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在關於論文撰寫的闡述中,分別提到三位老師,有我市實驗小學的,有江蘇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還有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老師,其中以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革命為例,提到文章來自教學實踐,只有每天積累教學案例,從簡單的隨筆到論文,才有可能真正走進小學教育。2013年從教信息技術慢慢轉崗到小學科學,一開始就感覺壓力特別大,因為科學課涵蓋面廣,感覺每天上不完的課,永遠準備不足的實驗材料,每周都有看不完的資料,每個學期都有各級領導來聽課,神經都是繃得緊緊的,也是在這個階段得到了學校領導的指點和我市科學學科開頭人和教學能手等老師的幫助,我也開始嘗試著一有空就記錄自己的教育隨筆,沒想到兩年後這些資料終於在自己的第一個微型課題《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中派上了用場,隨後撰寫的論文《觀察豐富現象 揭開智慧窗簾》和《利用植物生長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發表在教育雜誌上,心情特別激動。現在回頭再看自己的文章,感到題目簡單,文章過於注重形式,大標題下小標題,小標題下加案例,沒有新意,文字也不生動,沒有特點……有人說,每個小學老師不管教什麼學科首先要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學會和學生交流,學會熟練運用文字,學會寫作。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完周老師的講座,才明白自身問題的原因,感謝周老師。
常熟教師發展中心的周振芳老師《論文撰寫與微型課題研究》專題講座,越聽越有同感,好多點共振,餘音繞梁。
1.好的論文一定是平時做出來的,沒有高深的理論,就是在某個教學事件中持續不斷地探索,實踐,有思考,有行動,記錄下來,案例累計得夠多,刪刪選選,哈,一篇有乾貨、生氣勃勃的論文基本能出爐。
2.魯迅說: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道。寫論文可不要擠在人多的地方,寫得越多的題材,人家已經修飾得像瓷器,你再怎麼打磨,也沒什麼痕跡,說不定繞來繞去就那兩句話,毫無新意。別人沒怎麼涉足的選題,你嘗試去做,及時記錄想法,不要嫌棄自己幼稚,也不要覺得自己笨拙,時間一長,這些記錄就是優秀論文最初的模樣。論文最喜歡愛思考、行動力強的老師!
3.周老師說:每天1000字,堅持10年,成就教育行家。這需要太強大的毅力,不如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每周500字,想到什麼都記下來,一年後,寫論文,做微型課題,這些最接地氣的想法,其實最有生命力,悄無聲息中為我們那看之有味的論文添磚加瓦。
4.創新是靈魂,行動是關鍵。看書,思考,嘗試,記錄,一年後,再看看我這樣尷尬的年輕人是否成長。
昨日有幸聆聽來自市教師發展中心周振芳老師的專題講座——《論文撰寫與微型課題研究》,頗有感觸。
(1)小。即研究或闡述的範圍和問題要小。不管是論文的撰寫還是微型課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教育教學某方面的一兩個因素的實質或關係的矛盾和疑難,研究的內容是教師教育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有價值的細小問題。問題可以具體到一堂課的教學案設計、授課導入方式、課堂提問、作業設計等等。
(2)活。即過程要靈活。微型課題研究或論文撰寫前期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研究的過程上。研究什麼,資料收集,怎麼研究,不需要囿於教育科研課題規劃部門所提供的選題指南,教師可以「我的事,我做主」。在研究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一個人承擔一個研究項目,單獨開展研究,也可以成立兩人以上的小組共同研究。在論文撰寫中,我們可以收集平時外出的培訓、聽課等案例,作為撰寫論文的素材。
(3)實。即選題要實在。首先是選題「務實」,不管是微型課題研究還是論文撰寫都要立足於當前教育教學工作,針對教師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點、熱點、難點、疑點,選題貼近學校、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其次,研究過程要「踏實」,源自於教育教學實踐的問題還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解決,微型課題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是教育教學實踐的組成部分,不是游離於教育教學實踐之外的活動,論文撰寫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