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5周年 兩岸各界高度評價歷史和現實意義

2020-12-17 騰訊網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座談會上講話。(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座談會6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出席座談會並講話。

劉結一指出,5年前舉行的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重大舉措,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將兩岸政治互動提升到新高度,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會晤鞏固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關鍵地位和作用,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面對當前複雜嚴竣的臺海形勢,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對臺工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要堅決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遏制「臺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幹涉,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創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共享祖國統一的無上榮光。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在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座談會上講話。(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張志軍結合親身經歷表示,兩岸領導人圍繞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就當時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坦誠交換意見,達成積極共識,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的重要體現,彰顯了兩岸中國人務實解決政治分歧問題的政治智慧,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他表示,海協會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以紀念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為契機,更加奮發有為地開展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貢獻力量。

民革中央副主席張伯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前主任黃清賢等6位兩岸嘉賓在座談會上發言,高度評價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的成果和影響,強調兩岸同胞應和衷共濟、共同奮鬥,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座談會現場。(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座談會由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舉辦,有關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會負責人,涉臺專家學者、臺灣同胞等共60餘人參加。

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五周年座談會

與會嘉賓解讀深遠意義

在此次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五周年座談會上,來自兩岸的與會嘉賓解讀了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的重要意義,也深刻思考五年來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

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周志懷表示,「習馬會」是歷史性的會晤,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兩岸領導人會晤延伸出了兩岸關係的定位、國際空間、臺海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模式。

周志懷認為,只要我們堅定的執行我們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關係沒有邁不過去坎,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前主任黃清賢表示,兩岸關係雖然受到外部勢力,特別是美國的幹預和影響,但與大陸繼續交流交往,才能讓臺灣人民獲得更多的福祉。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認為,這次兩岸領導人會晤五周年座談會的召開,充分展現了大陸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兩岸最終走向完全統一堅定的信心跟決心。

「習馬會」屆滿5周年

臺灣社會籲民進黨當局正視「九二共識」

11月7日,「習馬會」屆滿五周年,馬英九基金會也將舉辦研討會,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重溫和回顧,有親歷者表示,「習馬會」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有重大啟示作用,更奠定了「九二共識」是兩岸的互信根本基礎,維護好這個精神,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是「習馬會」的幕後推手之一,也是親歷者,回想五年前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場景,他仍記憶猶新,但如今令他遺憾的是,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原因正在於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長趙建民認為,我們覺得「習馬會」要辦研討會的目的 就是兩岸怎麼樣能夠回到談判桌上,兩岸第一個要和平, 第二個把自己發展得好一點, 這到今天還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五年過去,兩岸關係陷入停滯,原因正在於「臺獨」分裂勢力破壞「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趙建民表示,目前是兩岸關係最危險的時候,新黨副主席李勝峰也呼籲民進黨當局,應正視「習馬會」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啟示。

臺灣《旺報》今天也發表社評指出,「習馬會」最大的意義在於兩岸擁有「九二共識」這個共同政治基礎,沒有這個對話基礎,就沒有「習馬會」,評論並請蔡英文要從「習馬會」兩位領導人建立的共同基礎上出發,處理好兩岸關係。

