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體質的孩子建議早餐食用大米腰果粥、韭菜雞蛋盒子和蒸南瓜……」走進位於鄭州市緯五路的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樓門兩側宣傳欄上圖文並茂的食譜分外引人注目。步入大堂,左前方展示區的小型老式織布機上,纏繞著一圈圈絲線,旁邊框子裡裝滿蠶繭。穿過大堂,正對面的土坡上,孩子們正在開心地爬上滑下;左邊的遊戲區,孩子們騎著小三輪車,你追我趕;教室門口,大大小小的花盆和水缸裡,種滿了香菜、韭菜。繼續往裡走,兒童食育工坊裡,孩子們正在自己動手做菜餚。近年來,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積極探索「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食育創新」,出版兒童食育系列叢書,創建兒童食育工坊,建立耕讀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讓食物做孩子的老師」
「今天我們倆負責給小朋友們吃的炸醬麵準備香菜,這可都是我們自己種的喲。」臨近午飯,大三班的毛瑞瑤和鈐成兩位小朋友一邊認真地切著香菜,一邊驕傲而開心地說。看著孩子們認真切菜的樣子,路過的老師姚海平不覺莞爾。「孩子們在蔬果花園親手種植蒜苗等蔬菜,不挑食了,也體會到了獲得感,這就是『食趣』的一種。」
姚老師提到的食趣,是近年來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食育探索中的一種食育實踐模式。「食育是尊崇天地自然之道,傳承祖先優秀飲食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永續,增進人類身心康樂的『基礎教育』。」園長張秋萍介紹了食育的概念。
在實施食育理念的過程中,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幼兒園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2011年,創建融入中堂、灶臺、炊具等傳統飲食文化元素的「兒童食育工坊」。
「爸爸,你抽菸了,那你多吃點木耳。」「媽媽,喝檸檬水消炎,蘋果水排毒。」10年來,通過食育課程的開展,孩子們逐步養成了健康的飲食觀念和行為,幼兒視力低常率下降56.9%,在園服藥率下降94.6%,齲齒率下降41.8%。
「耕讀苑就是姥姥家」
在鄭州市南郊有一片佔地222畝的園子,門口牌子上寫著「耕讀苑」。耕讀苑內有大量農田,四季種植不同本土農作物及各類有機蔬菜,栽種了果樹、竹林等樹木,養殖了雞、鴨、牛等動物,修建了房屋、戶外地鍋、室內廚房、瞭望塔等。大多數孩子每學期都有機會在耕讀苑居住。
從事學前教育37年,張秋萍慢慢體會到,天地之間自有「不教之教,不學之學」。天地是最真的學校,田園是最美的校園,動物是最善的夥伴,萬物是最全的教材。
一個教室再寬敞,也裝不下四季;風景照再美,也聽不到小鳥的歡歌、清泉的叮咚;一個老師能力再強,也說不清「風吹頭髮翹呀翹,大風追著小風跑」的真實感受。耕讀苑是園裡的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媽媽,耕讀苑就像姥姥家一樣,有小雞、小鴨、小狗,還有青菜和果樹。」這裡曾經去過農村姥姥家的大六班小朋友劉笑臣,從耕讀苑回家後,見到媽媽說的第一句話。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我們希望耕讀苑的建立能讓孩子們參與養殖、種植活動,認識傳統農具和耕作方法,體驗與傳承古老的農耕文化,敬畏自然,尊重食物。」張秋萍說。
「用食育來固根」
陽光明媚的上午,操場上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抬花轎」「跳房子」「翻燒餅」「挑冰糕棍」「跳皮筋」……小班的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民間遊戲親子遊藝會」。
兒童傳統遊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園堅持「用食育來固根,用傳統文化來鑄魂」,將傳統遊戲和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活動相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小時穿著綠衣裳,成熟麥穗金黃黃。磨成麵粉熬成湯,天天吃它身體壯。」這樣生動形象的兒歌來自張秋萍創作的系列食育繪本。張秋萍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食育實踐的創新性成果,以簡潔明快的兒歌和樸實自然的繪畫,圖文並茂,把食物知識、飲食文化與兒童教育融會貫通,填補了我國食育教材的空白。張秋萍說,應該用中國智慧教育中國未來,讓孩子們早早地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通過飲食自信,構築文化自信,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用中國方法打造中國特色的學前品牌。
(光明日報記者 丁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夏莎)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25日 08版)
[責任編輯: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