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美國脫口秀演員艾傑西(Jesse Appell)在家鄉波士頓組織了一場公益演出,演出視頻之後引爆了社交媒體。艾傑西不但向全世界展示了武漢和全國人民抗疫的積極樂觀態度,而且通過此次演出為武漢籌集了上萬美元的繕款。觀察者網就目前美國抗疫現狀,以及「跨文化幽默」等話題,採訪了艾傑西先生。
【採訪/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艾傑西先生你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採訪你的機會。我們首先來關注一下美國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防控情況。最近這幾天,你的個人生活有沒有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你目前在波士頓的家裡,當地民眾的情緒目前如何?
艾傑西:目前根據我的觀察,美國越來越有當時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大家都隔離在家不出門的那種狀態。
但是從一月底到二月底這整整一個月,美國社會在各個層面上都沒有真正重視病毒的傳播。就波士頓本地來說,大家對疫情真正開始改變認識大約是3月13日左右。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NBA和各種大型體育聯賽陸續停賽,民眾才發覺事情真的不好了。
NBA停賽48個小時後,麻薩諸塞州州長宣布所有非關鍵社會的行業都要關門暫停營業,這兩天管得更嚴了。我現在一整天最多也就是出一次家門。我家房子旁邊有一條小河,我最遠就是走到河邊散散步,儘量避免接觸其他路人,吃飯什麼的基本全都是外賣,有了天天在家工作的那種感覺。
相比其他美國人,我一直追蹤武漢抗疫的訊息,北京和大陸的一些朋友在二月份的時候一直也在告訴我中國國內的即時情況,回到波士頓之後我也馬上組織了公益演出,所以我的腦子進入疫情的狀態已經至少7周了。中國的趨勢一天比一天好,美國的趨勢卻一天比一天差,我覺得我的腦筋最近都快廢了。總體來說,我覺得民眾的情緒還好,但誰知道之後事態往什麼方向發展?我的家人現在都很著急,現在這種情緒都開始感染到我了。我也希望生活儘快回到正軌。
美國脫口秀演員艾傑西接受觀察者網採訪,並專門製作了一則短視頻(製作 觀察者網/張逸清)
觀察者網:你在波士頓組織的援助武漢抗疫的那場公益演出,傳播效果可以說是爆棚了,你雖然是個職業的喜劇演員,在那一刻有半個外交家的感覺,因為演出籌到的善款不但給中國一線醫護人員不小的物資援助,也在精神文化領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樂觀態度。
艾傑西:那場演出是一月底開始安排的,當時我的感覺是生存在兩個世界,中國人天天在刷微信,出不了門;美國則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好像病毒完全不存在一樣。我只有一個腦子,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情況,我也在想如何把兩者打通,我做這場公益演出也是為了提醒美國人,這場疫情肯定也會馬上就要來了,而且美國人需要深刻理解當時中國人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美國人早晚也會遇到。
無論如何這些故事都是美國觀眾需要知道的,同時我還了解到武漢當時的醫療和其他物資比較短缺,需要捐款捐物。用一個方式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搞一個公益演出。這個演出的視頻哪怕在網絡上反響平平,沒什麼人看,那我依然會覺得它很成功,因為確實籌到了很多款項,捐了物資,也讓美國人和中國人坐在同一個地方看同一個故事。當時的華人看了之後說對他們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安慰。但是視頻後續的影響比當天演出的影響還大,這一點讓我沒有想到。
觀察者網:非常感謝您對中國的支持。此前美國總統川普提到疫情的時候,頻繁使用「Chinese Virus」(中國病毒)這個稱謂,給中美在外交層面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且也容易造成亞裔被種族歧視。你是否覺得「跨文化幽默」是一個能抹平文化和意識形態隔閡的有效方式?
艾傑西:在這個話題上我想表達兩點。第一,川普絕對不代表所有美國人,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有什麼,無非是他的平臺大而已;第二,我希望中美雙方的溝通需要更深入一點。美國媒體經常性的抹黑中國,因為這樣的話語很有市場,當然這樣的新聞也是有選擇的傳到中國的,並不代表美國當地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都是負面的,其實美國媒體還是有很多誇讚中國疫情防控得當和老百姓多麼勇敢樂觀的。
作為一個喜劇演員,我知道在臺上什麼樣的話題更能讓觀眾笑。中西媒體話語體系的碰撞這個話題不好笑,我也很難逗觀眾樂。但這個問題你既然問到了,我也想藉助觀察者網這個平臺,告訴大家其實美國媒體對華報導沒有看上去的那麼糟糕。
觀察者網:提到「如何把觀眾逗笑」,中文有個詞叫「包袱」或者「梗」,英語相對應的叫「punchline」。你臺下的觀眾是一群美國人或者是一群中國人,面對這樣的差異,你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模式是不是不太一樣?
