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注中國幼兒園要求兒童用筷子:保住文化傳統

2020-12-1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 美媒稱,北京一些幼兒園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堅持要求4歲及以上兒童用筷子吃飯,且只能用筷子。這項嚴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長,還引發了有關育兒、教綱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紀保持文化純潔度的辯論。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9月8日援引《北京晨報》報導,本月有多位母親抱怨說,她們的孩子下幼兒園回家後飢腸轆轆,原因是孩子由於不會熟練使用筷子而吃不飽中午飯。

一位姓肖的媽媽說:「我女兒4歲後,幼兒園一直要她用筷子吃飯,但她用不好筷子。」這位媽媽還說,她的女兒變得內向了,當她看到幼兒園小朋友能用筷子吃飯時,她會有壓力,因此變得焦慮不安。她說:「這些天來,我會在她上幼兒園前讓她吃好多飯,這樣她中午在幼兒園就可以少吃點兒,晚上回家後我再給她多吃點兒。」

另一位姓孫的媽媽表示,現在孩子一下幼兒園,他就會讓孩子趕緊吃一頓,以彌補她中午吃得少,而且還會在家裡教孩子用筷子。

報導稱,這項要求來得並不突然。中國教育部頒布的教綱稱,3至4歲兒童應可熟練使用勺子,4至5歲兒童應掌握一定的筷子使用技巧,兒童到6歲則應熟練使用筷子。

北京金蘋果幼兒園一名未具名的管理人員證實,該幼兒園也要求4歲兒童用筷子吃飯。這位管理人員說:「孩子們在這個年齡能夠也應該會使用筷子了。學習使用筷子還有助於培養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

報導稱,對上述使用餐具規定不滿的家長還在網上遭到了嚴厲批評。一些發表評論的人甚至懷疑使不好筷子的孩子是否配當中國人。

一名批評者在微博上寫道:「用筷子有什麼可擔心的?」還有一名批評者寫道:「你可是中國人啊!如果孩子現在不學著使用筷子,他們長大後會因為不會用筷子吃火鍋而感到沒面子的。」

但一些兒童發育專家表示,幼兒園缺乏靈活性才是令人擔憂的原因所在。

廣州育兒專家王榮輝說:「這項指導原則只是為兒童設定一個大體目標,但它不應成為不尊重兒童個體差別的藉口。」她還說:「兒童手部發育狀況因人而異。我就見過一些4歲兒童的手部發育程度僅相當於2歲兒童的情況。」她表示,給孩子施加過大壓力可能有損他們的心理健康。

報導稱,雖然使用叉子和勺子不太可能讓筷子消亡,但如今隨著中國的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如何保住這種簡單餐具的首要地位這一問題似乎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這一問題去年就出現在一檔名為「爸爸回來了」的育兒真人秀節目中。中國前體操明星李小鵬的3歲女兒遭到觀眾批評,因為她只會用勺子吃飯(女孩兒的媽媽是一名美籍華人,她因在節目中說英語不說普通話而飽受攻擊)。

報導稱,中國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旨在鞏固筷子作為中國重要文化象徵的地位。

在2014年春晚前播放的一則公益電視廣告中,一名看上去約有4歲的小女孩兒在一家人吃晚飯時眼含淚水、努力用筷子吃米飯。她的媽媽鼓勵她繼續努力嘗試,還溫柔地告訴她:「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都用筷子。」

但王榮輝說,家長們要考慮好他們最看重什麼。她說:「沒有哪種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可等同孩子們的健康。孩子們要吃飽飯。」(編譯/王超)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7月20日,一名參加夏令營的小朋友在遊戲中用筷子夾起桌球。(新華社發)

