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男孩欲用喜劇「翻譯」中國文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美媒:美國男孩欲用喜劇「翻譯」中國文化

2014-08-18 14:17:4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中新網8月18日電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對其進行探索。美國《僑報》近日發表文章稱,有一個剛滿23歲的美國男孩艾傑西,他的夢想不是做語言翻譯,而是希望成為中國文化的翻譯。

  文章摘編如下:

  「我每天起床就覺得,今天幹的事,如果我不幹,沒有人會幹。」說此豪言壯語的人是一個剛滿23歲的美國男孩艾傑西。他說,他的夢想不是語言翻譯,而是中國文化翻譯。

  2年多前,還在布拉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主修東亞研究的艾傑西揣著富布萊特(Fulbright)獎學金遠赴中國。而獲得這筆獎學金的理由是他要研究中國幽默。

  當北京城華燈初上時,一些酒吧舞臺上的麥克風后面也頻繁更換著主人。有人上臺唱歌,也有人上臺講笑話。說是笑話,其實是西方的Stand-up Comedy,被中文翻譯統稱為脫口秀。

  在這些人中,艾傑西就是其中一員。但他卻是這個圈子中為數不多的用中文說脫口秀的「老外」。他的笑話中多是在中國生活的觀察。「剛來中國時誤解了中國,我以為中國人都很暴力,好像看什麼就打什麼,說話要打電話,出門要打車。」

  像這樣的段子,加上現場的即興表演,艾傑西努力將其變為逗現場觀眾一笑的法寶。他的微信朋友圈中發布的動態也充斥著他的各種演出信息:「今晚在北京脫口秀俱樂部給大山開場」,「和黃西說脫口秀」,「明天我和丁廣泉師父說相聲」等等。

  「中國很有意思,對於喜劇來說,中國有一個廣闊的空間,以前對喜劇有壓制,現在開始開放。觀眾都喜歡笑,所以無論對於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是好的表演機會。」艾傑西如此解釋著他為何在完成富布賴特獎學金的研究後,再次回到中國的原因。

  在北京,老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艾傑西最感興趣的是能讓中國人看到,除了留學、翻譯、教育諮詢等工作以外,老外還能在跨文化交流上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他每天感受著中國的變化,和「有意思」的人交流,似乎到處都有著待發掘的「笑料」。難怪這讓他有「如果不做這個段子,其他外國人肯定不會做」的感覺。「在美國很難找到這種感覺」,艾傑西說。

  如今,沒有了獎學金的支持,艾傑西的生活完全依靠表演支持。這讓他不得不在保證內容質量和商業演出之間遊走。自稱為「個體戶」的他,不僅自編、自導、自演,還在與搜狐、優酷等視頻公司談合作,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在網上讓更多觀眾看到。

  同時, 他也必須要根據觀眾的接受程度對內容的底線更有把控。「我來到中國之前對中國有誤解,在這裡生活了以後,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他還是多少有些擔心怕一部分中國人覺得老外在「多管閒事」,不能寬容。「我現在最需要提高和觀眾交流的能力。」他很認真地思考著自己未來發展的路。「我在中國不會有穩定的收入、醫療保險等。但作為年輕人,父母健康,也沒有妻子和孩子,這種不穩定自己還能承受。當然也有很多煩惱。不過,可以靠戲劇表演工作,心裡已經很踏實。」

  艾傑西喜歡中國茶道,家裡擺著不同種類的茶具,空閒時總會去位於北京馬連道的茶城轉悠,和那裡的老闆們也混得爛熟。北京、四川、青海、雲南、廣西、臺灣,他說他在中國去過的地方比在美國都多。

  只要中國將來還給他發放籤證,艾傑西說他就沒想離開。(柳葉)