回憶「習馬會」「這一歷史性的一刻,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當年自己在電視機前觀看兩岸領導人握手瞬間,感動萬分。他認為,未來兩岸關係要向好的放心發展,應該建立一個共同的政治基礎,包容溝通,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服務。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陳先才表示,在「習馬會」屆滿五周年時候舉辦研討會,傳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兩岸要和平穩定發展,雙方就要有穩定的基石,那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問題本質上是中國內部事務。五年前的「習馬會」,也用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來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習馬會」強調一中原則 具裡程碑意義
    多位臺灣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習馬會」向外界宣示了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登及在臺北收看了「習馬會」的電視直播。他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指出,大陸方面此前曾提過「兩岸雖未統一,但領土和主權未分裂」,臺灣方面表述雖有不同,但並不會因為國家未統一就變成「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
  • 在這裡讀懂「習馬會」
    通過兩岸領導人的致辭和之後的發布會,我們看到兩人都是從過去談到未來,既回望歷史,不迴避歷史的傷痛,也對當下的兩岸局勢予以積極評價,並展望未來。兩人用語頗為不同,但殊途同歸,似乎預示著雖然兩岸66年前走上不同之路,但兩岸一家親、共創美好未來的光明前景是可期的。
  • 臺灣輿論和各界人士積極評價習近平重要講話
    擘畫兩岸和平統一清晰圖景——臺灣輿論和各界人士積極評價習近平重要講話新華社臺北1臺灣主流輿論和各界人士認為,此次講話是未來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統一的根本遵循,擘畫了兩岸和平統一的清晰圖景,也凸顯了大陸在主導兩岸關係走向上的自信與實力。臺灣《聯合報》用前三個版面大篇幅報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該報仔細梳理大陸對臺政策新意涵,認為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清晰地擘畫出兩岸統一路徑圖。
  • 「習馬會」煽起兩岸和平烽火 蔡英文臆想 「習蔡會」
    十一月深秋,「習馬會」煽起兩岸烽火,燒旺原本偏冷的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習馬會」讓兩岸議題成為2016主戰場,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也不能再以過去維持現狀的「想想流」,迴避兩岸議題。    「習馬會」明天登場,兩岸出現新變局。
  • 馬英九呼籲蔡英文回歸「九二共識」 為兩岸避戰謀和
    時值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5周年,臺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7日在臺北表示,期待回歸「九二共識」正道,重啟被關閉的「兩岸和平大橋」;民進黨當局必須改變「選邊站」、「一面倒」的對美政策。馬英九基金會11月7日舉行「習馬會」5周年研討會,馬英九發言表示,兩岸領導人會晤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兩岸花了7年努力建立起共同的政治基礎,累積了足夠的政治互信後才成為可能。相信歷史不會忘記這些努力。馬英九說,當初「搭橋」,當然不是只用一次,而是讓能建立互信的兩岸領導人,都可由此通往和平大道。
  • 「習馬會」客家人將又一次被歷史銘記
    2015年11月4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宣布,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馬英九先生將於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習馬會」因其對兩岸關係的重大意義,必將受到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
  • 對話 鄭永年:「習馬會」為影響臺灣大選?太低估大陸了!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您怎麼評價剛剛結束的「習馬會」?鄭永年:這次會面大家雖然沒有籤任何的協議,但是我覺得「習馬會」本身就有著重要意義。會面時,兩人都提到了不少「共識」,比如兩岸不要重複歷史悲劇、要承擔歷史責任、復興中華民族等等,這裡面,「九二共識」可以說是到現在為止兩岸方方面面進步發展的一個政治基礎。共識很多,共識之下的政治意願更重要。其他的,比如兩岸互設熱線電話這些細節,兩岸事務具體主管層面去做就行了,不需要兩岸最高領導做。所以這次,我覺得沒籤訂任何具體的協議是非常明智的舉動。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圖文展主辦單位表示,臺灣光復是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歷史記憶,也是兩岸中國人民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反殖民勝利的重要歷史,但是民進黨當局不敢紀念這個日子,甚至要在各方面消滅、扭曲這個屬於兩岸人民的歷史記憶,因此我們要用展覽和民眾一同紀念這個光榮的歷史,同時告訴年輕族群,自己的歷史要靠自己找回來。
  • 11月7日、新加坡,「習馬會」為何選在此時此地?
