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獲取鈷礦供應的長期性戰略政策,比美國技高一籌

2020-12-11 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對於鈷礦這種鋰電池中不可或缺、發展前景廣泛的「戰略性礦產」,美媒開始擔憂起被中國「掌握」的供應鏈「卡脖子」。

「政客」新聞網站2日評價,在中美圍繞獲取鈷礦的戰略資源競爭中,中國放眼長遠、「國家主導」的政策技高一籌;美國則因為「自由放任」的路線「落入下風」(outmaneuvered),面臨供應短缺或中斷的風險。

美國如何在獲取關鍵礦產的競賽中被中國甩在後面 截圖:「政客」

鈷礦在商業、工業、軍事上的應用廣泛,涉及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到飛機引擎等產品。2018年,美國政府將鈷礦列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有「戰略且關鍵」重要性的礦產。

目前,中非的剛果(金)是全球已探明陸地鈷儲量及鈷礦石出口最多的國家。2018年,該國儲量佔全球的49%,礦石出口量佔全球的58%,中國近九成的鈷原料從當地進口。中國也是全球精煉鈷的最大生產國和主要消費國。

文章稱,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通過「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願意為長期目標而犧牲短期利益,至今已「主導」(dominate)了全球的鈷礦供應鏈。

今年1月,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控股的剛果(金)德茲瓦銅鈷礦正式開業 圖自:社交媒體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旗下全國礦物信息中心物料流分析部門主管內達·納薩爾估計,剛果(金)鈷礦石產量的40%到50%由中國公司所有。中國也承接了全世界約三分之二的鈷礦精煉。

「很多鈷礦石一離開剛果就被運往中國進一步加工。」

這當中,中國在礦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持續投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打通通往非洲與歐洲的經濟走廊,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國通過一筆價值6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議,在剛果(金)援建道路、醫院的同時,進入當地鈷礦的開採行業。

2017年6月,中鐵七局承建的剛果(金)利卡西-科盧韋齊公路項目竣工 圖源:見水印

相比之下,美國走的是依賴市場上外部廠商的路線,這意味著短期成本降低,但供應短缺或中斷的風險增加。

前五角大樓官員、新美國智庫研究員沙隆·布克表示,「中國人的遠見值得稱讚。他們想要垂直生產,既確保原材料供應,也在做製造電池等等。所以,他們採取了戰略性的做法,而我們(美國)則是依靠一群持不同原則的私人企業來主導(供應鏈)。」

文章認為,圍繞在全世界獲取這種戰略與經濟價值日益重要的礦物,中國的「國家主導」(state-directed)產業政策要比美國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路線技高一籌。

納薩爾提到,鈷礦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評估的50種礦物中,美國面臨供應鏈風險最高的品種之一。隨著全世界進一步依賴可再生能源及電動車,對鈷礦的需求預計會進一步擴大。

為改變現狀,川普政府批准在美國國內啟動鈷礦開採。目前,愛達荷州萊姆哈伊縣是美國本土唯一一處以開採鈷礦為主的礦場,但仍在建設中,預計2022年中期投產。

萊姆哈伊縣有著美國本土唯一一處鈷礦場,但仍在開發中 圖自:傑維斯採礦公司供圖

然而對美國來說,國內開礦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環保。

致力於明確採礦業環保與社會責任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任開採資源倡議」(IRMA)執行主任艾米·布蘭傑,近日對鈷礦開發表示擔憂,認為會增加美國的水汙染問題。

她說,「我們應該更有效率地利用礦產,包括重複利用已經開發的資源,這樣就不需要新增開採。」

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對電池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光靠循環利用是不夠的。承包萊姆哈伊縣鈷礦的傑維斯採礦公司CEO布萊斯·克洛克稱,鈷礦供應會改變未來幾十年全球競爭的業態,現有的儲量「不夠讓所有電動車企業規劃10到15年後的發展計劃」。