相關焦點

  • 研究中國幽默 美國男孩欲用喜劇「翻譯」中國文化
    研究中國幽默 美國男孩欲用喜劇「翻譯」中國文化
  • 美媒「扭曲」翻譯,背後目的昭然若揭!
    撰文丨呆妹編輯丨凌峰導讀:美國媒體最近針對中國的新聞報導進行了令人「費解」的翻譯,這種情況接連不斷,而且大多出現在美國的主流新聞媒體上先有某美媒針對華為CEO任正非進行「蹩腳」的翻譯,隨後又有一家美媒,針對「香港國安法問題」胡言亂語。美媒想要針對我國的「香港問題」對我們進行抹黑,認為我國對待「香港問題」上「無視規則」。美媒「扭曲」翻譯,背後目的昭然若揭!
  • 在中國看美國情景喜劇
    據說央視已買下了該劇的全集並正在加緊翻譯、配音,這次先試播十幾集,隨後的調查發現收視率極低,低於"海外劇場"的其它節目,製片人將原因歸於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把美國人逗得哈哈大笑的事,中國人未必覺得可笑。  但是像我這樣對美國文化背景並不陌生,可以被原版《雷蒙德》的每句話都逗樂的人,為什麼會覺得中文版《雷蒙德》並不那麼可笑呢?這顯然是不能以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來解釋的。
  • 美媒:中國女子在美失蹤疑似被夫謀殺,父母欲獲外孫女監護權
    美媒:中國女子在美失蹤疑似被夫謀殺,父母欲獲外孫女監護權 紀夢奇(Mengqi Ji,譯音)。
  • 美媒:中國留學生探究在美國被收養中國兒童生活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 美媒稱,2014年春天,韓夢(音)拿到獎學金,離開中國前往蒙大拿去學習英語。雖然她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學城,但她發現自己很難與同學和老師交流。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16日報導,不過就在幾個月後,她在英語老師組織的一個派對上驚喜地遇到幾個華人女孩。問題是,她們都是孩子。像阿納卡,她是一名8歲的女孩。
  • 亞洲電影票房大漲,美媒看到復甦希望:中國都可以,美國也一定行
    美媒痛定思痛後,在這種十分強烈的對比中看到了自己國內經濟復甦的可能,在美媒看來,"完全可以學習中國和日本等國的這種方式,中國都可以,我們也行"。如果那樣,美國的電影票房市場反彈,國內經濟也能得到恢復,但事實並非美媒想得這般簡單。中國生機勃勃以中國為例,在2020年下半年上映的電影中,中國共有2部電影的票房收入超過4億美元。
  • 美媒如何翻譯中國式綽號?哈登太奇葩,庫裡「日天」太直白
    中國球迷給NBA球員起了許多叫起來朗朗上口的綽號,不過這些綽號經過美國媒體的翻譯之後就變得相當哭笑不得。比如說大鬍子哈登經常製造犯規,在中國有球迷稱其為「碰瓷登」,不過經過美媒翻譯之後卻成了「景德鎮之子」(The Mayor of Jingdezhen),因為景德鎮產瓷器,就是「碰瓷」的意思。
  • 美媒:中國學子遍布全球 不畏語言和文化挑戰
    美媒:中國學子遍布全球 不畏語言和文化挑戰 2017年12月11日 09:35   來源:環球時報
  • 美媒:中國用行動向美國證明了這一點
    美媒稱,川普政府已表示把開放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在實質上放棄了控制疫情。白宮辦公廳主任馬克·梅多斯表示,美國「不打算控制疫情」,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研發針對疾病的疫苗和治療方法上。與川普政府不同,中國採取了遏制病毒傳播的聲勢浩大的行動。
  • 中國發展與美國有關?美媒:是我們創造了機會
    如今,美媒又開始詆毀中國說,中國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美國給了機會,美國浪費10年時間建造了「破船」,給了中國反超的機會。 據美媒報導稱,美國海軍在本世紀初期,將時間全部花費在建造「破船」上,但美媒所謂的破船並不是真的什麼破船,而是美國瀕海戰鬥艦和DDG-1000隱形驅逐艦。
  • 中方警告美國「我們不是嚇大的」,被美媒翻譯後,這句話變味了
    眾所周知,美媒最擅長胡編亂造,用輿論去攻擊別國,其翻譯的準確性也越來越讓人不可思議。近日《華盛頓郵報》報導了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的講話,卻對其中的內容錯誤翻譯,妄圖抹黑中國。
  • 英文這般用詞,美媒別有用心?
    ,強調新聞報導中「選詞用詞」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4月19日,美國司法部公布的「通俄門」調查報告(刪減版全文)裡多次用了「redacted (report)」一詞,而美國主流媒體報導時多用「censored (report)」。 redact與censor雖近如兄弟,但不是雙胞胎,二者有個關鍵區別:行為的意圖或者居心(intent)。
