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田明:故鄉

2020-12-12 三聯中讀

原文@柳田明 載於中讀App

順著沿南海的高速公路,三百二十公裡之外,就到了故鄉。

其實是不想回去的。但我還是起了個大早,一個人坐上了回故鄉的車。

之前三年回去一次,每走一步,都叫輕快。村口那個賣炸豬腳圈的阿伯,村尾那群翠綠的高山,我認得出。它們就像一個標誌,牢牢地釘在我的腦皮層上。

早晨,老阿公坐在自家門前喝著功夫茶,他飲的很慢,像是一杯名叫前半生的茶滑過他那鑲金的牙。傍晚的時候,放學的小孩總是習慣晚歸家,他們熟悉哪一棵樹上有鳥窩,哪一條近路走起來比較快到後山還不讓家人給發現。只是熟記了幾個「好去處」,便玩拼圖一樣的用腳印把這個山村填補的一塊不剩。

老家在潮汕的鄉下,這是今年的第四次回去了,每一次我都找不到那條通往故鄉的路,這些年它是一天換一個樣。而成年之後總是容易遺忘,習慣了承諾,又總是容易遺忘。習慣了習慣,一切都如白開水過喉一樣的過,無論是接納再盛的欣喜,還是胸口要挽留那一滴離別的不愉快,我們都不再如孩時那樣灑脫。衣服穿得多了,心就不再赤裸裸。

沒有興致玩拼圖,卻活該花時間走迷宮。我不想麻煩親戚,他們都挺忙的。

就這樣一個人踱步在長長的鄉村公路上。

回來是有目的的。

祭祖,總是在一年裡的秋末。此時楊桃已經被摘個精光,荔枝與龍眼早已經被吐成核,睡進了黃土裡。只是現代的秋天再難見豐收,可延續下來好多年的傳統,照舊。

每年的這個時候,回程的路總是堵。回程的車票,也異常的貴。大家都在著急著什麼呢?反正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要失去故鄉的。

但我知道,人們總是在放手之前戀戀不捨,想抓的多緊就抓的多緊,以為這樣就能緊緊把它攥在手心。可寶貴的東西,它要走,你是留不住的。但你也不想放開它,在手裡多停留一秒,意味餘溫就能多回味一秒。

我是在午後的大太陽下,到了大伯的家。

推開院子掉漆的鐵門,就走了進去。自覺進到裡屋,伯伯如每次來時那樣,沒表現的太熱情,只是提著老舊的茶壺,預備給我倒茶。我說,還是我自己來吧。

陪著抽了兩口煙,話沒再多說,取了自家的鑰匙,我便離開了大伯的家。

老家很老,記憶裡就從來沒有年輕過。在外頭出生的孩子,是不太有老家這個概念的。那扇門還是那扇門,那扇門裡曾捂熱的歡笑,早已經被奔流向前的歲月遠遠地拋棄在了泛黃的舊照片裡。

我把灶臺裡殘留的灰給掃了,卡住的門栓打通了,吱呀的一聲扣出一片煙塵。把那輛放了很多年的舊單車搬移到一邊。我想到了父親跟我年紀差不多大的時候,曾騎著這輛單車去上學。這輛單車,是我們一家的恩人。

媽媽常常在我姐姐面前說,「放學的時候去拍那個騎單車男同學的屁股,也許他一個回頭,路沒看著,就掉溝裡了。掉進了溝裡,然後你們就這麼不小心認識了。夏天的時候,還能約著去河裡遊泳呢!」

姐姐第一次回答:「我不要這麼野蠻。」

等媽媽再次給她講起這段經歷的時候。

姐姐回答:「唉,可我已經是剩女了... ...媽啊,放學時一路都懷抱著喜歡的人的腰是什麼樣的感覺?」

靠海的人吃海,靠山的人吃山。當有一天山不被允許開採,男人就把眼睛望向了外面的世界,村裡一半的男人拖家帶口順著南海南下去了東南亞,從此故鄉只是每天清晨睜開眼的一陣恍惚,每晚臨睡前的一聲嘆息。

大伯是一個很踏實的人,在流行外出謀生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整個村的男人唯獨他選擇堅守。他說,他愛這土地愛的深沉。我也相信他脊梁骨裡的那份認真。其實我知道,大伯是為了能照顧從小就開始生病的堂哥。

他的幾個兄弟們,把分來的田地統統送給他耕種,像掙脫一個桎梏一樣,最後逃離了故鄉。他也就欣然接下了所有的田地,他願承受陽光砸在他背上的重量。借著年輕時的熱血一鋤頭揮下去,轉眼種出滿頭的白髮。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在上次來的時候,伯母拉著我到牆角,她偷偷告訴我:你大伯啊,他老了。

