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必將在兩岸關係的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當然,這次會面也引起境內外的廣泛關注。有評論就認為,這次歷史性會面,稱得上是兄弟同心、水到渠成。
習馬會,一分多鐘的握手,跨越了66年時空。在雙方會談中,習近平表示,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歷史性一頁,歷史會記住這天。
習近平說:「兩岸關係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馬英九說:「習先生,為了兩岸人民,讓我們一起努力」、「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習馬會之後,雙方各自召開了記者會,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說:「會面是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的再確認,對兩岸關係未來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79年元旦,福建前線電臺對臺廣播全文播發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開篇第一句就是「親愛的臺灣同胞」,字裡行間情真意切,完全是與家人在商量解決問題。《告臺灣同胞書》特別強調和平統一是雙方的共同責任,呼籲商討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並提出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這是自1949年,海峽兩岸音訊阻隔、交通斷絕以來,大陸釋放的和平最強音,從此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直到1987年11月2日,臺灣方面才開放了臺胞赴大陸探親,從這一天開始,兩岸親人終於久別重逢。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會談,又通過數次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隨後,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石之上,催生了1993年「汪辜會談」。然而,就在兩岸關係開始破冰回暖之際,以李登輝為首的臺灣當局,在行動上逐步背離一個中國原則。2000年5月以後,隨著奉行「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陳水扁當局的「臺獨」活動,開始不斷升級,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破壞。2008年,兩岸重新走向和平發展道路,兩岸民眾開始共享和平紅利。從民間密切交往,到2014年,大陸國臺辦與臺灣陸委會實現會談,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回首兩岸關係,一步步克難前行,凝聚了兩岸中國人無數智慧、心血與不懈努力。
自從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消息公布以來,各方都用「水到渠成」來形容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水到渠成」是兩岸7年來和平發展的成果,和平才會和睦共贏,才有溝通與合作。只有順民心,才會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指出,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係的著眼點和落腳點。
屏東縣是臺灣檸檬的最大產區,高峰期一天就有10萬公斤的產量,劉峻邑家是附近最大的種植戶。劉峻邑說:「(臺灣)市場真的是太小了,供需非常不穩定,前幾年價格跌的非常嚴重。」
過去,在屏東,原產地檸檬每公斤賣不到人民幣4塊錢,利潤低微,很多像劉峻邑這樣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繼承父輩的產業,可是自從大陸開放對臺農產品進口後,價格翻倍地增長,大陸市場也很穩定,這讓大學畢業的劉峻邑有了回鄉打拼的念頭。
市場越來越好,今年劉峻邑主動找到大陸電商,自己親手在大陸網站賣起自家檸檬,銷量是出乎意料的好,3000箱檸檬兩天就銷售一空。明年,劉峻邑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打算到大陸去開設自己的銷售點。
對於兩岸無數民眾來說,發生在劉峻邑身上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自2008年以來,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兩岸直接通郵、通商、通航,大陸民眾赴臺遊成行,ECFA籤署等等,一個個利好,使兩岸關係呈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兩岸同胞共享其利、同受其惠。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告訴記者:「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個協議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實現了正常化和制度化,兩岸經貿額現在已經非常大了。」將近2000億美元的經貿額,這「就是經濟領域它已經達到一個相互依存的程度。」
2014年兩岸雙向貿易穩定增長,總貿易額1983.1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462.8億美元,從臺灣進口1520.3億美元,大陸與臺灣貿易逆差1057.7億美元。而臺灣方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萬多家臺資企業陸續到大陸投資,為大陸帶來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多年來,臺灣向大陸出口的優質機電、化工、光學產品,也滿足了部分大陸需求。
李義虎認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彼此在經濟上是不能分開的。當然了客觀的講,臺灣經濟對大陸經濟,對兩岸經貿這一塊兒的依存度更高一些。臺灣就出口這部分,對大陸方面如果包括香港在內,它的依存度已經達到差不多40%。」
2008年以來,兩岸兩會已舉行十多次會談,籤署23項協議,涉及民生、經濟等多方面,兩岸民眾從這些協議中獲得了巨大的、切實的現實利益。習近平強調,要切實想臺灣同胞之所想,急臺灣同胞之所急,不斷擴大臺灣基層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2010年,兩岸籤署ECFA協議,也就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大陸對原產於臺灣地區的產品實施降稅,其中有18項農漁產品和30多種農產品實施零關稅,而大陸卻並沒有要求臺灣地區對大陸的農產品開放。
新北市瑞芳區深澳漁港盛產白帶魚,過去,因為是臺灣普通家庭的家常菜,利潤少,所以很少有人捕撈。可是現在,願意捕撈的漁民卻越來越多。每天下午三點,就陸續有很多釣魚船出海。
瑞芳區漁會常務監事黃志明說:「一條船一天釣1000多斤,我們有60多條船每天的產量有六、七萬斤都銷到大陸去,差不多20多塊30多塊現在收購價都搞到100多塊。」
瑞芳區漁會有大大小小300多艘漁船,一年的捕獲量上萬噸,除了白帶魚,鰹魚、小卷也是他們的主力產品,兩岸漁業交流的利好政策,讓當地漁民看到了商機。
過去,臺灣地區農產品進入大陸,平均有15%到17%的關稅,ECFA協議生效後,臺灣地區的很多最基層的農民、漁民由此獲益。其實關稅只是影響農漁產品的成本,對農漁產品來說,最重要的是市場。大陸沒有要求農產品進入臺灣,而是把一個巨大的市場向臺灣農民、漁民開放,讓臺灣最基層的民眾切身感受到和平紅利。
7年來,兩岸同胞交往越來越密切,也越來越便利。特別對臺胞來說,現在往返於大陸,越來越像走親戚一樣容易。2015年9月21日,大陸面對臺胞,全面實施卡式臺胞證,只憑一張卡,就能快速通關。
有了卡式臺胞證,臺灣同胞隨時可以往返大陸,隨時都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孫宗麟來自臺灣臺中,2008年到廈門工作。在廈門「臺胞服務點」,孫宗麟僅僅用了10分鐘就換領了大陸駕照。
如今在大陸投資、到大陸旅居的臺胞,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大陸所提供的各方面便利,有如家人般的待遇。因為,兩岸本就一家親。
「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兩岸一家親,就是對一個中國最好的闡釋。而「九二共識」的精髓則是求同存異,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謀中華偉大復興。
張志軍表示:「雙方肯定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雙方認為應該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加強溝通對話,擴大兩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攜手合作,致力于振興中華,致力於民族復興。」
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得以實現,來自於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累積的豐碩成果。這次見面,順應潮流,符合民意,將兩岸的交流互動提升到了新高度,開闢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空間。同時也再一次表明,只要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基礎上,中國人是有能力也有智慧解決兩岸問題的。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