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註:一度流行的「稍後閱讀」應用Pocket,最終被Mozilla收購了,官方未對外公布收購價格。本文結合The Verge的報導(由虎嗅編譯),對Mozilla的收購意圖以及「稍後閱讀」這一領域的大概情況進行了分析、梳理。
Pocket一直是Mozilla的合作夥伴。在這樁收購案對外公布之前,Pocket這款應用的相關功能早就以擴展插件的形式,出現在Mozilla主導研發的Firefox瀏覽器上。
為什麼收購Pocket?
Mozilla旗下最出名的產品就是Firefox瀏覽器以及基於Android開發的Firefox OS手機作業系統,但是這兩款產品在移動端的表現並沒有那麼亮眼。2月初的時候,Mozilla就宣布解散了Firefox OS的開發團隊。另外,Firefox瀏覽器由於各種因素,直到2016年才登陸iOS平臺。
因此收購Pocket,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幫助Mozilla擴大在移動領域的影響力。對比起Mozilla原有的兩個產品,Pocket不僅僅在移動端擁有數量可觀的月活躍用戶(目前約為1000萬左右),而且還有廣告、付費訂閱模式所帶來額外營收。另外,Pocket後端所涉及到的技術資源也將會推動「Context Graph」項目的進行,幫助Mozilla挖掘高質量、可訪問的網頁內容。
Mozilla的首席商務和法務官Denelle Dixon說:「我們看重這款產品的營收能力,我們也很認可Pocket這種在移動端以用戶為先的發展思維。」
Mozilla並不是第一個向Pocket拋出橄欖枝的公司。六年前Evernote也曾表示過收購意向,但是Pocket的CEO Nate Weiner拒絕了,原因是希望讓Pocket保持獨立的產品形態,而不是成為大公司的附屬產品,否則Pocket的未來發展將會變得很迷茫。關於這一點,Mozilla在收購計劃中指出,Pocket現有的25人團隊將會以子公司的形式,在舊金山的辦公室獨立運作。
這些科技巨頭也看好「稍後閱讀」
Pocket的最大競爭對手是Instapaper,後者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被Pinterest納入囊中。在它們被收購之前,一些科技巨頭也非常看好「稍後閱讀」。
蘋果的Safari瀏覽器上有一個閱讀列表的標籤,它就具備「稍後閱讀」的功能,用戶可以把各種網頁內容保存到其中。而社交巨頭Facebook也在2012年的時候自主開發了類似的功能,搜尋引擎巨頭Google更將類似的功能加以延伸,讓Youtube視頻支持稍後觀看。在國內,騰訊旗下的微信也有類似的功能。
這些巨頭看好「稍後閱讀」,更多是受到用戶需求的驅使。在信息爆炸時代下,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可能讓用戶目不暇接,用戶也很難在當下就將信息全部消化吸收,同時這些碎片化信息也增加了用戶的操作管理成本。而「稍後閱讀」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樣的問題,它不僅僅能讓用戶有效地管理信息,還給用戶提供了二次消化的機會。
「稍後閱讀」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但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外界的思考。很多現代用戶都有嚴重的「拖延症」,難以保持閱讀的動力。信息確實是保存下來,也挺方便用戶管理,可有多少用戶稍後真的會去重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