我在心裏面說:我大伯,他老了。

小時候總覺得大人一直都是大人,小孩一直都是小孩。直到有一天自己長成了大人,他們卻佝僂成了老人。

祭祖,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我們這的祭祖又稱拜姑婆太。

姑婆太,就是這兒的人奉為的先祖。傳說她是一個奇女子,一個已經化作神仙的女子。她有很多神奇的能力,比如保平安,比如保豐收,比如保你好運前程。

我相信科學,但我也尊重習俗。這裡的文化,多少受到閩臺一代的媽祖文化影響。

今年,恰逢村裡大祭。

一陣緊鑼密鼓之後,熱鬧就在這群山裡炸響。說它是隆重的,但這隆重又傳不出到山外。

大祭首先是去西門寨接姑婆。

這緊挨著的三個寨子裡的人,同為姑婆太的後人。每年一個寨子舉行大祭,另外兩個寨子則舉行小祭。按照順序,明年舉行大祭的寨子只能舉行小祭,它隔壁的那個寨子則舉行大祭。這樣,一個寨子三年就會輪到一次大祭。

所以今年輪到我們寨子大祭之前,就是先去隔壁寨那個上年舉行大祭的西門寨,接姑婆太,把她的畫像接來這裡供奉,進行大祭。

接姑婆太的隊伍很長。從村頭一直延伸到村尾。隊伍的開頭是村裡的長者,他們打扮都很統一,穿著青灰大褂,戴著墨鏡,頭上一頂黑氈帽,有懷表的就擺個樣揣著個懷表,一個個喬裝成了舊社會裡的老爺。大伯也在這群長者裡面,他撓了撓頭,摘下了氈帽,顯得有點不自在。之後是村小學裡的鼓號隊,他們敲鑼打鼓,製造熱鬧。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回來,堂哥也在這隊伍裡,他是掌鼓的那一個,穿上制服很是帥氣。興許是借著姑婆太的力量,原本體弱的堂哥,臉色也紅潤了許多。因我小學時沒能選拔進鼓號隊,所以很是羨慕鼓號隊裡的同學。再之後就是舉橫旗的青年女子,她們臉上抹著淡妝,水靈的眼睛總是透著一股年輕人的朝氣。旗幟裡的內容,大都是祝福語。隊伍的最後,就是村裡其它的人了,他們跟著隊伍,有說有笑。而壯年們在隊伍的兩邊,走一段路,就甩出火紅火紅的鞭炮。我看見那些黃的黑的土狗啊,嚇的往山上跑,往田裡竄。

也會有附近的一些四裡八鄉的遊客,趕來看看熱鬧,蹭蹭姑婆太的福氣。

所以會很熱鬧,漂泊在異鄉的人,大都選擇歸來。大家把鄉情看的很重要,喜歡流浪,又喜歡歸來,歸根結底還是胸口裡的那一份滅不了的鄉情。可最後的最後,終究逃不過遷徙的制裁。

我們在祭祀什麼呢?一個歷史上的神仙?一段過往歲月?一份赤城忠心?

我們也許只是在感受一場持續三天的落葉歸根。

接來了姑婆太,然後就是祭祀。

祠堂前的廣場上會擺滿各家的桌子,圓的方的,古董一樣舊式的,剛從家具店抬來的。擺的整整齊齊。桌子上擺滿各種祭品,他們似乎不要美觀,祭品堆的越多越能看出這家人對姑婆太赤城的信仰。

祭品是有講究的。糕點得選擇本地產的糕點,水果中最好得有一樣是本地產的水果。酒最好是自家阿嬤釀的,雞鴨最好是吃著本地的稻穀長大的。把雞鴨拿去集市上讓商販拔毛,很有意思,商販白白幫你的雞鴨拔毛,拔乾淨後把脫下的雞鴨羽給他,他還倒貼你錢,拔一隻雞,給你三塊錢。他難道要來羽毛去做雞毛撣子——小時候我跟鄰居的夥伴兒這麼猜測。祭品上的那幾盤炒的蔬菜,最好也是自家田裡長出來的。但我最後還是不得不去村口的小賣部買,老闆娘說西藍花八塊五一斤,我問怎麼這麼貴,他說現在已經沒有人種田了。大都在門前扒開一片小地,自給自足。這個村裡的人,不再有人會種多餘的農作物去賣了。而我,卻想起了大伯。

姑婆太的畫像前擺著十隻剛宰好的肥豬,兩隻山羊。這些牲畜像睡著了一樣,眯著眼睛架在那木樁上。小時候我每次路過都會離它們很近,想著可不可以數清楚它們閉眼時有多少根眼睫毛。堂哥還會淘氣地對著肥大的豬耳朵嚷嚷:「快起床啦!懶豬起床啦!」為了這事沒少挨罵,阿嬤說這些是祭品,不能去騷擾它們。而現在,我和堂哥也早已經不這麼幹了。