相關焦點

  • 美媒:中國幼兒園要求兒童用筷子 保住文化傳統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 美媒稱,北京一些幼兒園禁止使用叉子和勺子,堅持要求4歲及以上兒童用筷子吃飯,且只能用筷子。這項嚴苛的要求激怒了一些家長,還引發了有關育兒、教綱甚至在全球化的21世紀保持文化純潔度的辯論。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春秋時期用什麼吃飯,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春秋時期的人並不用它吃飯,春秋時的中國人與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撰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
  • 筷子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男孩吃飯不想用筷子,而想用刀叉。於是孩子母親就給孩子上了一節關於筷子文化的短課堂,我看後也感覺受益匪淺。於是今天我把視頻內容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幫助更多人了解筷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 美媒:用筷子吃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美媒稱,研究人員發現,以非傳統方式吃爆米花、看視頻甚至喝水都可以從這些東西裡發現新樂趣。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6月26日報導,新研究提出,如果你不像以前那麼享受自己喜歡的東西,你可以嘗試用新方法做舊事情以打破無聊。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訴求
    少兒特別是學前兒童「讀經」,一直是這幾年的一個社會關注熱點。在幼兒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與其價值訴求緊密聯繫。一方面,在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所生發的價值迷思,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在幼兒階段的深入;另一方面,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訴求,也成為其發展的根源和動力,促進我國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創造與創新。
  •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筷子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的百家號,今天說到筷子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呢是指筷子裡邊超越使用功能以外的一些寓意。你比方說咱有人說筷子,筷子就快點生子,往往結婚的時候呢咱送小兩口筷子,是判他們早生貴子,快點生孩子,這關於會計的文化了解的多。嗎?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筷子是中國人最常使用的餐飲工具,同時筷子也是中國文明的產物,是中華文明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筷子有很多種,有竹筷,木筷,石筷,還有瓷器做的,骨頭做的筷子。《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紂王曾用象牙當筷子:「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 幼兒園要求孩子用筷子吃飯 用不好只能餓肚子
    人們常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在起跑線上的競爭也實在激烈,甚至連吃飯用筷子都成了一項「競賽」。近日,據某報導稱,北京一些幼兒園的中班開始要求小朋友用筷子吃飯,寶寶壓力可大了,有的孩子小手都磨紅了。而有的孩子因為用不好筷子,甚至畏懼在幼兒園吃飯。好多大人都還不會正確使用筷子,這樣要求一個幼兒園孩子會不會有些太苛刻?
  • 幼兒園為什麼不用筷子吃飯
    作為中國人,每個人都是要學會使用筷子的,因為使用筷子吃飯是中國的傳統,也是中國的文化。學會使用筷子就要從小開始學起,不然長大了也不會使用筷子,而使用筷子總是沒有比勺子方便,尤其是對小孩子來說,手腕還沒那麼有力氣,拿著也不是很自然。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的冷知識
    我們中國人使用筷子吃飯的歷史已經有四千多年了,筷子是兩根我們去通常稱呼為一雙。因為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筷子一頭是圓的一頭是方的,待變的是天圓地方我們使用圓頭夾飯菜,」圓「代表的是」天「民以食為天,筷子的標準長度七寸六分,代表的是人有七情六慾。吃飯也是修煉,要去除自己的七情六慾,筷子在夾食物的時候,一動一靜,動靜結合。拿筷子的時候大拇指和中指代表著」天地人「三才之象。如此簡單的一個物件卻高妙絕倫的應用了物理學的槓桿原理,這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 探討: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
    一個有自己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貢獻世界,才有能力識別和借鑑別國文化。因此讓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素質、品德修養,融和西方文化精華,重塑中華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
  • 兒童傳統文化教育2016年度報告
    不僅有針對老師的教學,更有對兒童的啟蒙課程。同樣是做了爸爸的劉良鵬,則是專攻甲骨文領域,設計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甲骨文字卡,讓幼兒園的小孩子也能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我們古老的文字。也讓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通過漢字的美麗,將目光回歸到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當中。
  • 道說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盡顯中國國粹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 一幼兒園為孩子 手工製作中國傳統繪本
    稚美幼兒園傳奇分園圖書屋裡,幾個小朋友正在閱讀幼兒園自製繪本照片均由長江日報記者彭年攝自製繪本封面自製繪本封面長江日報訊(記者劉嘉)本周,武漢市江漢區稚美幼兒園傳奇分園的老師和家長一起,為孩子們手工製作了30餘冊繪本,講述中國傳統故事。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文/芸豆【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筷子,是中國獨有的東西,是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
  • 書香校園·幼兒園活動預告|用繪本走進傳統文化
    用繪本走進傳統文化活動時間:2020年11月18日 19:00-20:00直播平臺:騰訊會議(會議號102752114)指導單位: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主辦單位: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承辦單位: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 北京北發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 傳統文化 幼兒園 一日生活
    讓幼兒從小接觸、感受、體驗並珍惜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是學前教育應負的責任。所以本文將從實踐的角度來闡述,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當中。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大多以節日活動、傳統美德故事、傑出人物的介紹等歷史方面的內容,而忽視了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新的體現,兒童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與現代生活脫離太多,不利於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
  • 鄭東新區順馳第一幼兒園為學生提供發黴筷子?被要求整改
    今天,記者從鄭東新區管委會了解到,針對有家長反映鄭東新區順馳第一幼兒園為學生提供發黴筷子事件有了最新結果,東區相關部門對該園依法下達了整改意見書,要求更換所有筷子,更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清洗消毒設施,規範餐具的洗消行為,確保孩子的飲食用餐安全。
  • 美媒關注中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麻雀學校」難以為繼
    參考消息網4月19日報導美媒稱,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農村學校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偏遠農村學校的招生人數一直在迅速下滑。為中國農村不斷減少的人口服務的小型學校被稱為「麻雀學校」,這種學校現在可謂難以為繼。
  •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以傳統文化打造特色學前品牌
    繼續往裡走,兒童食育工坊裡,孩子們正在自己動手做菜餚。近年來,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積極探索「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食育創新」,出版兒童食育系列叢書,創建兒童食育工坊,建立耕讀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讓食物做孩子的老師」  「今天我們倆負責給小朋友們吃的炸醬麵準備香菜,這可都是我們自己種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