艾傑西:一般來說,如果我想逗觀眾笑,我首先覺得段子要能把我自己逗笑,自己都不覺得好笑,那觀眾馬上就能看到我不是一個很高級的演員。在生活中,如果我看到一些事情比較好笑,我會記下來,而且我會更關注除了我之外,誰還會覺得這個段子好笑。如果某個生活體驗只有美國人會懂,那這個笑話我基本只講給美國人聽。但是如果某個段子是帶有一定情景作為語意背景的,比如租了房的人更懂,或者剛分手的人更懂,那在編創的過程中,即便是面對中美不同的觀眾,思維也不會那麼不一樣。
我自己覺得好笑的,我先不評價它,而是先用手機裡的檔案簿先寫下來,如果恰好有一個獨特主題的演出,我就會思考有沒有契合這個主題的段子,把之前記錄的梗融合進去。當然這需要實踐的驗證,觀眾的反饋會讓我知道哪些段子改編成功,哪些不成功。
觀察者網:你可否再介紹一下當初在中國學習的一些經歷,比如是如何拜到相聲名家丁廣泉先生為師的?他之前也確實收了不少的外國徒弟。
艾傑西:我2012年開始跟丁老師學習相聲,我是拿了福布賴特獎學金來到中國的。福布賴特基金會是中美之間一個很重要的學術交流項目,我申請的課題是「跨文化幽默」。不過那個基金項目只有一年,到2013年底這個基金項目結束了,我還是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而且我也很喜歡這種生活模式,可以自我控制我學習生活的時間。我也沒想到一直到現在堅持了七八年,到現在還是一直堅持做喜劇。
拿到「富布賴特」基金會的獎學金來中國學相聲的艾傑西(左一,攝影Faries, Nathan)
觀察者網:你之前參加了一檔東方衛視主辦的「歡樂喜劇人」節目。這個節目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了你。你在節目中用了一個包袱,就是講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根據你在中國的生活體驗,你是否覺得中國的區域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艾傑西:這是肯定的。我感覺相比南北差異,更顯著的差異是城市和農村的差異。我是在美國郊區長大的。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我還去過杭州深圳香港等等。
美國東西南北的人對幽默的理解也很不一樣。在美國的脫口秀圈子,最有套路的段子是「紐約和洛杉磯的區別是什麼」,因為講的人太多了,所以就變成了套路,再講的話觀眾就會覺得你很沒水平。
我所成長的城市是波士頓,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它的歷史相對來說比較古老,雖然人口不多,但學校和博物館不少,還有很多文化交流的基地,醫學和生物學的科研比較發達,肯定和南方、和西部有所不同。生活在美國西部的人,比如洛杉磯人會覺得波士頓和紐約的生活比較像,但是他們的這種想像未必符合波士頓和紐約人的真實體驗。這就有點像蘇州和上海,兩個地方的人肯定都覺得自己和對方有很多不同點,但北京人未必了解。
我對我講的這些中國區域差異的段子比較滿意的原因,不在於某個編劇或者創作人告訴我應該如何如何說,而是這些內容都是我真實體驗過的。至少我自己要避免前人已經說過的套路,比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不同等等。
觀察者網:目前大陸這邊的脫口秀和相聲的團體有很多,而且市場競爭也相當激烈。可否稍微透露一下,這個行業在美國的存在狀況是如何的?