姑婆太面前的香火,三天不斷。看著那些從裡面祭拜出來,被煙霧燻的從頭到腳淚流滿面的人,我竟要笑他們,然後自己也想去感受一下。於是,我就這樣哭了三天,因為這是個必須的過程,早晚都是要去上香祈福的,替我在外忙著工作無法歸來的哥哥姐姐,替我死去的父親,也悄悄地替我在意的人兒。哭後總是莫名的惆悵,坐在門墩上,在這本該稱作故鄉的地方,我的目光卻像個異鄉人一樣躲藏。

第一天熱熱鬧鬧地祭祀結束後就到了晚上。這時,廣場上美麗的焰火炸開一個村莊的熱鬧。一街的紅燈籠下,每個人臉上都泛起了紅光,還以為自己到了臺灣九份,那個《千與千尋》的原畫場景。可我又不是千尋,沒有貪婪的父母,也能在這遇到一條白龍嗎?

廣場的舞臺上,畫著臉譜的民間藝人咿咿呀呀唱著潮劇。四郎探母和蘇六娘的某個橋段,我還記憶猶新。三年前聽過,六年前聽過,九年前聽過還學著唱呢... ... 三年後會來聽嗎?六年後呢?三十年後這個舞臺上還會有人表演麼?

歷史的車輪碾壓過去,不知道會開出怎樣的花朵。

直到廣場的上空最後一枚煙花在空中綻放。手拿棉花糖的小孩不再伸手要錢,炊煙還從原來的那根煙囪冒出來,做祭祀糕點的師傅又可以歇息一陣時間。大家匆匆地來,又匆匆地離開。草地與後山,明年不再奔跑那群小孩。只是大伯的身板,明年還將彎在那片木薯田。很久前就聽說堂哥的病,這輩子是好不了了。

