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的心形線
之前看到過一個段子:一個女生收到了一個數學系男生的小紙條,上面寫著r=a(1-sinθ),然後就懵圈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前段時間的熱劇《隱秘的角落》做了一個很好的解釋,這就是笛卡爾的心形線。
上過幾何課的同學都知道,老師在黑板上畫圖的時候,往往會採用描點法——就是先確定幾個關鍵點,然後再把這幾個點之間用平滑的曲線描畫出來,這樣圖形就會相對準確一些,而不至於太隨意。劇中的心形線看上去有板有眼的,應該是老師用心畫的,不過這個心形線還真的畫錯了。實際的心形線應該長這個樣子。
心形線的畫法
劇中的心形線長得有點萌萌的,其實心形線還有很多種,這些都比劇中的更像「心」。下次再寫小紙條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有了很多的選擇了呢?別著急,文章最後還有一個大招。
既然有那麼多優秀的心形線,那《隱秘的角落》為什麼還用這個胖胖的心形線呢?就是因為它長得萌麼?實際上,這是電視劇帶來的一個思考。
你選擇相信哪一個?
在劇中,張東升先講了一個故事:瑞典公主和數學家笛卡爾相愛了,因為他們之間相差了三十多歲,國王知道後極力的反對並把笛卡爾流放,笛卡爾在臨死之前,把心形線的公式寫在情書中向公主表白。張東升講完,問大家:「是不是很浪漫呀?」
不過,他緊接著又講了這個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公主根本不喜歡笛卡爾,笛卡爾也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背叛。
講完兩個故事以後,數學老師張東升又說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話:「所以究竟是相信真相還是童話,是你們每個人的選擇。就像用什麼方式解開這道題,也是你們的選擇一樣。」
這句話其實是在暗示,真相往往不像童話那般美好,而總是殘酷的。不過,殘酷的就一定是「真實」的麼?或許,在劇中,童話與殘酷的兩個故事都不真實?因為網友還給出了其他答案,比如有人質疑這個故事本身的真實性。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從了解事情本身的真實,然而即使看到了事情本身的呈現,也很難了解事情背後的動機與心理過程,而這才是真正的「隱秘的角落」。
這些心形的裝飾,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比如圖中這些欄杆。而在劇中,這麼美麗的心形線,卻是用來表達這麼一個殘酷思考。
在課後,朱朝陽和張東升對峙的最後一段對話,朱朝陽問「你相信哪個(故事)?」而在最後一集,張東升的最後一句話是「你可以相信童話。」第一句,劇中只呈現了朱朝陽的提問,沒有呈現張東升的回答;第二句,看上去是一句陳述,但字面下的意思又引人深思。
我去翻了翻書,其中譯林出版社《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第十九章寫道: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注意不是瑞典公主)邀請笛卡爾到瑞典宮廷任職。笛卡爾難以適應瑞典的冬天而病倒,並於1650年2月11日去世。
瑞典女王克裡斯蒂娜聽笛卡爾的哲學晨課——正是這項安排導致了他1650年的早死——譯林出版社《牛津通識讀本:笛卡爾》
究竟哪個版本的故事更真實?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關於這部劇,網上有很多分析,有人覺得這些分析揭示的內心黑暗讓人不寒而慄;不過,還有的網友覺得這些分析捕風捉影、過分解讀、太過於暗黑。所以,對於這些解讀,你又究竟相信哪一個?
在文章最後我們放個大招,再寫小紙條的時候,可以寫上這麼一句公式。
這句公式對應的三維心形圖形就在下面,看到它的瞬間是不是有一種心情被點亮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生活的煩惱就會淡一些,這就是我們的選擇。如同一道數學題,你選擇用哪種方法解?你選擇放棄還是選擇面對?
童話未必是真相,但暗黑的殘酷也不一定就是真相。你相信童話還是暗黑?你究竟如何選擇?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想法。
本文系作者原創。其中圖片:
1,4,5,8,9:截取於《隱秘的角落》。
2:來源百度百科「心臟線」。
3,6,7,10,11: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