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造生物列印珊瑚比天然珊瑚更利於共生藻生長

2020-12-22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珊瑚作為海藻的一種宿主,而海藻又會產生糖類,而珊瑚則會消耗掉這些糖類。但現在, 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3D列印的珊瑚,它甚至比天然的同類產品更有利於藻類--它可以幫助解決珊瑚漂白的問題,並提供生物燃料的來源。

這種生物相容性的合成珊瑚是通過劍橋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生產的。他們利用了一種基於光的快速生物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製造出微米級解析度的物體。每一塊列印出來的珊瑚都包含一個「骨骼」,支撐著被描述為 "類似珊瑚的組織 "。「骨骼」由一種稱為PEGDA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凝膠製成,其中加入了纖維素納米晶體。同時,該組織由一種名為GelMA的明膠基聚合物水凝膠組成,它與活的藻類細胞和更多的纖維素納米晶體結合在一起。

得益於這些晶體,加上「骨骼」中的杯狀形狀和圓柱形結構,3D列印的珊瑚在吸收光線並將光線引導到藻類上的效果要比真實的珊瑚好得多。事實上,當一種名為Marinichlorella kaistiae的商業微藻菌株被納入材料中時,這種藻類在標準液體生長介質中生長的密度是天然珊瑚上的100倍。

現在研究人員希望,一旦進一步發展,該技術可被用於緊湊型、更高效的生物反應器中,種植藻類,用於生物燃料。此外,它可能會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緩解珊瑚白化的新技術,通過更好地了解珊瑚和它們的生命藻類之間的關係--在白化事件中,這種藻類會被珊瑚「驅逐」出去。

