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美國媒體發現,由於美國方面缺乏漢語人才,中國成為「信息黑洞」。
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出,中國擁有大量的英語人才,時時刻刻翻譯外國文件獲得一手資訊。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的漢語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嚴重依賴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由於缺乏翻譯力量,中國重要的公開文件,以及社交媒體上中國民眾的討論成了「燈下黑」,被美國大量的忽視。而美國這次疫情應對和隨之而來與中國「信息戰」的失敗,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建議,美國政府如今對漢語重視程度遠不如冷戰時期對俄語重視程度,美國應該創立一個和《參考消息》一樣的官方翻譯刊物,以獲得實時客觀的中文諮詢,並培養更多深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
《華爾街日報》文章截圖
以下為文章摘要:
中美目前正處於一場迅速升級的「信息戰」當中,雙方就新冠疫情的起源問題爭論不休,而美國處於明顯的劣勢。
而美國之所以在「信息戰」中處於劣勢,是因為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源,努力翻譯英語文件,探索美國文化和政治的細節。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美國政府和私營部門並不重視漢語和語言相關的專業技能,無法有效地與中國競爭。
每一個美國人都知道《美國國防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這兩份文件都指出美國和中國正在進行長期戰略競爭,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國的媒體普遍缺乏對普通話項目和粵語項目,而美國的普通話和粵語教學嚴重依賴美國72所大學裡的孔子學院。
大多數美國人不得不依靠中國官方媒體和宣傳機構的官方翻譯來了解中國。那些中國國內公開的討論、辯論和黨工作報告文件組成的信息海洋,卻無人問津。
美國著名記者約翰·龐姆斯特利(John pomfretastly)曾說,如果要讓美國人對中國的政治局勢不知情,「中文是第一級加密」。而新冠疫情引發的中美爭論則進一步凸顯出美國人在中國信息獲取方面的無力。
當美國人談到中國方面的觀點時,他們只能談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中國知名評論員的推特帳號上的英文發言以及官方的報紙。而中國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措施在中國國內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但美國人卻無視了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廣泛討論。這種無視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中國人是在用中文討論這些問題。
而中國卻重視英語教學和翻譯機構。中國在英語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已經膨脹到180億美元,其中70%的收入來自兒童英語教育。與之相對應的,美國語言教學只有16億美元的市場,這意味著美國人均語言教學經費是中國的一半。
美國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國問題,應該像冷戰時期研究蘇聯那樣,建立漢語翻譯機構。美國應該創立類似於《參考消息》一樣的刊物。《參考消息》是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一份涵蓋英文報導在內外國新聞報導的翻譯彙編。
冷戰時期的美國領導人會對今天中美這種信息不對稱感到震驚。因為冷戰時期美國十分注重俄語翻譯。《長電報》是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文件之一。其作者喬治·凱南就深諳俄語,是一位傑出的俄羅斯演說家,也是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美國許多有影響力的冷戰思想家,如凱南和查爾斯·博倫,都是真正的專家,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文化、歷史和語言有著深刻的了解。
(觀察者網註:1946年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給國會發了一封8000字左右的長電報,詳細描述了蘇聯對外的擴張策略,改變了美國對蘇態度。)
美國政府還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宣傳活動,並將蘇聯文件翻譯成英文。美國最知名的俄語翻譯機構之一就是外國廣播信息服務(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 FBIS)。FBIS機構監視、翻譯和傳播大量來自蘇聯、古巴和其他國家的新聞,為研究人員、活動家、記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無價的翻譯。
但遺憾的是,美國已經在2019年裁撤了(FBIS)。對此,《美國正輸掉信息戰爭》文章作者寫道:「凱南的棺材板今天一定蓋不住了(Kennan must have turned in his grave)。」
美國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美國政府應該在國會的幫助下建立21世紀的FBIS,翻譯中國和俄羅斯的材料並將其公之於眾。作者稱,至少中國領導人的講話,應該在48小時以內翻譯成英文。像谷歌翻譯這樣的程序中的機器學習和翻譯技術是很有幫助的解決辦法。但它們無法取代對中國文化、政治和歷史有著獨特理解的人工翻譯。此外,政府還需要增加對外交官、士兵和間諜進行漢語、中國歷史、政治和中國文化教育。
美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
美媒:美國的對華「戰略路線」問題一大堆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文章,原題:為什麼川普的對華「戰略路線」是錯誤的 白宮新的對華戰略方針,對中國戰略意圖和行為的一些分析還是有說服力的。但在其他方面,卻延續了川普政府有關中國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性質和範圍的錯誤診斷。基於這種診斷,它開出的藥方很可能是無效的,甚至適得其反。
該方針稱「北京公開承認,試圖改變國際秩序,以符合中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但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大國都在做的事:利用國際秩序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意識形態。文件宣稱「我們歡迎在利益一致的地方進行合作」,卻沒有承認美中利益實際上可能一致的領域。美方稱「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但這迴避了中方的更大懷疑——美國尋求的主要是遏制中國的外部力量和影響力。
意識形態競爭確實存在,但中國的目標被曲解和誇大。北京並無意將內部治理方式推廣到全球。北京對全球治理改革的渴望,也並非是想將其強加給別國——更不用說整個世界了。涉及安全領域,美國稱「北京的擴軍威脅到美國和盟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並給全球商業和供應鏈帶來複雜挑戰」,但並不是中國的每一種軍事能力都構成威脅,除非我們願意接受(這種理念)——美國的軍事能力也是對中國的「威脅」。
此外,文件幾乎完全否定北京外交政策和戰略雄心的歷史淵源。無疑,中國的民族主義、中國人民曾被外國列強剝削的歷史經歷,絕不僅僅是共產黨的宣傳。只要華盛頓對這段歷史不熟悉或不屑一顧,美中之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相互理解。
戰略方針還列出華盛頓為應對來自中國的多重挑戰而加速實施的一系列政策。部分內容又是基於對中國行動或抱負的誇大或歪曲——將中國的所有國際行為等同於惡意、不公平、掠奪性的或違規。
白宮表示對來自中國的建設性接觸與合作持開放態度,但繼續堅持川普政府關於美中交往歷史,以及——更重要的是關於北京「戰略野心」的一些站不住腳的看法。對美國如何理解並回應中國的「根本性重新評估」,仍基於一些有缺陷的前提。且它側重於日益對抗、零和的關係,鮮有為北京提出積極的激勵或替代方案。
此外,該戰略可能高估了華盛頓在與北京打交道時的籌碼,也忽視了此種做法在美國盟友中的潛在支持有多少。後者未必認同美國的對華看法,也越來越懷疑美國的信譽和可靠性。也許最重要的是,白宮的戰略未能解決美國國內根深蒂固的問題,正是這些痼疾在削弱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作者保羅·黑爾,喬恆譯)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觀察者網 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