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80多位國外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或大法官來華,得出一個結論!
——「一張網」就能辦公辦案?這3500多家法院是如何做到的?
——人工智慧「上線」,法官會失業嗎?
2020年12月18日上午,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走進北京大學。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以「智慧法院的跨越發展」為主題,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證,為現場師生展示了智慧法院的建設成果、實踐意義以及未來前景。
姜偉指出,智慧法院是司法文明的新高地,是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我們將堅持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文明。
授課過程妙語連珠,金句頻出,全是乾貨!
中國長安網、中央政法委長安劍獲得獨家授權,重磅推送這場超級網課的精彩內容!
敲黑板!來,跟著長安君一鍵速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當下已是「智能+時代」,司法領域亦不能迴避人工智慧問題。智慧法院是中國的原創概念。2016年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同志提出:「加快建設智慧法院。」其實,智慧法院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的司法應用,而是人民司法事業事關全局、事關根本、事關長遠的一項基礎工程。
180多位國外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或大法官來華,得出一個結論!
信息技術對司法的影響,最初始於20世紀60年代。司法信息化始於美國,英國先用於訴訟,出臺首部電子證據法是德國,韓國司法智能應用比較廣泛。
從我國法院司法信息化的發展過程看,經歷了電子化(始於1986年,先是電腦普及化)、網絡化(始於1996年)、數據化(始於2006年)、智慧化(始於2016年)四個階段。2016年是我國智慧法院建設元年,基本實現卷宗電子化、網絡一體化、數據資源化,開始步入審理智能化。中國法院信息化的建設實踐,有三個特點:一是目標牽引;二是迭代發展;三是創新驅動。
回溯司法信息化的歷史,可以看出,各國司法系統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由來已久,但藉助人工智慧頂層設計綜合運用於司法領域,則是我國的智慧法院建設。如果從1996年起算,我國的司法信息化用20多年走過西方國家60多年的建設過程。從2016年提出建設智慧法院,到現在僅僅四年,已經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縱觀發展歷程,相對於歐美國家,我國法院司法信息化前半程起步晚、發展慢,但後半程加速度、快追趕,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慧法院建設憑藉體制優勢、技術優勢、制度優勢突飛猛進,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從粗放到集約、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從司法信息化的追兵,成為世界智慧法院的標兵。
近年來,180多位國外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或大法官來華訪問,對我國法院信息化建設印象深刻,認為中國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智慧法院的標誌,一是實現「全業務網上辦理」,構建「網絡化」法院。全國3500多家法院實現「一張網」辦公辦案。二是實現「全流程依法公開」,構建「陽光化」法院。建成審判流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三是實現「全方位智能服務」,構建「智能化」法院。智慧法院正在形成一個智能高效的司法生態系統,全方位的智慧審判、高效率的智慧執行、一站式的智慧服務、多元化的智慧管理。
中國智慧法院有幾大亮點:第一,建立大數據平臺。3500多個法院全部接入法院專網,構建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覆蓋全國四級法院,每5分鐘自動更新一次數據,實現司法統計自動生成。93%的法院(3255家)建成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系統,可以自動歸目、深度應用。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研發司法人工智慧具有司法大數據的顯著優勢。第二,首設網際網路法院。實現網上糾紛網上審理。第三,司法智能廣泛應用。智能系統藉助算法技術,可以滿足訴訟過程各個環節的司法需求。據統計,法院系統共研發140餘款應用軟體。
智慧法院可以彌補人的體力、腦力的不足,減少認知偏見、身體疲勞、知識陳舊、人情幹擾等人類錯誤的影響,解決了傳統人工手段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有助於滿足司法需求、提高司法效率、提升司法能力、防範司法腐敗、維護公平正義。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是對司法信息化的一次大考。我國法院工作沒有按下「暫停鍵」,維護公平正義不停擺,電子訴訟、在線審判已是常態。今年1至7月,全國法院新收案件1651萬件,已結1308萬件,收結比與去年同期持平。網上開庭同比增長9倍。
智慧法院的審理模式,突破空間、時間、人力限制,增強司法公正的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為公平正義提速,有助於群眾接近司法,實現正義。智慧法院的法理表達就是數字正義,是更加精準的正義,更加普遍的正義,更加接近本質的正義。
人民法院正進入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智慧時代」。儘管人工智慧發展進入爆發式增長的新高潮,但是仍然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距離「很好用」還有諸多難題。智慧法院的發展既有法律問題,也有技術問題,面臨語言歧義、數據瓶頸、算法「黑箱」等方面的挑戰。
我們的態度是,直面問題,堅定信心。人工智慧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必須正視,認真解決。建設智慧法院的信心和決心,必須堅定,不可動搖。我們要趨利避害,在司法領域,讓人工智慧做其能做又能做好的事務。
智慧法院並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司法從線下流程搬到線上,而是再造審判流程,推動訴訟程序重構、司法模式變革和訴訟規則完善。審判空間由當事人的對席變為對屏,審理時間變集中舉證質證為異步舉證質證。傳統審判方式以及一些規則已經發生變革。
在智慧審判中,網際網路技術一定程度上轉移了訴訟的空間,但本質還是「法院」、「法庭」,仍然是法律規範下的司法活動,智慧司法只能是實現公平正義一種方式,不能改變司法的本質屬性,還要堅持司法為民、堅守公正司法、遵循司法規律。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性和程序選擇權,平等對待每個當事人。法院通過打造線上線下並行的混合訴訟模式,為當事人提供可選擇、可轉換訴訟方式的便利。面向社會弱勢群體,還應當增加有關電子訴訟的司法幫助,如異地立案服務、送法上門等方式,解決當事人技術鴻溝,讓各類當事人都能親歷司法的過程,感受正義的裁判。
今天的巨變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未來的常態。法律人必須擁抱科技。智能時代,司法實踐需要既懂法律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智慧法院不是讓法官失業,而是讓法官做更有價值的事。我們並不擔心智能機器替代法官的問題,而是擔心法官簡單地依賴人工智慧判案的問題。司法具有判斷爭議事實、裁判社會糾紛的屬性,法官的審判工作綜合性強,推理認定過程相當複雜。讓智能機器完全取代法官工作,技術上不可能,法理上也不允許。人工智慧在司法領域的定位應是輔助角色,最終仍由法官自主作出裁判。只有「法官素質+人工智慧」才能保證司法公正。人與機器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夥伴、協同關係。機器可以幫助法律人更好的完成工作。
我國的智慧法院建設剛剛起步,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法律法規的完備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司法理性與技術理性的有機融合,形成一個更加開放、動態、智能的司法生態系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我們應該自豪,充滿自信!智慧法院建設使人民法院的各項工作發生了全方位變革,是人民法院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人民法院的工作目標。人民法院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將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