    這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矛盾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也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相信一定會得到兩岸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張志軍介紹,兩岸領導人此次會面,將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民眾福祉等重大問題,以維護和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面結束後,兩岸領導人還將共進晚餐。
  • 升鬥小民看「習馬會」:對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意味深遠
    在兩岸之間穿梭行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和我一樣的人還有千千萬萬。  同樣也是這一天,「習馬會」在新加坡如期舉行。在此「世紀會面」前後,各種相關的新聞、評論在網絡上如雪片般飛舞。而或許是因為一開始消息來得太突然,政研所出身的我似乎有點「不在狀態」。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
    臺灣各界當天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這一偉大勝利。  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與《海峽評論》雜誌社等團體當天在臺北舉辦臺灣光復75周年慶祝大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致辭時回顧了臺灣人民在日據時期未曾停歇的抗日事跡和付出的巨大犧牲。他表示,「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春風喚不回」。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 【關注世紀之握】「習馬會」,假如出現在試卷上,你會怎麼解答?
    歷史將會記住今天。馬英九在會面後,則在臉書發文談了「習馬會」,稱「今天,我與習近平先生,分別以臺灣與大陸領導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時空,伸手相握,握著兩岸的過去與未來,也握著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深具歷史意義」。既然「深具歷史意義」,今年這麼具有歷史意義的題我們怎麼能不考呢?如果「習馬會」出現在試卷上你準備好怎麼作答了嗎?
  • 馬英九新年賀詞:習馬會為兩岸搭起跨海大橋
    他表示,這次的習馬會為兩岸搭了一座跨海大橋,讓雙方藉此建立領導人平起平坐見面會談的新模式,也讓未來的領導人可以遵循比照,延續兩岸和平繁榮的現狀。我昨天特別探望一位慰安婦阿嬤,我親口向她保證,政府一定會和她們站在一起。基於《東海和平倡議》的成功經驗,我在去年5月26日再提出《南海和平倡議》,重申「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的主張。11月5日,我們與菲律賓籤署《臺菲漁業事務執法合作協議》,確立了「海上執法避免使用武力」、「執法一小時前通報」及「扣捕人船三天內釋放」等三原則,就是另一項具體成績。
  • 陳一新:習近平快手決定「習馬會」 美對蔡英文不放心
    內容提示:有關「習馬會」這次歷史性的會晤,各界有些什麼樣的觀點?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在節目中做出點評分析。
  • 藍營智庫民調:蔡英文執政周年兩岸正向評價只有5.5%
    蔡英文執政一周年成績單(來源:中評社)【環球網綜合報導】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0日上午舉行蔡英文執政周年民調發表會,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蔡的滿意度正向評價只有33.4%,負面評價高達58.7%,治理赤字25.3%。
  • 多數民眾贊成習馬會 臺主流媒體勸蔡英文接受「一中」
    9日,國民黨黨團召開記者會稱,既然蔡英文對「習馬會」有質疑,就該讓馬親自報告,「蔡英文到底怕什麼?」「立委」李貴敏援引《聯合報》最新民調稱,高達52.9%的受訪民眾支持馬赴「立法院」報告,民進黨必須順應民意。不過,民進黨一直拒絕替馬當局背書。國民黨主席朱立倫9日表示,5月曾以黨主席身份登陸進行「習朱會」,未來若當選當然不排除進行第二次最高領導人會面。
  • 「習馬會」為何選址新加坡?(不看不知道)
    輿論認為此次會面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這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矛盾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也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關於這次即將開啟的「習馬會」,哪些問題最值得關注?本網梳理出十個熱點:。1、如何促成?
  • 從「習馬會」看「習蔡會」 內外條件都不成熟
    傳聞近期有兩岸人士積極奔走,為「習蔡會」鋪路,隨後蔡英文辦公室即響應,「對於這類捕風捉影的報導,我們沒有評論。」盤點2015年「習馬會」的成因和過程,可以判斷出現在蔡當局和北京在這個議題上有多遙遠,短期內「習蔡會」這個議題,恐難端上檯面。
  • 「習馬會」第一句話說啥?雙方打什麼顏色領帶?晚飯吃啥?
    兩岸同屬中國,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除了兩人談什麼之外,禮儀如何安排、晚餐吃什麼、互相贈送的禮物是什麼,這一切都會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同時背後也有豐富的含義。本文將從歷史走到現在,梳理上述諸多細節。一、如何見面?
  • 蔡英文對「習馬會」態度強硬 恐現與美裂痕
    (中新社)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臺灣方面領導人7日在新加坡會面後,美國方面表示歡迎,民進黨2016「大選」參選人蔡英文則嚴詞譴責,外媒分析稱,蔡英文先前訪問華盛頓期間曾在兩岸問題上展現真誠的互讓意識,然而在「習馬會」後卻展現更強硬的對大陸姿態,可能暴露出美國政府與民進黨之間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