他在辯護時似乎透著一股濃濃的「酸」味:「中國加工的鈷礦不是為出口到美國支持電動車革命。他們會自己造更便宜的車,你最多只能期待他們把便宜的車出口過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國內衛星現場圍觀,解放軍南海驅逐美軍艦,美媒:中國仍技高一籌
    不過在12月22日晚些時候,一名美軍官員向美國媒體的通報的情況似乎又證明這張衛星圖是真實的。根據福克斯新聞的說法,當晚一名美軍官員承認「麥凱恩」號在行動期間,有一艘中國軍艦一直形影不離的跟著,幾乎監視了一整天。美媒認為若是這位美軍軍官說出的是實情,那麼意味著12月22日在南海的這場博弈中,中國仍表現得技高一籌。
  • 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
    【海評面】美媒說了大實話:中國在「提供」,美國卻在「斷供」摘要:一段時間以來,為了「疫苗霸權」,白宮煞費苦心。5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信息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美國著名記者約翰·龐姆斯特利(John pomfretastly)曾說,如果要讓美國人對中國的政治局勢不知情,「中文是第一級加密」。而新冠疫情引發的中美爭論則進一步凸顯出美國人在中國信息獲取方面的無力。
  • 剛果(金)上調鈷礦稅率至10%,中國近九成鈷原料從其進口
    【文/觀察者網 奕含】 據路透社12月3日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周一頒布法令,宣布金屬鈷為「戰略礦物」,將其稅率由此前的3.5%大幅調升至10%。而半年前,該國已經上調了一次鈷礦稅率。 剛果(金)的鈷產量佔全球60%以上。
  • 美媒:中國與德國,如此遙遠卻如此密切
    根據美國《外交學者》12月6日文章,中國和德國——各自所在大陸的工業強國,如今日益被視為全球舞臺上非正式同盟的角逐者。美國似乎不願擔當全球領袖,於是許多人期待中德填補真空。川普與中德關係都不太順,這也促使兩國更加接近。2017年漢堡G20峰會前夕,中德領導人會晤,兩國關係被稱為「將進入新階段」。
  • 美媒:美國的優勢不意味其可對中國發號施令
    原標題:美媒:美國不是可憐的巨人 軍力讓中國相形見絀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4月27日文章,原題:我們應將制衡中國的界限劃在哪? 美國是時候認真制衡中國了?在政策權威學者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阿什利·特裡斯看來,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
  • 美媒:歐洲讓拜登的對華政策「難上加難」
    然而,美國並不樂見中歐關係更進一步,無論是川普政府亦或是拜登團隊。與此同時,多家美媒悲觀預測,歐盟的做法將損害拜登就任後的歐美關係,打亂拜登的對華政策,讓其變得難上加難。 美國《華盛頓郵報》7日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曾表示,他希望建立起一個全球聯盟,以抗衡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此前,拜登團隊還曾表達過希望與歐盟在涉華問題上密切合作的願望。
  • 美媒:中國關稅政策完美打擊美國西洋參 堪比2010暴風雪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美國產西洋參幾乎是為懲罰性關稅量身定做的打擊目標。」昨日(25日),美媒對中國在貿易戰中宣布的一項關稅政策下了定論,認為這一選擇堪稱「完美打擊」。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當地時間4月25日報導,中美貿易戰給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西洋參種植者帶來了威脅。該產品在中國很受歡迎,但美國人很少消費。
  • 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薄弱點是稀土,美國前高官:嚴重依賴中國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稀土幾乎處於全球壟斷地位。過去多年,憑藉中國的稀土供應,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相關領域得以長期發展,提高了相應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這也是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者依賴全球分工協作的註腳。在美國的許多高科技和國防產品中,一旦沒有稀土供應,相關的生產商或將面臨產品的停滯。
  • 中國發展與美國有關?美媒:是我們創造了機會
    如今,美媒又開始詆毀中國說,中國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美國給了機會,美國浪費10年時間建造了「破船」,給了中國反超的機會。 據美媒報導稱,美國海軍在本世紀初期,將時間全部花費在建造「破船」上,但美媒所謂的破船並不是真的什麼破船,而是美國瀕海戰鬥艦和DDG-1000隱形驅逐艦。
  • 美國紐約州也進入緊急狀態,美媒:美國浪費了中國贏得的時間
    他們聲稱美國未能及時應對疫情是因為從中國的獲得信息「令人難以置信地沮喪」,並故意堅持使用「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的叫法。3月6日,蓬佩奧接受美媒CNBC採訪時稱,美國未能及時應對疫情是因為從中國的獲得信息「令人難以置信地沮喪」。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多次稱讚中國分享數據透明。