艾傑西:競爭確實很激烈,但原因很奇怪。在美國的某些深夜秀,比如「吉米雞毛秀」(註:美國ABC電視臺的一檔深夜脫口秀),還有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等等,他們請的那些嘉賓都是老江湖了,看了四十多年的脫口秀,知道怎麼表演。中國這邊。只有圈內的人知道誰的水平比較高,誰的水平比較低。
但是大媒體平臺、網絡公司等等很有影響力的平臺,判斷水準和圈內人不一樣。中國現在的脫口秀演員不太靠段子的質量,而是靠關係和門路,誰和大的媒體平臺走得近,誰就可以拿到敲門磚和打開市場的鑰匙。真正有判斷力的人在圈子內部,但是圈外的人基本上不判斷誰長期來說有發展前途。
吉米·坎摩爾(Jimmy Kimmel),他主持的「吉米雞毛秀」已經存在了17年(@facebook)
第二點,據我所知,中國的脫口秀市場體系和全世界其他國家最不同的是,演員需要掛靠在某個娛樂公司,也就是成為某組織的一員,作為旗下的藝人來發展自己。美國的脫口秀演員上臺都是solo performance(個人表演),所以都是個體戶。
所以按照我的標準,嚴格來說中國並沒有脫口秀的市場,只有明星的市場。對這個行業的人來說,真正賺錢的不是脫口秀的門票,而是各種籤約和接廣告,這樣才能掙到錢。在這個運作體系下,脫口秀表演本身倒是次要的,誰的廣告接單比較大,誰就是成功的脫口秀演員。當然會講一些段子這是最基本的,但如果要在中國生存,必須要在錯綜複雜的的商業人際關係中找到門路。找誰籤,籤約多長,和誰合作多長時間,要搞得很明白。
我個人到目前為止還是保持了個體戶的這個感覺,比較難。但是我還能活下來,那是因為我2012年開始說脫口秀的時候很多人還不在,我搞得比他們早一點,把坑佔住了。當更多的人進入這個圈子的時候,先不說我水平怎麼樣,至少我混了一個臉熟,和各個俱樂部的負責人都認識。當然了,對未來我的發展來說,可能籤到某一個公司會更好一些。目前有一些我比較願意合作的公司,給他們辦活動,比如和「單立人」脫口秀的關係特別好,「石老闆」的創始人也是我的好朋友,還有和辦「吐槽大會」的笑果文化公司合作得也很愉快。在辦活動的過程中也漲了很多知識。
不管怎麼樣,我覺得脫口秀在未來的發展前景會很好,五六年前中國觀眾可能只知道黃西,王自健等等。但是現在脫口秀演員多了,觀眾的選擇從「喜歡和不喜歡脫口秀」變成了「喜歡哪個脫口秀演員」,這樣就可以幫助演員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拓寬了個人表達的空間。這種競爭才是有益的,因為競爭的是風格和作品,而不是誰站了脫口秀的C位。
觀察者網:你是一個外國人,這樣一個身份是在中國做脫口秀算不算一種優勢?
艾傑西:我有一些優勢也有一些劣勢。我上臺一說話,可能觀眾比較好奇。因為觀眾想看你的脫口秀,首先心裡想的是「我為什麼要看你的表演,你值得我花費時間看」。我作為一個外國人,吸引到一批中國觀眾可能沒有那麼難,好奇心在一開始是一個大的幫助。
但是隨著時間的拉長,這個優勢可能會轉變為劣勢。因為中國觀眾會發現我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的不一樣,喜劇最重要的其實是「同感」。比如我想表達生活中的煩惱,講一個在地鐵上的段子,我想提供給觀眾的不是「外國人坐地鐵會怎樣」,而是「一個有煩惱的人在地鐵上的事情」,因為我和他們住在同一個城市,地鐵上也會發生大家都會碰到的類似的事情。另外一個是語言的障礙,我現在中文說到這個水平大家覺得已經很好了,但事實是顯然我的英文更好。很多中國人看起來很容易的表達技巧,很多我都還沒有掌握,所以語言的壓力始終還是存在的。
比如上次錄《歡樂喜劇人》的時候,演員們還要了錄一段有關商業贊助的話,「大家好,歡迎來到歡樂喜劇人第六季,我是艾傑西,本節目由xxxx贊助」,就是這段廣告詞。說實話,這些「非人類」的語言太考驗我了,我背得很費勁,當時感覺很丟臉,能讀出來確實耗費了很大的工夫,我說不出中國人的那種繞口令的感覺。
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優點恰恰是面對美國觀眾的時候,可以在他們面前自如地用兩種語言切換,而很多中國的脫口秀演員在美國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可能說得還不錯,但美國人意識不到他們背後有著多麼辛苦的付出。
觀察者網:提到中國的喜劇演出團體,你知道郭德綱嗎?他領導的德雲社在中國佔了相當大的相聲演出市場。你拜了丁廣泉先生為師,從相聲輩分上講,你和郭德綱是平輩的了。
艾傑西:他是《歡樂喜劇人》的主持人,我每次錄製節目的時候會見到他,有過一些互動。
觀察者網:再問最後一個問題。剛才你的部分回答也涉及到這個問題,即亞裔在美國的脫口秀市場上是不是比較難站穩腳跟?好像在美國從事這個行業的亞裔是比較少的。
艾傑西:亞裔在美國喜劇圈發展比較好的除了黃西,還有幾個。NSL周六夜晚秀,是一個美籍華人,在他們的編劇團做卡司,還有個Ronny Chen,但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是什麼,還有一個新加坡人叫Jinx Yeo,做得也不錯。按照人口的比例,亞裔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確實還是少的,到底是因為圈內的種族歧視的問題,還是亞洲的家長不讓孩子做喜劇類的工作,這些原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很複雜。
最近在美國嶄露頭角的華裔脫口秀演員:新加坡人Jinx Yeo
我一直以來認為不管是什麼種族膚色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很出色的喜劇演員,可能剛開始起步很難,以後也會面臨一些瓶頸,但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大家就會發現逗別人開心真的是一件很高級也很高尚的工作。
觀察者網:感謝你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