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賈海忠老師在本文闡述了自己使用身痛逐瘀湯的用藥經驗,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咱們講一下王清任治療痺痛的一張方子,叫身痛逐瘀湯。
這張方子在大學教材裡面一般不學,在中醫內科學裡面也很少提到身痛逐瘀湯,但是這張方子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
原來我們學了很多治痺痛的方子,但是我在臨床驗證過程中慢慢地就淘汰了很多,因為發現療效並不怎麼樣,反而是使用身痛逐瘀湯比較多。
那麼我就把我的使用體會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原文。
「原文」
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痺症。明知受風寒,用溫熱發散藥不愈;明知有溼熱,用利溼降火藥無功;久而肌肉消瘦,議論陰虧,隨用滋陰藥又不效。
至此便云:病在皮脈,易於為功,病在筋骨,實難見效。因不思風寒溼熱入皮膚何處作痛,入於氣管,痛必流走;入於血管,痛不移處。
如論虛弱是因病致虛,非因虛而致病。總滋陰,外受之邪歸於何處?總逐風寒,去溼熱,已凝之血,更不能活。
如水遇風寒,凝結成冰,冰成風寒已散。明此義,治痺症何難。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秦艽一錢 川芎二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三錢 甘草二錢 羌活一錢 沒藥二錢 當歸三錢 靈脂二錢,炒 香附一錢 牛膝三錢 地龍二錢,去土
若微熱,加蒼朮、黃柏;若虛弱,量加黃芪一二兩。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龍,羌秦香附草歸芎,
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講解」
王清任在「痺症有瘀血說」裡面提到了這個方子,我們看王清任的「痺症有瘀血說」,人家不是講痺證都是瘀血,而是說痺證存在有瘀血這個因素,王清任這麼講:「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總名曰痺症」,只要是疼,就叫痺證。
「明知受風寒」,我們認為是受了涼了,但是用溫熱發散藥後卻不好;明知是感受了溼熱了,但是用利溼降火的藥卻沒有療效;時間長了,肌肉就消瘦了,有的醫家認為是這裡邊存在有陰虛了,看到消瘦了,有陰血不足了,那麼就用滋陰藥,還是「不效」。
至此便雲「病在皮脈,易於為功」,說病淺的時候比較容易治療,病在筋骨呢,就實難見效了,不過確實在臨床上也是這樣的,痺證越久,治療起來的難度就越大。
「因不思風寒溼熱入皮膚何處作痛」,這是講,不去想風寒、溼熱到底侵入到人體的什麼地方才引起疼痛。
王清任說:「入於氣管,痛必流走」,他這裡講的「氣管」還是動脈。「入於血管,痛不移處」,這是靜脈,說痛無移處,他雖然是這麼講,但是我們不認同他。
「如論虛弱是因病而致虛」,如果痺證的病人有虛弱的表現,那也是「因病致虛,非因虛而致病」。
也就是說痺證裡面,虛的因素不是主要的。「總滋陰,外受之邪歸於何處?」我們在理解的時候,有時候在臨床也是這樣去辨證,是陰虛,但是不去具體說邪在何處。
「總逐風寒,去溼熱」,用祛風寒、祛溼熱的藥,則「已凝之血,更不能活」,無論你是用祛風寒的還是祛溼熱的,你都解決不了瘀血的問題,也就是血凝的問題。
王清任打了個比方:「如水遇風寒」,就是水遇到風寒,天冷了以後它就凝結成冰了,「冰成風寒已散」,如果冰已經結好了,雖然沒風、沒寒,風寒已經散了,但是冰還在,也就是說你祛了風寒,祛了溼熱,但是瘀血還在,所以說痺證老不好。
說「明此義,治痺症何難」,你要知道這個瘀血的道理了,那治療痺證有什麼難的呢? 「古方頗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此方。
下面就是身痛逐瘀湯。
王清任這個方歌編得也挺好的!「身痛逐瘀膝地龍」,牛膝和地龍,「羌秦香附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講得都非常好,最要緊的是不能夠缺了五靈脂、桃仁、沒藥、紅花,因為他認為瘀血是這個病裡面的一個很重要的病機,王清任這個講得很好。
「黃芪蒼柏量加減」,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加減使用黃芪、蒼朮、黃柏,也就是黃芪、蒼朮、黃柏這幾個藥並不是非用不可。
但是前面這幾個藥是必須要用的:牛膝、地龍、羌活、秦艽、香附、甘草、當歸、川芎。
身痛逐瘀湯的劑量其實也不大,都是常用量,甚至還偏小,所以說王清任也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醫家。
秦艽,用一錢,是3g,量也是很小的,在臨床使用的時候,一般來講,如果是熱象明顯、溼熱明顯的,我們就可以加到6g,甚至9g,都是可以的,因為這個藥對溼熱痺證效果比較好,可以加量。
川芎6g,桃仁10g,紅花10g,這個量在這裡邊兒都算是最大劑量了。甘草6g。
羌活3g,但是如果臨床上是偏於風寒的痺痛,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到6g或者9g,甚至多到15g,都是可以的。
尤其是合併有便秘的時候,羌活可以用到15g,大家在想羌活用這麼大量,為什麼便秘的時候這麼用?這個等我們講《脾胃論》的時候再給大家講羌活這個藥。
沒藥6g,當歸10g,當歸養血和血效果非常好。五靈脂6g,但是一定是炒五靈脂。
注意香附用3g,香附是一個理氣藥,很少有人想到用它來治療痺證,我一開始看這個方子的時候也覺得這方子為什麼用了個香附,這是一個比較有特點的用法,前面都是活血藥、祛邪藥,就這一個是理氣的藥。牛膝也是用10g,地龍用6g。
這就是它的藥物組成。但是加減,「若微熱,加蒼朮、黃柏」,實際上可以把秦艽的量加大點,地龍的量也可以加大點,這兩樣都是涼藥,可以祛熱。
那麼如果是虛弱比較厲害,「黃芪一二兩」,用黃芪30~60g。這是身痛逐瘀湯的組成和劑量。
關於這個方子,我在沒有研究王清任之前,我們醫院原來有一個同事,他就說過,他聽他的老師講過身痛逐瘀湯治療坐骨神經痛挺好的。
後來我就在驗證這個,確實是有的坐骨神經痛病人用上身痛逐瘀湯以後有效,這就是經過臨床驗證的。
臨床醫生傳承下來的經驗基本上是可信的,是經得起反覆驗證的。那麼我在臨床上用這個治療各種痺證,不管是不是坐骨神經痛,發現效果很好,而且對於哪些疼痛更好呢?尤其是對於神經痛,以及神經痛佔主要成分的疼痛,都非常好。
我記得前幾年有一個脊髓損傷的病人,腿疼已經將近有十年的時間了,他坐著輪椅到門診來看病,我就開的身痛逐瘀湯,結果他第二次來診,說吃了3劑藥,疼痛就大大的減輕,減輕90%,真是超出我的預料。
所以我對這個病人印象很深,這個病人腿疼近十年了,他肯定用了很多的止疼藥,無論中藥、西藥,但是就沒有身痛逐瘀湯的效果好。
後來我們在治療各種痺證、各種疼痛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是以身痛逐瘀湯為基礎進行加減,可以把原來的防風湯、獨活寄生湯、宣痺湯,還有含有烏頭的這些製劑,把這些方子根據辨證給加進來,加到身痛逐瘀湯裡邊,就發現治療痺證的療效又大大提高了。所以說這張方子是非常值得記住,並且好好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