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吵了!」
你知不知道,當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後果有多嚴重嗎?
除非他天賦異稟,具有超脫的個性,否則,將來的他,很可能成為一個情商低、自控力差的人。
我們知道,情商對一個人的影響,遠遠高於智商。很多人智商高、情商低,一生並不如意。
所以,別打了,打贏也奪不了冠,輸了還得去醫院。
前兩天看到山東一個鄉規民約,非常有趣兒:
「不吵架、多幹活,吵架不動手。」
據說一開始沒有後面那句,就是「不吵架、多幹活」。村民有意見了:「不吵架?辦不到!書記你能辦到嗎?你也辦不到!」
好吧,商量著來,那咱就允許吵,但不準動手。瞧瞧,山東農民,村規也這麼實在,淨大實話。
夫妻之間,磕磕絆絆,實在難免。可一旦動手,那就麻煩了,對孩子影響很大。
有的家長很知道「聽人勸、吃飽飯」,兩口子回家一商量,志同道合,偃旗息鼓,克制自己不打了,開始齊心合力打孩子。
真是摁下葫蘆瓢又起。總有那麼一些家長,夫妻對打的時候,互相成了仇家,視死如歸、勢不兩立,一旦孩子惹了禍,馬上同仇敵愾,心往一處使、勁兒往一處擰,輪番上陣,這個累了那個來,那個累了這個上,默契無比。
玩笑歸玩笑,在家裡鬧著玩打打孩子,倒也未嘗不可,但不可下手太重,不可把打孩子作為一種懲罰。
無論是夫妻對打,還是「混雙」二打一,都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孩子越小,影響就越大。
怕說服不了你,咱還是證據說話。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有個心理學大咖,名叫班杜拉,搞了一個實驗。
實驗的目的是:如果孩子看到「暴力鏡頭」,會對他們的自控力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那時候還沒有情商之類的概念,但實驗已經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一個孩子如果所有事情都很順利,那他根本用不著什麼情商和自控力,就能生活得很舒服,別人也會很舒服。
情商和自控力發揮作用的時候,往往是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
換句話說,遇到挫折,遇到難題,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自控力、情商。
所以班杜拉的實驗,設置的重要場景,就是「孩子受挫」。
受挫之前,孩子們先到了一個大房間,工作人員要給孩子們講點注意事項。其實他很清楚,自己只要瞎扯一通即可。
因為他講的內容不關鍵,房間裡發生的「意外」才關鍵。
孩子們呼呼啦啦進來的時候,發現房間裡還有一位成年女性,在角落裡忙活著什麼。
孩子們很快被角落裡的女性吸引了。她旁邊有一個大的玩偶,一把錘子。
她一開始在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忽然發起火來,拿起錘子,就朝玩偶身上砸去,邊砸還邊喊:「砸爛你的嘴……砸爛你的腦袋……砸死你……」
工作人員裝作很尷尬的樣子:唉,不好意思啊小朋友,注意事項講完了,這個房間出了點狀況,咱去另一個房間吧!
於是小朋友們到了另一個房間,裡面有各種新奇的玩具,開心極了!
這時候,另一個工作人員走進來,板著臉說:「小朋友們,不好意思啊,這是我們最好的玩具,是留給其他小朋友的,你們不能玩!」
孩子們譁然,但又無奈。
接著,他們被領到了另一個房間,這裡的玩具才是給他們準備的。
不同的是,這個房間也有玩偶,以及用來攻擊的橡膠錘子。
現在,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呃,糟糕的奇蹟……
班杜拉實驗場景
(孩子提前被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並沒有看到那位女性用錘子打玩偶的「暴力鏡頭」)
看見過女子用錘子打玩偶的孩子,有很多人也拿起了錘子,狠揍旁邊的玩偶。
換句話說,看見過暴力鏡頭的孩子,遭遇挫折時,採用暴力手段解決的概率,比未看見暴力鏡頭的孩子,要高出許多。
那些沒看見暴力鏡頭的孩子,雖然也充滿了挫折感,但能迅速轉換情緒,開始集中精力去玩身邊的玩具,很快就變得平靜甚至開心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是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起了作用。這種神經細胞,就好像一面鏡子,看見的影像,它就存儲下來,並促使我們去模仿類似行為。
所以,家長記住:多陪孩子少吵架,吵架動口不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