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提問:「施耐庵在《水滸序》中留下「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的論斷,這句話放在今天還適用嗎?我感覺很有道理啊。」
現在,先把有沒有道理放一邊。來看看這名話化於何處?
很明顯,化於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後人解釋這句話時,通常只看到年齡大小,而沒有真正體會孔子的原意。
那麼,願意是什麼?
聯繫上下文來看看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閱讀原文可知,孔子所說的年齡問題是與學習相關聯的,並不是指導人們到了多大年齡就幹什麼事。後世人尤其是民間百姓,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偏頗是一知半解造成的。
這句話實為勸學之用:15歲(志學之年)要專注於學習;30歲要學有所成;40歲要懂權變之道;50歲要為天所命;60歲要通達人心;70歲要順心合法度。以上也是儒家所強調的修境、悟境、證境的自我修養和完善過程。
真不是規定人在多大年齡做什麼事!明白這個意思,再來談「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就很好解釋了。
施耐庵這樣說,完全是取自古代民間的俗理:30歲沒有娶媳婦成家,生育期已過,所以不應再娶。古代男子20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及笈,表明可以成婚了。史料記載,唐朝之後,男子最小15歲、女子最小13歲就可成婚。
施耐庵說,40歲還沒有做官,不應該再做官,則是基於古人的平均壽命而言。儘管古代傳說中有很多長壽之星,還有彭祖活800歲之說。但無法掩蓋的事實是,直到本世紀初,國人平均壽命也不過40餘歲。上千年來,古人的平均年齡始終無法超越40歲。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施耐庵的話放在今天完全不適用了。
30歲的男子、女子沒結婚,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還是大事。如今,這個年齡的男人被稱為「剛長熟」,很多影星還被稱為「小鮮肉」。女子30歲雖然有些大了,但遠未到剩女年齡,而40歲以上的女子生育產子的比比皆是。
同時,儘管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躍上高位,但不可否認的是,40歲對於很多人來說,才是仕途剛剛開始的年齡。一些崗位甚至認為,四五十歲的人才是最適合走上仕途的年齡。呵呵,別的例子不說了,知道唐納·川普今年多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