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鬥小民看「習馬會」:對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意味深遠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2015年11月7日,我搭乘廈門航空的班機,從臺北松山機場直飛廈門高崎機場。在兩岸之間穿梭行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和我一樣的人還有千千萬萬。

  同樣也是這一天,「習馬會」在新加坡如期舉行。在此「世紀會面」前後,各種相關的新聞、評論在網絡上如雪片般飛舞。而或許是因為一開始消息來得太突然,政研所出身的我似乎有點「不在狀態」。

  直到現在一周過去了,我看著熟識的老師、前輩、同學紛紛在報刊、各類媒體發表看法,也在臉書和微信不盡相同的輿論朝向之間安靜旁觀……

  「我應該如何去評論這件事呢?」一直到落筆的當下,我仍然覺得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講幾件小事吧。

  在7日的航班中,「習馬會」這條頭版要聞並沒有明顯刺激乘客的閱報率。而滿滿的機艙中,也並無聽到人們的談論。方圓幾米聽力所及之內,有三四人在討論剛剛結束的自由行,最年輕的那位繪聲繪色的為幾位中年朋友講述他美妙的花東之旅,引得眾人莫不再想寶島重遊一次。

  好不容易聽到同排兩位白領模樣的男子提到了「習馬會」的字眼,結果只是在討論「習大大」和「小馬哥」吃什么喝什麼,絲毫不帶政治意味,自無所謂看好或批評、創舉或黑箱之說。

  到了廈門,驅車前往華僑大學的途中。「神州專車」的司機得知我從臺灣來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饒有興致的跟我談起他對臺灣的一些了解,甚至懇切說到:「廈門剛起步發展的時候,不少臺商來投資、建設,把廈門的經濟很快帶了起來。現在兩岸穩定了,都會越來越好。」我附和到:「是啊,不是才習馬會嗎?」他好似思考了足足一秒,才回答道:「對吼,習馬會。」

  而在研討會的會場上,來自兩岸的學者各抒己見,甚至有許多較易觸動雙方敏感神經的內容,也在雙方的坦誠和包容下得以傳達。印象最深的是,當某位大陸學者聽到臺灣學者「刺耳」的發言而表示不解與質疑時。還未等臺灣學者回應,便有另一位大陸學者直言「這位老師,您沒有換位思考。」也因此,這一次的會議上,雙方都說了很多「真話」。處在那個當下的時候,我深感這種「換位思考」意識所代表的對話精神,甚至比談話的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言歸正傳,兩岸普羅大眾真正關心的也許並不是「胡連會」、「習馬會」的細節、過程與政治意涵。逐條解讀談話內容更是極少數人的興趣或專業。而兩岸能不能直航?大家能不能坐下來談?家鄉什麼時候開通臺灣自由行?大陸是不是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居住的城市是否在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得以發展?這才是百姓直觀、有感的問題。

  如此說來,作為高層政治的「習馬會」雖然表面上只是沒有實質成果的「會面」,對於兩岸關係以及兩岸同胞的福祉而言,卻堪稱意味深遠。原因無他,兩位領導人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不正是為了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嗎?(作者:洪鑫誠 現為就讀於臺灣大學的大陸學生)

