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美國脫口秀演員艾傑西(Jesse Appell)在家鄉波士頓組織了一場公益演出,演出視頻之後引爆了社交媒體。艾傑西不但向全世界展示了武漢和全國人民抗疫的積極樂觀態度,而且通過此次演出為武漢籌集了上萬美元的繕款。觀察者網就目前美國抗疫現狀,以及「跨文化幽默」等話題,採訪了艾傑西先生。
【採訪/觀察者網 武守哲】
觀察者網:艾傑西先生你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採訪你的機會。我們首先來關注一下美國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防控情況。最近這幾天,你的個人生活有沒有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你目前在波士頓的家裡,當地民眾的情緒目前如何?
艾傑西:目前根據我的觀察,美國越來越有當時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大家都隔離在家不出門的那種狀態。
但是從一月底到二月底這整整一個月,美國社會在各個層面上都沒有真正重視病毒的傳播。就波士頓本地來說,大家對疫情真正開始改變認識大約是3月13日左右。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NBA和各種大型體育聯賽陸續停賽,民眾才發覺事情真的不好了。
NBA停賽48個小時後,麻薩諸塞州州長宣布所有非關鍵社會的行業都要關門暫停營業,這兩天管得更嚴了。我現在一整天最多也就是出一次家門。我家房子旁邊有一條小河,我最遠就是走到河邊散散步,儘量避免接觸其他路人,吃飯什麼的基本全都是外賣,有了天天在家工作的那種感覺。
相比其他美國人,我一直追蹤武漢抗疫的訊息,北京和大陸的一些朋友在二月份的時候一直也在告訴我中國國內的即時情況,回到波士頓之後我也馬上組織了公益演出,所以我的腦子進入疫情的狀態已經至少7周了。中國的趨勢一天比一天好,美國的趨勢卻一天比一天差,我覺得我的腦筋最近都快廢了。總體來說,我覺得民眾的情緒還好,但誰知道之後事態往什麼方向發展?我的家人現在都很著急,現在這種情緒都開始感染到我了。我也希望生活儘快回到正軌。
美國脫口秀演員艾傑西接受觀察者網採訪,並專門製作了一則短視頻(製作 觀察者網/張逸清)
觀察者網:你在波士頓組織的援助武漢抗疫的那場公益演出,傳播效果可以說是爆棚了,你雖然是個職業的喜劇演員,在那一刻有半個外交家的感覺,因為演出籌到的善款不但給中國一線醫護人員不小的物資援助,也在精神文化領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樂觀態度。
艾傑西:那場演出是一月底開始安排的,當時我的感覺是生存在兩個世界,中國人天天在刷微信,出不了門;美國則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好像病毒完全不存在一樣。我只有一個腦子,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情況,我也在想如何把兩者打通,我做這場公益演出也是為了提醒美國人,這場疫情肯定也會馬上就要來了,而且美國人需要深刻理解當時中國人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美國人早晚也會遇到。
無論如何這些故事都是美國觀眾需要知道的,同時我還了解到武漢當時的醫療和其他物資比較短缺,需要捐款捐物。用一個方式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搞一個公益演出。這個演出的視頻哪怕在網絡上反響平平,沒什麼人看,那我依然會覺得它很成功,因為確實籌到了很多款項,捐了物資,也讓美國人和中國人坐在同一個地方看同一個故事。當時的華人看了之後說對他們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安慰。但是視頻後續的影響比當天演出的影響還大,這一點讓我沒有想到。
觀察者網:非常感謝您對中國的支持。此前美國總統川普提到疫情的時候,頻繁使用「Chinese Virus」(中國病毒)這個稱謂,給中美在外交層面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而且也容易造成亞裔被種族歧視。你是否覺得「跨文化幽默」是一個能抹平文化和意識形態隔閡的有效方式?
艾傑西:在這個話題上我想表達兩點。第一,川普絕對不代表所有美國人,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有什麼,無非是他的平臺大而已;第二,我希望中美雙方的溝通需要更深入一點。美國媒體經常性的抹黑中國,因為這樣的話語很有市場,當然這樣的新聞也是有選擇的傳到中國的,並不代表美國當地媒體對中國的報導都是負面的,其實美國媒體還是有很多誇讚中國疫情防控得當和老百姓多麼勇敢樂觀的。
作為一個喜劇演員,我知道在臺上什麼樣的話題更能讓觀眾笑。中西媒體話語體系的碰撞這個話題不好笑,我也很難逗觀眾樂。但這個問題你既然問到了,我也想藉助觀察者網這個平臺,告訴大家其實美國媒體對華報導沒有看上去的那麼糟糕。
觀察者網:提到「如何把觀眾逗笑」,中文有個詞叫「包袱」或者「梗」,英語相對應的叫「punchline」。你臺下的觀眾是一群美國人或者是一群中國人,面對這樣的差異,你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模式是不是不太一樣?
艾傑西:一般來說,如果我想逗觀眾笑,我首先覺得段子要能把我自己逗笑,自己都不覺得好笑,那觀眾馬上就能看到我不是一個很高級的演員。在生活中,如果我看到一些事情比較好笑,我會記下來,而且我會更關注除了我之外,誰還會覺得這個段子好笑。如果某個生活體驗只有美國人會懂,那這個笑話我基本只講給美國人聽。但是如果某個段子是帶有一定情景作為語意背景的,比如租了房的人更懂,或者剛分手的人更懂,那在編創的過程中,即便是面對中美不同的觀眾,思維也不會那麼不一樣。
我自己覺得好笑的,我先不評價它,而是先用手機裡的檔案簿先寫下來,如果恰好有一個獨特主題的演出,我就會思考有沒有契合這個主題的段子,把之前記錄的梗融合進去。當然這需要實踐的驗證,觀眾的反饋會讓我知道哪些段子改編成功,哪些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