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網訊 16個班級,11個團隊,從校園走向社會,從課堂走向生活,從理論走向實踐……12月14日,山東師大附中幸福柳校區2019級(高二)學生開展「中學生走基層」活動,走進濟南優秀街道辦事處、企事業單位,體驗基層治理工作,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了解「十三五」建設成就,搭建起溝通學校與社會的橋梁。
用「行走的課堂」雕琢新時代高中生精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是最大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在教育教學中,山東師大附中一直秉承「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理念,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宗旨,鍛造「敦本篤實、崇尚真理、追求卓越」的附中精神。將個人發展、學校發展融入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國家和民族育才,與時代和社會偕行,紮實素質教育,銳意實踐創新。這樣的育人理念不僅體現在校園內教育教學行為中,也體現在研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
「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願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山東師大附中幸福柳校區政教主任李宏波談起組織本次活動的初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們聯合政治教研組組織此次活動,也希望同學們能與現實對話,與社會同頻共振,在最真實的情境中開闊視野,觸動心靈,深化理解,提升認知。」
在這次實踐活動中,山東師大附中學生走進基層,訪一訪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走入商企,看一看經濟發展的「成績單」;撫觸非遺,領悟文化傳承讓城市「更美好」。
走進基層,訪一訪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
山東師大附中的學生們走進濟南市大觀園街道辦事處、甸柳新村街道辦事處、槐蔭區振興街街道辦事處、段店北路街道辦事處、東風街道辦事處、麟祥社區黨委、天橋區天橋東街街道辦事處天橋東社區、濟南市歷城區山大路街道區直西社區。他們通過實地參觀、調查、訪問,感受基層社會治理方式,體會「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在甸柳新村街道辦事處甸柳一區社區,學生們了解了高效科學的4321社區工作法,服務居民的社區社會組織,有特色的歷下公益銀行,防疫8個網格項目化打造一網格一特色,17班孟喆雯同學說:學習陳葉翠先進事跡。了解了小巷總理的事跡後,我們青少年應該學習她成為一個對國家社會人民有用的人。
在槐蔭區振興街街道辦事處,學生們參觀了槐蔭區農民工安全生產培訓教育體驗基地。他們了解社區安全應急管理情況,接受安全演練教育,體驗消防安全訓練,感受到槐蔭區為農民工打造安全家園的有溫度的管理。
在東風街道辦華能社區,學生張忠義說:在參觀過程中,伴隨著宋書記的講解,黨建服務中心的內部被我們一層層的探索開:人大代表聯絡站和社區廉音室、社區黨建辦公室和民情懇談室、初心講堂大廳、廉音門、文化活動室。一間間功能室、一幅幅宣傳畫無一不體現了「黨建聚合力,文化蘊華能」工作理念。在為愛發聲錄播室,看著牆上一張張幸福的照片,我的心中也充滿了感動,不只因為照片本身,也是看到了組成這些照片背後的一個個家庭,是什麼保障著這些家庭的幸福?不正是我們強大的國家,不正是黨的一心一意的為人民服務嗎?「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遲子建有言如是。身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該秉持愛國主義精神,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隨後宋書記為我們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版畫。我有幸得以體驗,雖然自己的作品並不稱心快意,但我依舊覺得開心。我所刻的版畫是李清照的詩詞,在易安的字裡行間,我感到了身為濟南人的驕傲。
劉文蓉同學說,「今日我們來到了振興街道陽光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參觀,體驗基層群眾的社區服務。一改以前的傳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社區治理模式。有著綜合且全方位的服務,在文化、養老、社會黨群、新時代文明等方面都有涉及。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對於人民服務是十分看重的,關愛老年群體和幼小群體。而現如今的我們更應努力上進,在平時多進一份孝心,給老人多一分關愛,也是給自己的一份回報。」
25班李昱霏同學說:「深入社區參觀辦事處、感受社區基層文化和建設,體會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同學們向社區居民進行憲法宣傳,完美對接了在學校的『學憲法』等各種知識大賽,既接地氣又接觸國家頂層設計的高度,在這個凜冽的寒冬,滿滿都是溫暖和幸福。研學之旅,有你真好!」
在參觀中,學生關注不同的社區治理方式,思考「零距離」服務、「網格化」管理,關注「空巢老人」「惠民舉措」等問題。政治教材中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究。