相關焦點

  • 「習馬會」5周年 兩岸各界高度評價歷史和現實意義
    (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張志軍結合親身經歷表示,兩岸領導人圍繞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題,就當時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坦誠交換意見,達成積極共識,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的重要體現,彰顯了兩岸中國人務實解決政治分歧問題的政治智慧,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習馬會」為何選址新加坡?(不看不知道)
    輿論認為此次會面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這將有利於兩岸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管控矛盾分歧,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也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關於這次即將開啟的「習馬會」,哪些問題最值得關注?本網梳理出十個熱點:。1、如何促成?
  • 11月7日、新加坡,「習馬會」為何選在此時此地?
    過去7年多來,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並增進互信,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取得豐碩成果。兩會協商籤署了23項協議,解決了關乎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一系列問題。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給兩岸同胞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好處。兩岸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密切了兩岸同胞感情。兩岸協商處理有關涉外事務,減少了內耗。
  • 【關注世紀之握】「習馬會」,假如出現在試卷上,你會怎麼解答?
    要知道,這可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政治互動往來的歷史性一步,被媒體稱為「一個將永載史冊的日子」。習大大強調,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雙方應該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大大還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
  • 「兩岸之合」的義理情,四十年再告臺灣同胞顯示最大誠意
    四十年前的元旦,一封《告臺灣同胞書》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門,開首那一句「親愛的臺灣同胞」,不知打動了多少隔海相望的人民。更重要的是,它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奠定了大陸對臺工作的主旋律。
  • 國臺辦: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了解的橋梁和紐帶
    中新網12月16日電 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稱,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了解的橋梁和紐帶。12月4日至11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導活動在廣東舉行。活動以「兩岸同心圓,築夢大灣區」為主題,50多位兩岸和港澳的新媒體記者以及自媒體人士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開展了聯合採訪,他們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的平臺,多角度呈現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前景,講述臺胞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故事,展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歷史機遇。
  • 《建議》談兩岸統一,為何沒有出現「和平」兩字?
    「十四五」時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非常重要的5年,我國外部發展環境空前複雜嚴峻,一些反華勢力「以臺遏中」不會減弱,他們打「臺灣牌」的圖謀不會放棄,我們奉行什麼樣的對臺政策,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局和祖國統一進程,關係重大,影響深遠。
  • 蔡英文上臺三年惡化兩岸關係,民進黨當局損害臺灣同胞利益福祉
    蔡英文上臺三年,兩岸關係如何?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29日應詢指出,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支持和縱容各種「臺獨」活動,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挾洋自重,不斷拋出各種充斥「兩國論」的分裂言論,肆意攻擊大陸,煽動兩岸敵意,升高兩岸對抗,不僅惡化了兩岸關係,導致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而且嚴重損害臺灣同胞利益福祉。
  • 臺當局阻撓兩岸交流 暴露破壞臺胞利益福祉的本來面目
    民進黨當局越是阻撓和幹擾兩岸城市交流合作,越暴露他們出於一黨之私、一己之私破壞臺灣同胞利益福祉的本來面目。安峰山表示,一方在拼命做事、拼經濟,另一方卻什麼事都不做,只知道拖後腿甚至開倒車。一方在努力為民眾謀福利,另一方卻站在民眾利益的對立面,不斷破壞民眾獲得利益的機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 加強交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交流活動受到一定影響。近兩個月,在有識人士的積極努力下,兩岸交流活動接連不斷。關注青年發展、交流抗疫經驗、聚焦文化傳承、暢議鄉村建設……交流活動主題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著力於增進同胞了解,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共同發展。臺灣各界同胞衝破層層阻隔,以多種形式踴躍參與,線上線下互動熱絡親切。
  • 臺盟中央:兩岸同胞攜手抗疫彰顯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抗擊新冠肺炎)臺盟中央:兩岸同胞攜手抗疫彰顯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中新社北京3月23日電 臺盟中央近日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兩岸同胞守望相助,攜手抗疫,再次深刻體現「兩岸一家親」,彰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牽動兩岸同胞的心。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第一,持續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走近走親,彰顯大陸以人民為中心的對臺工作理念,為兩岸和平發展夯實民意基礎。多年來,大陸對臺工作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工作理念,以增進兩岸同胞切身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 黃守宏:大陸經濟發展會為臺胞增進福祉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回答臺媒記者關於大陸經濟增長率、軍費比例以及日前國臺辦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相關問題時,黃守宏表示,大陸經濟發展會為臺灣同胞增進福祉、改善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撐。會上,臺灣旺報記者提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預期經濟增長率是6.5%,感覺是比上一年低,但是軍費比例是8.1%,比去年7%左右增加很多,這個增幅代表什麼?考量是什麼?
  • 獨家揭秘:「習馬會」是怎樣煉成的?
    萬眾矚目的「習馬會」今天將在獅城登場。自2008年兩岸關係迎來重大轉折以來,關於兩岸領導人的會面,一直是兩岸乃至全球關注的話題。
  • 「習馬會」:我們是一家人
    曾幾何時,臺海陰雲密布,兩岸軍事對峙,同胞隔海相望,親人音訊斷絕,給無數家庭留下了刻苦銘心的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然而,海峽隔不斷兄弟親情,擋不住同胞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和對家人團聚的渴望。同胞親情的力量終於在上個世紀80年代衝開了兩岸封鎖的大門。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 總理溫情回應臺灣記者:同胞福祉始終放在首位!
    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又提及「兩岸是骨肉同胞,血濃於水」「我們是一家人」;2018年時再次說到「因為我們是一家人」;2019年提到「兩岸同胞同根相系」。時間來到2020年,總理記者會上這位臺灣記者提到的「520後民進黨繼續執政」,確實點出了很多人的擔憂之處:未來四年臺灣局勢很大可能會比現在更加嚴峻。
  • 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兩岸同胞命運與共的紐帶是割不斷的
    在大陸的許多臺胞臺商臺企踴躍捐款捐物,一些臺灣醫師、臺灣青年積極參與病患救治、志願服務,不少島內臺胞以各種方式傳遞同胞之情。這些感人的事例,彰顯了兩岸同胞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親情。疫情發生以來,兩岸同胞克服各類障礙,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踴躍參加中山論壇、海峽青年節、海峽論壇、津臺會等主題廣泛的交流活動,延續了兩岸交流合作的熱度和勢頭。
  • 兄弟同心 兩岸一家親
    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當然,這次會面也引起境內外的廣泛關注。有評論就認為,這次歷史性會面,稱得上是兄弟同心、水到渠成。習馬會,一分多鐘的握手,跨越了66年時空。在雙方會談中,習近平表示,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歷史性一頁,歷史會記住這天。
  • 「習馬會」煽起兩岸和平烽火 蔡英文臆想 「習蔡會」
    十一月深秋,「習馬會」煽起兩岸烽火,燒旺原本偏冷的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習馬會」讓兩岸議題成為2016主戰場,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也不能再以過去維持現狀的「想想流」,迴避兩岸議題。    「習馬會」明天登場,兩岸出現新變局。
  • 臺灣高校教師:體育交流有助增進兩岸同胞感情
    中新社南寧11月22日電 (記者 蔣雪林)「大陸出臺『26條措施』對兩岸交流釋放了更大善意。」臺灣輔仁大學運動休閒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柏芳22日在南寧表示,「26條措施」有利兩岸體育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