財富豐沛
【行願半世紀】以後盾角色,見證醫療志業足跡
【行願半世紀】生命富翁
【行願半世紀】守護生命 大愛無疆
【行願半世紀】取之當地,用之當地
【行願半世紀】從海外闢福田到人間成淨土
【行願半世紀】在地誌工,粒粒福種
【行願半世紀】 矽谷阿嬤,異鄉吐芬芳
【行願半世紀】由北向南,由西而東
【行願半世紀】落地生根地球村
【行願半世紀】賣心蓮,找回人的尊嚴
【行願半世紀】從佛陀啟示到愛如泉湧
【行願半世紀】寧可聚沙成塔,婉拒兩億美元
【行願半世紀】蓄水總會幹涸,掘井才有活泉
【行願半世紀】愛心如活泉
【行願半世紀】從「步步難」,到「難行能行」
【行願半世紀】人才招募難
【行願半世紀】硬體建築難(二)
【行願半世紀】硬體建築難(一)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