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7 13:04: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文圖|本刊記者 張 洪
辛勤播種,精心耕耘。如今,「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已經走過了25個年頭。2917年7月6日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北大附小),來自寶島臺灣的40位「小天使」與大陸同齡學童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孩子們眼裡的「兩岸一家親」。
既然相遇,便是緣分
來自臺北的江喻今年10歲,在臺灣民族小學上四年級,閃著一雙明眸,她告訴記者,「跟爸爸媽媽來過上海咯,這次是第二次來大陸哦!」
江喻說,她超喜歡大陸少年組合TF boys,二年級參加社團的時候,就學會了他們的歌,「覺得好酷」,於是毅然收藏了小boy們的照片,可惜,江喻說,她至今還沒有聽過「現場」。
對於北京,江喻最想去的是長城,還對接待自己的北大附小充滿了好奇,蠻想在這次行程中交一個貼心「小夥伴」。
來自臺北的「小天使」與北大附小的學生相聚北京
跟江喻一起,40位來自臺北三所小學的「小天使」參加了「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他們中最小的孩子只有7歲。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兩岸一家親,首先要讓兩岸青年親、少年親。他希望小朋友們能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夥伴,以後也能保持聯絡、互相促進,成為一生的好朋友,成為兩岸一家親的具體體現。
自1992年7月舉辦第一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動以來,「小天使」活動已經持續了25年。兩岸小天使的足跡遍及大陸14個省市自治區和臺灣本島,參與交流人員超過萬人,已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年齡層次較低,影響面很廣的重點活動之一。
「既然相遇,便是緣分」,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葉靜漪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從娃娃抓起,「這個種子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她表示,大陸與臺灣「小天使」天真無邪的交流互動,消弭了兩岸人民因為歷史因素產生的誤解,加深了兩岸青少年的民族情、同胞愛。
相處的幾天裡,臺灣「小天使」寄住北京同學的家庭,同吃同住,互為友伴,並在周末與小夥伴家庭一同出去遊玩,過一過大陸孩子的日子。
「站在彼此的角度來看對方,不以自己的立場來誤解。」臺灣市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期待這批「小天使」能互相了解,親身感受,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這邊的「大風景」。
「這對臺北孩子來說會是一種很深刻的感受,一定可以成為他們生命中一個鮮明的印記,這樣的印記可以改變大人。」黃耀農說。
自然交流才可以心靈契合
「一樣的大地,一樣的天空,你我未來命運相與共;一樣的皮膚,一樣的臉孔,心中擁有同是一個夢……」開營儀式上,兩岸的孩子們共同唱響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主題歌《同是一個夢》。
作為這項活動的發起人,中華企劃人協會理事長翁林澄和他的家人每一屆活動都在現場。「無非是要呵護我們的下一代,為民族的融合出一份心力。」
「小天使」江喻在接受記者採訪
翁林澄表示,盛暑的北京更顯得兩岸交流的熱誠和親切。他見證了「小天使」「從小到大」的歷程,親歷了每一屆活動,甚至為孩子們花費70萬元臺幣創作了主題歌,「不收版稅,隨便播」,他笑言,「年輕很瘋狂」。
「爸爸」是家人的榜樣。在翁林澄的帶動下,他們一家四口都成了「小天使」的「義工」。兒子翁林宇、女兒翁瑄當年都曾是「小天使」的一員,並一直為「小天使」交流活動「加油打氣」。兩人隨後在北京大學拿到了學位,傾心服務於兩岸,在兩岸交流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為了活動的持續進行,翁林澄費盡心思。他透露,最大的困難是籌集經費。有一年,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產,貸款支持「小天使」交流活動持續進行。
舉辦這樣的活動,在兩岸之間奔波,其中的辛勞不言而喻。翁林澄說,這次想來的孩子特別多,甚至有的家庭姐姐已經報了名,「弟弟也要來」,可惜名額有限,無奈之下,他只好狠狠心婉言告知,「不好意思,一家只能來一個哈。」
從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到高雄、花蓮、臺中、阿里山、日月潭,到處都有「小天使」播撒的友誼種子。「家庭接待是活動規劃的主軸,也讓「小天使」在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有自己的家園和友伴。」
為了保持孩子們童心的純淨,翁林澄希望活動的目的性儘量降低,「自然交流才可以心靈契合。」他在心裡祈禱,「不管兩岸關係如何,都不要把和平「小天使」交流的機會切斷。」
給孩子做事,老天都會幫忙
臺灣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用「眼見為憑,用心感受」寄語來自寶島的「小天使」,他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心裡交到好朋友」。
舉辦這次活動,中間經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不過,黃耀農說,「只要願意給孩子做事,老天都會幫忙。」也因此,暑假當中最緊俏的機票都被「小天使」們拿到了。
孩子們從臺北桃園機場3個半小時直飛到北京。「或許只是打個盹,吃個午餐」的時間,黃耀農卻相信「這是他們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大跨步。」
這幾年,黃耀農帶孩子到世界很多地方遊學參訪,他一直在想,我們可以跟金頭髮、白皮膚的孩子交友,為什麼不可以跟同種同源的大陸孩子一起做朋友?
基於這樣的想法,黃耀農成了孩子們的「大團長」。這次活動集結了臺北民族小學、民生小學、敦化小學三個學校的孩子。他說,「在短時間內讓校長和家長接受並且支持這樣的活動,我們下了一點小小的功夫。」
在臺北,黃耀農親自為家長辦了一場說明會,參加的人很多,大家都急切地想了解其中的一切。
「我只是把自己這幾年來大陸的親身感受,以及朋友在這邊的生活經歷告訴他們,同時提醒家長,孩子們未來的就業市場、工作夥伴,可能性會在哪裡。」
黃耀農說,「這幾年在臺北出生的小孩子以後會不會也來大陸生活,家長如果真心為孩子設想,就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家長知道這一點,孩子們也知道這一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為他們創建這樣的機會。」
說明會之後,立刻有家長前來打探,「還能增加一個名額嗎?」
「讓臺灣的孩子來過過北京孩子的日子」,這樣的連接本身就很「吸睛」。說明會讓家長們提著的心放了下來,甚至有家長說,「我們也想去。」同源同種的中國人,在不同地方的生活,他們也想來感受一下。「我覺得大人也在幫自己找出路。」
黃耀農說,回到臺北,孩子們自然會把在大陸的經歷和友情轉達給家人及親朋,所謂「口耳傳播」,在黃耀農看來,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兩岸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文化,訴說他們自己的故事,「遠比大人寫文章去感動孩子要有用得多,這將是一個根本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