  • 美媒:中國幼兒園要求兒童用筷子 保住文化傳統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 美媒稱,北京一些幼兒園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堅持要求4歲及以上兒童用筷子吃飯,且只能用筷子。這項嚴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長,還引發了有關育兒、教綱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紀保持文化純潔度的辯論。
  • 「市場主體」怎麼翻譯?新華社記者質疑美媒歪曲原意
    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名在中國出生長大的記者把這詞翻譯成了英文,寫進了有關中國的報導裡。但新華社記者讀後認為,報導搞錯意思,歪曲了中方的原話。儘管新華社記者做了詳盡解釋,但不光這位美媒資深記者堅稱自己「沒有錯」,登上《華爾街日報》印刷版的翻譯,也一字未動。網友也開始懷疑,這是真弄錯,還是假不懂?
  • 遼視攜手燦星文化《中國新喜劇》打造歡樂王牌!
    2018年9月26日,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與燦星文化傳媒籤約《中國新喜劇》欄目合作發布會暨遼寧衛視2019資源說明會在哈爾濱舉行。雙方完成了一次新生態新模式的合作壯舉,遼臺的喜劇資源和頻道優勢,燦星的頂級內容和新銳理念,融合在一起,由此將引發一系列令人期待的全新變化。
  • 美媒又給中國留學生扣帽子|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美國_教育|布蘭...
    「美國之音」20日報導稱,美國布蘭戴斯大學近日舉辦的一場新疆問題視頻研討會遭到「擾亂」,有人「辱罵」演說嘉賓。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包含「種族滅絕」字眼,該活動舉辦之前,布蘭戴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呼籲中國學生站出來反對帶有文化偏見和歧視的行為,組織方亦收到許多中國學生的抗議信。
  • 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
    【海評面】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摘要:一段時間以來,為了「疫苗霸權」,白宮煞費苦心。5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 情景喜劇、喜劇與美國單口相聲
    , 喜劇或許不需要大卡士和大投資,但喜劇需要的原創程度是最高的和最殘酷的,別人嚼過的最好一點別用,自己新的東西還要觀眾可以笑出來。相聲的精彩包袱不好遇,喜劇電影的經典包袱更是難抖,叫好的黑幫、動作、科幻大片可以接踵踏來,而好的喜劇,尤其是經典的喜劇卻是經年難遇一部。而目前美劇中的sitcom-情景喜劇,老K不是不喜歡,而主要是因為語言上的剛性障礙。英語或其他外國語言的電視劇或電影翻譯成漢語,或加字幕,或配音,翻譯的原則和文字翻譯一樣,那就還是嚴復提出來的:信達雅。
  •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信息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建議,美國政府如今對漢語重視程度遠不如冷戰時期對俄語重視程度,美國應該創立一個和《參考消息》一樣的官方翻譯刊物,以獲得實時客觀的中文諮詢,並培養更多深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華爾街日報》文章截圖以下為文章摘要:中美目前正處於一場迅速升級的「信息戰」當中,雙方就新冠疫情的起源問題爭論不休,而美國處於明顯的劣勢。而美國之所以在「信息戰」中處於劣勢,是因為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源,努力翻譯英語文件,探索美國文化和政治的細節。
  • 美媒關注中國幼兒園要求兒童用筷子:保住文化傳統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 美媒稱,北京一些幼兒園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堅持要求4歲及以上兒童用筷子吃飯,且只能用筷子。這項嚴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長,還引發了有關育兒、教綱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紀保持文化純潔度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