  • 起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國際觀察)披著學術外衣的反華「急先鋒」——起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新華社記者澳大利亞輿論界最近常常出現一些污衊、敵視中國的言論。仔細查找這些言論的來源就能發現,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是一個主要源頭。該機構近年來屢次炮製針對中國的不實言論,其偏頗立場與其背後複雜的資金來源有很大關聯。「餵料」媒體搞汙名化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這個位於首都坎培拉的智庫近年來通過當地媒體影響著澳大利亞公眾對中國的理解。
  • 美媒:美國推進對抗中國新戰略 盟友並不買帳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貝茨·吉爾美國《外交學者》2月5日文章,原題:美國推進對抗中國新戰略,盟友們並不買帳 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國防戰略報告發布但對於華盛頓的虛誇言辭與戰略現實之間到底多一致,美國的盟友心存疑問。結果呢?反而給中國帶來好處。報告稱中國是「修正主義國家」,試圖塑造一個與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相悖的世界,在印太取代美國,改變地區秩序使其有利於己方,擴大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報告還明確盟友對美國戰略的重要性。全都說得不錯,也值得稱道。
  • 美媒:中國軍方對美國的真實看法是什麼?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4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軍方對美國的真實看法是什麼  去年12月美國政府發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為「修正主義國家」。今年1月五角大樓發布國防戰略,稱「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
  • 美媒:連美國國旗都是中國製造
    最近川普在聯合國大會上再度發表了"辱華"言論後,美國軍方高官隨即也發聲。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表示,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且他表明,中國想要在2049年之前,打造一個"世界級軍隊",目的是為了"掌控亞洲"。
  • 美媒又說酸話:中國太空技術離美國差遠了
    (11月24日發射升空的攜帶"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但是這麼偉大的科學進步,在美國媒體的口中,就立刻變了味,美媒認為中國正在"假借發展太空技術之名,偷偷發展太空軍事力量,甚至要打破現如今全球戰略平衡",總之有些美媒就是見不得中國好。
  • 美媒:中國載人航天僅相當於美國50年前水平
    美媒:中國載人航天僅相當於美國50年前水平 2015-06-18 08:44:57孫自法 攝  美國太空網站6月16日文章,原題:美中太空合作:可能嗎?意味著什麼?圍繞中美是否應進行太空合作的辯論越來越多,如今對話似乎聚焦於如何建立「門戶開放」政策,讓中國太空人參與國際空間站。兩個太空強國間的討論已上達白宮,卻似乎受阻於華盛頓的政治。問題癥結是如何處理美國國會2011年的一項法案。
  • 美媒又給中國留學生扣帽子|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美國_教育|布蘭...
    「美國之音」20日報導稱,美國布蘭戴斯大學近日舉辦的一場新疆問題視頻研討會遭到「擾亂」,有人「辱罵」演說嘉賓。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包含「種族滅絕」字眼,該活動舉辦之前,布蘭戴斯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呼籲中國學生站出來反對帶有文化偏見和歧視的行為,組織方亦收到許多中國學生的抗議信。
  • 美媒發現不安事實:中國年輕人不願前往美國,美國人也沒了優越感
    2020年是美國的災難之年,因為接二連三的意外中應對不利,美國逐漸露出了頹勢,也讓世界各國看見了美國衰退的徵兆。可就在這樣的節骨眼上,美媒發現了一個令他們不安事實,中國年輕人不願前往美國,曾經受到追捧的美國綠卡也逐漸失去了吸引力,即使是那些在外留學的人最後大都選擇了回國。
  • 高盛:美國應發行1000年期國債,美前財長:需要中國購買,美媒:或清零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在12月17日公布的利率會議上暗示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維持零利率至2023年底的背景下變得更加明確。此外,美國負利率的腳步似乎也越來越近。 其中一個關鍵信號是,繼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稍早前表示,負利率在美國是遲早的事情後,即將於下月擔任美國財長的美聯儲主主席耶倫不久前再次發出美國或很快開啟負利率的信號,她認為,美國實行負利率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