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我搭乘廈門航空的班機,從臺北松山機場直飛廈門高崎機場。在兩岸之間穿梭行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和我一樣的人還有千千萬萬。
同樣也是這一天,「習馬會」在新加坡如期舉行。在此「世紀會面」前後,各種相關的新聞、評論在網絡上如雪片般飛舞。而或許是因為一開始消息來得太突然,政研所出身的我似乎有點「不在狀態」。
直到現在一周過去了,我看著熟識的老師、前輩、同學紛紛在報刊、各類媒體發表看法,也在臉書和微信不盡相同的輿論朝向之間安靜旁觀……
「我應該如何去評論這件事呢?」一直到落筆的當下,我仍然覺得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講幾件小事吧。
在7日的航班中,「習馬會」這條頭版要聞並沒有明顯刺激乘客的閱報率。而滿滿的機艙中,也並無聽到人們的談論。方圓幾米聽力所及之內,有三四人在討論剛剛結束的自由行,最年輕的那位繪聲繪色的為幾位中年朋友講述他美妙的花東之旅,引得眾人莫不再想寶島重遊一次。
好不容易聽到同排兩位白領模樣的男子提到了「習馬會」的字眼,結果只是在討論「習大大」和「小馬哥」吃什么喝什麼,絲毫不帶政治意味,自無所謂看好或批評、創舉或黑箱之說。
到了廈門,驅車前往華僑大學的途中。「神州專車」的司機得知我從臺灣來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饒有興致的跟我談起他對臺灣的一些了解,甚至懇切說到:「廈門剛起步發展的時候,不少臺商來投資、建設,把廈門的經濟很快帶了起來。現在兩岸穩定了,都會越來越好。」我附和到:「是啊,不是才習馬會嗎?」他好似思考了足足一秒,才回答道:「對吼,習馬會。」
而在研討會的會場上,來自兩岸的學者各抒己見,甚至有許多較易觸動雙方敏感神經的內容,也在雙方的坦誠和包容下得以傳達。印象最深的是,當某位大陸學者聽到臺灣學者「刺耳」的發言而表示不解與質疑時。還未等臺灣學者回應,便有另一位大陸學者直言「這位老師,您沒有換位思考。」也因此,這一次的會議上,雙方都說了很多「真話」。處在那個當下的時候,我深感這種「換位思考」意識所代表的對話精神,甚至比談話的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言歸正傳,兩岸普羅大眾真正關心的也許並不是「胡連會」、「習馬會」的細節、過程與政治意涵。逐條解讀談話內容更是極少數人的興趣或專業。而兩岸能不能直航?大家能不能坐下來談?家鄉什麼時候開通臺灣自由行?大陸是不是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居住的城市是否在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得以發展?這才是百姓直觀、有感的問題。
如此說來,作為高層政治的「習馬會」雖然表面上只是沒有實質成果的「會面」,對於兩岸關係以及兩岸同胞的福祉而言,卻堪稱意味深遠。原因無他,兩位領導人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不正是為了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嗎?(作者:洪鑫誠 現為就讀於臺灣大學的大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