「在社會實踐中深刻體會國情變遷,小小基層也能反映時代脈搏變革,堅定小我融入大我,這也是附中『築夢工程』應有之意。」17班班主任徐同說。
走入商企,看一看經濟發展的「成績單」
學生們來到山東世紀傳奇啤酒有限公司、濟南燕山食品有限公司、沃爾富斯番茄文化產業園參觀當代企業。在燕山食品有限公司,學生們參觀桶裝純淨水生產流程,了解水的淨化、儲存和運輸。在沃爾富斯番茄文化產業園學生們既切實觀察了植物,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學生們感受了「十三五」以來的巨大變化,尤其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之後,企業加大了技術改造力度,加快了傳統生產轉型升級,學生切身感受到「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的企業精神。
在濟南老商埠,學生們聆聽百年歷史,有了新的發現。32班學生說:「今天才知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由濟南『瑞蚨祥』綢布店供料製作的。原來濟南的經路、緯路是這麼來的,還以為弄反了經緯呢。」
曾經的濟南老商埠是非常優秀的存在,北洋大戲院(原興華茶園)是商埠區第一家戲院。「皇宮」照相館曾以先進的設備和高超的技藝享譽省內外,獨家舉辦過兩屆影展。濟南的經路、緯路最初是老商埠內的馬路命名,按照古代紡織業的說法,長者為經,短者為緯,濟南東西道路長,命名為「經」;南北向路短,命名為「緯」,這一命名方式充分反映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
學生也有新的思考:優秀的歷史建築,本身就是一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反映濟南歷史文化,讓歷史建築活起來與保護歷史建築本身並不矛盾。那些古老建築如何更好地保留原來的文化屬性?如何與現代商業更好地融合?
撫觸非遺,領悟文化傳承讓城市「更美好」
山東省郵電博物館、濟南百花洲、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學生們了解歷史、民俗、文藝、文化,在「活」的教科書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百花洲是濟南文化大ip,在這裡,泉水文化與非遺活態相得益彰。泉城兔子王、濟南微雕、濟南魯繡、宣紙烙畫等百花洲的非遺自帶流量,學生們觀民俗、體驗民間文化,對城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9班學生參觀百花洲說:我們一行人來到這古樸文雅之地感受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墨香。物質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知識,但那猶存的,甚於書香的紅色文化卻使我們的精神得到了升華。30班學生說:曲水亭街以前只是出現在我的記憶中,當我第一次踏上這青石板時,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無數傳統民居間裡,還坐落著一座教堂。訝異於這座城市的包容,隨後又被映入眼帘的傳統藝術品所吸引。這座城市給我的記憶,又將增添一抹亮色。
在山東省郵電博物館,同學們除通過實物、照片了解郵電歷史外,還可以通過位置服務、視頻監控、物聯網、智慧城等感受現代通信技術的最新成果。
而在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同學們了解了濟南在曲藝界的地位(與北京、天津並稱曲藝界三大碼頭),也思考著傳統曲藝與現代轉換,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16個班,11個實踐團隊,半天的研學活動結束。同學們攜滿心收穫而歸。在這次實踐活動中,他們不僅大飽眼福,進行了一場「養心」運動,只待他們回校後努力學習,成就自我,以待未來激揚青春力量,勇擔天下使命,書寫時代華章。
政治教研組長徐海霞老師表示,「山東師大附中一直非常重視思政學科建設,也鼓勵和支持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要』『八個統一』的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改革創新,探索開放、靈活、多樣的育人途徑。這次活動,一來落實黨和國家開門辦思政決策,貫徹濟南市教育局思政課『雙貫通』要求,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現實感、體驗感和親和力、感染力;二來基於學校課程總體安排和創新育人方式的思考。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們藉助這次研學活動帶領學生進社區,進企業,體驗基層治理工作,學習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實地考察和了解濟南十八大以來,特別『十三五』期間建設成就,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切實感受到家鄉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在活動中與生活對話,與時代同頻共振,讓書本上的文字、觀點對接生動鮮活的社會現實,從而拉近學校和社會的距離,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深化對學科理論觀點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提升社會責任感。(通訊員 張萍 朱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