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對於鈷礦這種鋰電池中不可或缺、發展前景廣泛的「戰略性礦產」,美媒開始擔憂起被中國「掌握」的供應鏈「卡脖子」。
「政客」新聞網站2日評價,在中美圍繞獲取鈷礦的戰略資源競爭中,中國放眼長遠、「國家主導」的政策技高一籌;美國則因為「自由放任」的路線「落入下風」(outmaneuvered),面臨供應短缺或中斷的風險。
美國如何在獲取關鍵礦產的競賽中被中國甩在後面 截圖:「政客」
鈷礦在商業、工業、軍事上的應用廣泛,涉及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到飛機引擎等產品。2018年,美國政府將鈷礦列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有「戰略且關鍵」重要性的礦產。
目前,中非的剛果(金)是全球已探明陸地鈷儲量及鈷礦石出口最多的國家。2018年,該國儲量佔全球的49%,礦石出口量佔全球的58%,中國近九成的鈷原料從當地進口。中國也是全球精煉鈷的最大生產國和主要消費國。
文章稱,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通過「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願意為長期目標而犧牲短期利益,至今已「主導」(dominate)了全球的鈷礦供應鏈。
今年1月,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控股的剛果(金)德茲瓦銅鈷礦正式開業 圖自:社交媒體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旗下全國礦物信息中心物料流分析部門主管內達·納薩爾估計,剛果(金)鈷礦石產量的40%到50%由中國公司所有。中國也承接了全世界約三分之二的鈷礦精煉。
「很多鈷礦石一離開剛果就被運往中國進一步加工。」
這當中,中國在礦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持續投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打通通往非洲與歐洲的經濟走廊,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國通過一筆價值6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議,在剛果(金)援建道路、醫院的同時,進入當地鈷礦的開採行業。
2017年6月,中鐵七局承建的剛果(金)利卡西-科盧韋齊公路項目竣工 圖源:見水印
相比之下,美國走的是依賴市場上外部廠商的路線,這意味著短期成本降低,但供應短缺或中斷的風險增加。
前五角大樓官員、新美國智庫研究員沙隆·布克表示,「中國人的遠見值得稱讚。他們想要垂直生產,既確保原材料供應,也在做製造電池等等。所以,他們採取了戰略性的做法,而我們(美國)則是依靠一群持不同原則的私人企業來主導(供應鏈)。」
文章認為,圍繞在全世界獲取這種戰略與經濟價值日益重要的礦物,中國的「國家主導」(state-directed)產業政策要比美國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路線技高一籌。
納薩爾提到,鈷礦是美國地質調查局評估的50種礦物中,美國面臨供應鏈風險最高的品種之一。隨著全世界進一步依賴可再生能源及電動車,對鈷礦的需求預計會進一步擴大。
為改變現狀,川普政府批准在美國國內啟動鈷礦開採。目前,愛達荷州萊姆哈伊縣是美國本土唯一一處以開採鈷礦為主的礦場,但仍在建設中,預計2022年中期投產。
萊姆哈伊縣有著美國本土唯一一處鈷礦場,但仍在開發中 圖自:傑維斯採礦公司供圖
然而對美國來說,國內開礦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環保。
致力於明確採礦業環保與社會責任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任開採資源倡議」(IRMA)執行主任艾米·布蘭傑,近日對鈷礦開發表示擔憂,認為會增加美國的水汙染問題。
她說,「我們應該更有效率地利用礦產,包括重複利用已經開發的資源,這樣就不需要新增開採。」
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對電池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光靠循環利用是不夠的。承包萊姆哈伊縣鈷礦的傑維斯採礦公司CEO布萊斯·克洛克稱,鈷礦供應會改變未來幾十年全球競爭的業態,現有的儲量「不夠讓所有電動車企業規劃10到15年後的發展計劃」。
他在辯護時似乎透著一股濃濃的「酸」味:「中國加工的鈷礦不是為出口到美國支持電動車革命。他們會自己造更便宜的車,你最多只能期待他們把便宜的車出口過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