走吧,就這樣離開吧,悄無聲息感謝你啊,故鄉把年輕的人兒放逐到這世界流浪

當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有了自由,於是我今生都在緬懷那個羈絆

遇見了一群這麼可愛的人

只是我的虛榮和假裝,會不會

傷害到他們瞳孔裡的光

相信羈絆與自由並存相信你不會消失,留我一個歸宿和過往

我對你沒有記憶,我卻很想擁抱你

等你累了,就睡一覺吧

沒關係的,相擁過後的人總是容易更快的丟失溫度

而我卻早已經,習慣了遺忘

相關焦點

  • 夜讀丨月是故鄉明
    主播讀經典陪你說晚安,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閃電夜讀,我是青州市融媒體中心主播張娜,「月到中秋分外明」,看月亮,思故鄉。皓月當空,清風拂面,撩動了多少遊子思鄉的情懷。今晚和大家共同分享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節選。
  • 《月是故鄉明》的結尾是太倉促
    昨晚王茜華主演的《月是故鄉明》已經結束,我以為40集的電視連續劇只播了34集,真讓人措手不及。在電視劇中還是很安靜的。我總是覺得這麼匆忙完成有點太多了。不管你有多喜歡,結局就是結局,你就是一個普通人找誰去推理,甚至去推理找不著北。
  • 唐詩閒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最有名的句子就是「月是故鄉明」,詩詞大會考的知識點也是這一句,康震先生說,杜甫棄官而去的原因是為官俸祿太少,全部的收入加起來不能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小,這是真實的。
  • 五年級語文下冊課課知識點:3 月是故鄉明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的含義。第二部分(2~4):回憶故鄉和童年的生活。第三部分(5~6):寫離開故鄉後的生活,表達對故鄉的一片深情。第四部分(7):抒發對故鄉月亮的思念之情。
  • 《月是故鄉明》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
    《月是故鄉明》中王茜華的母親老了老了還得了癌症,不想為兒女們添麻煩所以儘量瞞著兒女而寧願被冠上與人私奔的罪名,一身操碎了心卻不願意讓兒女操自己的心。這就是母愛的偉大。圖片來自網絡王茜華攜著新劇的《月是故鄉明》來了,你喜歡王茜華嗎?你喜歡她主演的電視劇嗎?如果喜歡請同我一起走進這部電視劇感受一下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吧!歡迎前來主評論!
  • 探訪電視劇《月是故鄉明》拍攝現場 資中群眾演員成「主角」
    正是因為這如詩如畫的風景作為明年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獻禮片資中的首部電視劇《月是故鄉明》選擇在資中楊柳灘開拍該劇自開拍以來,受到全縣群眾熱烈關注,很多人積極報名參演群眾演員,每天在朋友圈曬照片的更是很多開機以來,作為負責統籌《月是故鄉明》群眾演員拍攝工作的領隊,曾君忠全天候劇組跟拍,每天根據劇組拍攝需要,既要聯繫篩選群眾演員,又要負責群眾演員的安全,每天早出晚歸,但他對自己能參加拍攝工作感到非常榮幸。小編了解到,目前,義務參與拍攝的資中群眾演員已達1000餘人次,最小年齡為3歲,最大年齡為86歲。
  • 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
  • 五年級語文下冊《3.月是故鄉明》自學引導答案整理及精美語段摘抄
    請點擊下面連結學習《月是故鄉明》基礎知識點整理:《月是故鄉明》自學引導、答案整理及精美語段摘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將月亮和故鄉聯繫在一起,引出「月是故鄉明」的主題。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寫月下故鄉的山、水,以及離開故鄉後在各地看到的月亮。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分為兩個層次。
  • 從五下課文《月是故鄉明》中,感受季羨林老先生生命中飄蕩的鄉愁
    每個人都有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月亮。自古以來,月亮就寄託了中國人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這篇文章就是五年級語文下冊的第三篇課文——《月是故鄉明》。了解作者,感知往事和經歷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羨林。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開始的那一年九月,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所作。當時,安祿山、史思明引兵南下,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
  •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第三課《月是故鄉明》練習題
    《月是故鄉明》的作者是( )山東省聊城人,( ),精通12國語言的翻譯家,他所精精通的語言包括:古印度語、梵文、巴利文等尤其精通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辭( )( )( )等稱號。二、給下列字注音。
  • 世人只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卻不知下一句的苦,都是淚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千兩百多年前的詩句,在今天讀來,依然會讓人血脈僨張。變的是時間,是地點,也是整個時代。不變的卻是同詩人一樣,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的那份濃濃的思鄉情。這就是中國古詩詞的魅力。譬如,世人只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卻不知下一句的痛,都是淚。本文就讓我帶領大家重溫杜甫的這首千古名作《月夜憶舍弟》,去體會杜甫當時感人至深的思想感情。《月夜憶舍弟》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託物詠懷,格調沉痛,真摯感人,可謂字字都是淚。在詳細看這首詩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
  • 中秋團圓|月是故鄉明 中華兒女傳鍾情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中秋月圓的夜晚,打動我們從不是皎潔的明月,而是千百年來它被賦予那份特別溫暖的含義,——闔家團圓的盈盈笑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臨近中秋——這個與春節其名的中國傳統節日,相信很多遊子早已訂上返鄉的車程,而這一現象雖無人組織,確是心知所向。家的味道愈顯濃烈。值得一提的是中秋自古便有著家家祭月、賞月、做花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預示著闔家團圓、幸福、和諧。正如蘇東波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課文學習|五年級下冊課文3《月是故鄉明》微課堂:朗讀+視頻+生字+知識點+同步練習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的含義。第二部分(2~4):回憶故鄉和童年的生活。第三部分(5~6):寫離開故鄉後的生活,表達對故鄉的一片深情。第四部分(7):抒發對故鄉月亮的思念之情。
  • 100句思鄉詩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8、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李白《渡荊門送別》 9、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新網師晨誦【第284期】
    題目是「月夜憶舍弟」,提到月亮,我們會想到很多的詩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月亮在詩歌中超脫了自然之月的束縛,成為人們情感的寄託,代表著家鄉、團圓、美好,月亮也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寄情抒情的所在。而杜甫就是在這樣的月圓之夜想到了兄弟,想到了戰爭中的百姓。
  • 《月是故鄉明》愛的世界沒有大小,老年人的愛情同樣讓人感動
    載著心愛的人去旅遊心情倍爽在最近由王茜華主演的電視劇《月是故鄉明》中,有一個老頭深深地愛著一個老太太,只是由於老太太女兒的阻攔有點害怕,不得不壓下自己蠢蠢欲動的心而獨自傷神。你對《月是故鄉明》中的黃老邪怎麼看,你是否覺得他的愛情也很偉大,歡迎前來論!
  • 故鄉造句和解釋_故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冰心《我的故鄉》:「我生於一九零零年十月五日(農曆庚子年閏八月十二日),七個月後,我就離開了故鄉——福建福州。」]故鄉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月是故鄉明)7、我在故鄉只待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3、月是故鄉明)8、至於水,我故鄉的小村子裡卻到處都是。
  • 學習抒情散文《月是故鄉明》,把握線索的作用,體會濃烈思念之情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文學常識季羨林(1911—2009)山東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詩的上一句露從今夜白。以古詩做題目不落俗套,新穎脫俗,增加了文化底蘊,富有親切感。
  • 【中秋特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