這項研究在最近發表在 《自然通訊》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創造生物列印珊瑚 比天然珊瑚更有利於共生藻的生長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珊瑚作為海藻的一種宿主,而海藻又會產生糖類,而珊瑚則會消耗掉這些糖類。但現在,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3D列印的珊瑚,它甚至比天然的同類產品更有利於藻類--它可以幫助解決珊瑚漂白的問題,並提供生物燃料的來源。 這種生物相容性的合成珊瑚是通過劍橋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合作生產的。他們利用了一種基於光的快速生物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製造出微米級解析度的物體。
  • 3D列印技術或可拯救珊瑚白化危機
    上個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在調查了大堡礁之後表示,這個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系統在去年的時候,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漂白,損失了近四分之一,而今年的情況或將更加嚴峻。雖然形勢如此嚴峻,但或有一絲希望尚存。相較於天然珊瑚礁,人造珊瑚礁在面對變化的海洋化學環境時,不僅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更小,且狀態更穩定。
  • 科學家拍下珊瑚因水溫升高趕走共生藻畫面
    據香港「東網」8月14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錄得珊瑚因水溫的上升受壓,「暴力」趕走身上本來共生的藻類,引致變白的「漂白」現象。此次的珍貴片段,有助研究全球暖化如何影響海洋生態。
  • 美麗的珊瑚也是分種類的,你們見過幾種呢?
    軟珊瑚群體的基部稱柄部,無水螅體;上部稱冠部,布滿水螅體。水螅體嵌於共肉中,並能從中伸出到群體表面之上,如軟珊瑚屬等。有些群體的水螅體不能收縮,如異花軟珊瑚屬等。水螅體和群體通常都具有許多鈣質骨針。深水種類所含的骨針常較淺水種類多,因而身體沒有淺水種類柔軟。
  • 《小小的追球》帶你加入保護珊瑚行列,大面積珊瑚白化,令人堪憂
    你知道嗎,被稱為「水下熱帶雨林」的珊瑚其實是動物,而不是植物!很多人都誤以為珊瑚是水生植物,然而並非如此,其實它是動物。看了綜藝節目《小小的追球》才知道珊瑚居然是動物!然而如今海底大面積的珊瑚白化現象再次向人類敲響警鐘——海底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嚴重威脅。
  • 珊瑚依然能在酸性海水中生長「骨骼」—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氣候變化對珊瑚來說是個大問題,這種形成集落的動物為約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家園。由於海洋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導致的海洋酸化,這對石珊瑚造成的影響尤其嚴峻,它使得這些動物更難讓由碳酸鈣(在針對胃灼熱和消化不良的抗酸藥中可發現同樣的分子)構成的骨骼被沉澱下來。 現在,科學家表示,珊瑚對其骨骼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動控制能力,從而保護其免受海洋酸化的最嚴重破壞。
  • 天然紅珊瑚,為什麼會有瑕疵?竟然跟生長環境有關
    有句話說得好:「完美的造假千篇一律,天然的紅珊瑚卻各有各的瑕疵。」玩紅珊瑚收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即使是高檔阿卡紅珊瑚,仍然會有瑕疵,只是相對較少而已。 對於天生地長的寶石來說,基本上就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像翡翠、蜜蠟是這樣,生存環境惡劣的大海珍寶紅珊瑚更甚:紅珊瑚身上許多小瑕疵可能是由特殊的生長環境造成的,捕撈過程也可能令紅珊瑚產生瑕疵
  • 科學家尋找治癒骨折新方法,珊瑚或許是完美的答案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努力通過使用人造骨代替真骨來簡化這一過程。珊瑚與人體骨骼結構非常相似,是最有前途的替代品。不幸的是,珊瑚骨骼是由碳酸鈣製成的,碳酸鈣會在新骨骼生長之前在人體內分解,所以它不能按原樣使用。雖然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珊瑚變異體,一旦嫁接後不會迅速降解,但挑戰仍然存在。
  • 珊瑚莫名狀態不好?一起來聽珊瑚的四大訴求
    除了保證基本的鹽度和溫度之外,我們更需要留意的是海缸之中的營養鹽和微量元素。在海缸中遊來遊去的魚以及各種生物,它們都會進行新陳代謝,釋放出氨氮的廢物,不過這些在穩定的海缸系統裡面,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還是需要定期的測試。
  • 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 科學家解開珊瑚變色之謎 天然的保護機制助藻類恢復
    【CNMO新聞】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珊瑚褪色現象,跟蹤大小珊瑚礁系統受到的破壞並監測其恢復情況,他們發現有時遭受破壞的珊瑚不會像通常那樣褪變成白色,而是看起來像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據外媒BGR消息,科學家解開了為什麼某些珊瑚在褪色後的顏色仍然是五顏六色的秘密。
  • 延時視頻顯示珊瑚如何「驅逐」共生藻類
    美麗的珊瑚主要依賴體內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過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
  • 海裡這種動物是珊瑚的近親,能夠與小丑魚共生,被譽為海中的葵花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海洋就十分的嚮往,在遼闊富饒的海洋領域,生活著許多形形色色有趣的生物,像珊瑚、海藻以及各種魚類,可以說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最為寶貴的財富。但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海葵,在海岸潮間帶的礁石縫裡,經常可以看到海葵的身影,構造和珊瑚相似,被人們親切的稱之為珊瑚的近親。而從外形上看,又就像是海裡的葵花,因此總被人誤解為是植物,但事實上,海葵是一種動物,不僅是魚友深愛的一種海缸飼養動物,同樣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海葵吧。海葵可以吃嗎?營養價值如何?
  • 攝像機第一次拍到珊瑚白化全過程:珊瑚礁殘忍驅趕藻類
    如今,科學家們首次拍攝到了珊瑚礁白化的過程,這比人們以往能預測到的都要迅速而嚴重。對於外行來說,珊瑚礁白化的原因通常被歸為環境變化,譬如氣溫上升和汙染加重。珊瑚礁本身並不會長出能讓他們色彩斑斕的「帽子」----這要歸功於生活在珊瑚組織內的藻類。它們為珊瑚礁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以換取一個可以安全生活和繁殖的場所。
  • 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種叫珊瑚蟲的生物珊瑚蟲,珊瑚綱中多類生物的統稱,多數個體大小只有1釐米左右。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以捕食海洋裡細小的浮遊生物為生。這樣和諧共生的關係,可謂生物「合作」的典範。
  • 種類豐富的海洋動物:珊瑚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認為珊瑚是植物,因為不僅它們的形狀酷似植物,而且其生活環境也是固定不動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將其歸入礦物類。在國外,人們也一直把珊瑚的觸手當成花朵,直到18世紀中期,法國的一位科學家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才確認它是動物。即便如此,人們仍認為其骨骼部分是植物性的。其實珊瑚並不能消化無機物質,所以不是植物,而屬於低等的腔腸動物。
  • 「漸行漸遠」的美麗「珊瑚礁島嶼」它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島嶼!
    珊瑚白化代表珊瑚面對海表溫度異常升高等環境壓力的即時反應,珊瑚白化也是珊瑚礁在全球變暖衝擊下,最早表現出來的徵兆。。失去共生藻的白化珊瑚將無法再從共生藻光合作用的產物獲得賴以維持生命最重要的能量,因而無法生存下去。導致珊瑚白化的溫度臨界值是表層水溫超過當地夏季最高溫1℃,大致在30℃左右,低緯度海區略高,較高緯度海區略低。
  • 要買天然紅珊瑚,萬不可嫌棄這些瑕疵!
    這些年隨著紅珊瑚以每年3成以上的增幅往上漲,越來越多珊瑚迷進入到珊瑚領域,或佩帶、或為收藏。而玩紅珊瑚收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即使是高檔阿卡紅珊瑚,仍然會有瑕疵,只是相對較少而已。套用之前講南紅的話來說,便是「完美的造假千篇一律,天然的紅珊瑚卻各有各的瑕疵」。
  • 阿卡紅珊瑚為何如此受歡迎?究竟什麼樣的紅珊瑚是阿卡紅珊瑚
    阿卡紅珊瑚是紅珊瑚中最為珍貴的一個品種,由於生長環境各不相同,珊瑚種類繁多。但阿卡紅珊瑚家喻戶曉,發展至今,阿卡紅珊瑚的收藏價值是其他品種難以比擬的。但什麼樣的紅珊瑚才算得上真正的阿卡紅珊瑚呢?阿卡紅珊瑚質地非常細密。
  • 澳洲大堡礁珊瑚白化 科學家稱短期內恐難復原
    據法新社4月10日報導,科學家警告稱,澳大利亞東北部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經歷了兩年嚴重的珊瑚白化危機之後,「完全不可能」在一年內復原,因為他們已確認該地再次受到海水升溫的影響。   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