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以來,半導體產業共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在這兩次大規模不僅僅轉移半導體產業的製造中心,同時也推動了新興市場的快速崛起。
半導體產業轉移歷程
在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是以獨創代工模式,1995年之後中國臺灣民間掀起半導體投資熱潮,並一直延續到了2004年,同樣是因為成功加入全球分工的網絡中,在PC和手機需求的驅動下,加之代工模式的成功,中國臺灣成為了全球IC製造第一大地區,IC設計第二大地區。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下遊需求的不斷城市,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稱主和創造穩定價值,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源泉,數據顯示,2017年臺灣IC產業產值在臺灣GDP中佔比逐步提升,2017年佔比為14.4%。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都是一部產業升級、網絡效應形成加強的過程。在半導體產業領域,從中國臺灣飛利浦開始發展,封測廠先後成立,晶圓製造廠的建成則是網絡效應的臨界點,跨過該臨界點之後網絡生態加速成長,在其他電子零部件領域,同樣是基於從OEM→模組→高價值零部件的發展路徑,與IC產業交織成長壯大。半導體產業的地區成長需要有地區經濟發展背景、政府支持下的「做大與做強」、下遊需求的匹配這三個方面的要素條件。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