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的「優」是「餘裕」

2021-02-19 畸筆叟

很小就知道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讀書的人,誰又不是這樣呢。

就比如《論語》裡的「學而優則仕」,誰都知道。真要問起來,「學而優則仕」裡的那個「優」是什麼意思,誰又能保證一定答得對呢。

我也只是幾年前才了解得更多的。

記得那次與家父閒聊天,聊到一個很俗的話題,就是關於貪官泛濫的事。人人都問,這些人都是怎麼被選拔上去的。

家父便說,現在的選拔確實大可深究。

子曰,「學而優則仕」。意即學問做得還有餘裕,便可以去做官。

而現在那些貪官,本來並無學問,又奢談什麼餘裕!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還要反覆地對那些毫無餘裕的人們進行所謂的培訓,送給他們學士、碩士、博士頭銜以及在職學歷。

家父以為,無論如何,餘裕是素質,不是技巧,它只與天賦和早期教育有關。

好新鮮的說法。

之前,我只知道「優」字有「優秀」、「優裕」、「優伶」等三義,但對於看似耳熟能詳的「學而優則仕」中的「優」究竟是作「優秀」還是「優裕」解,實在是不甚了了。

家父說,他從小讀《四書》時,老師就是這麼解這「優」字的。

回來趕緊翻書。

《康熙字典》:「優遊和柔又有餘力也。」

朱熹的《四書集注》:「優,有餘力也。」

還有《說文解字》:「優,饒也;饒,裕也。」也是有餘力的意思。

再查,還查到有人考證,「優」字,在先秦時就是「饒」、就是「裕」;而所謂「優秀」「優良」之義,是漢代以後才產生的,並漸漸演變成為「優」字的第一義。

原來,把「學而優則仕」解釋為「讀書讀得好就可以做官」,並不是《論語》裡的本意啊。

於是我又自問,那麼這種不確的印象又是從何而來呢?

想我們小時候讀書,早已不讀四書五經了。

接觸到這一句話,是在文革中批判劉少奇的所謂的「讀書做官論」時,說它源出孔夫子的「學而優則仕」。

於是,大家幾十年深信不疑。

而且這「有餘裕」,看來還要分兩種。光是才華「有餘裕」還不夠,還要愛「有餘裕」。

何以有的律師能替別人打那麼多風險極大的公益官司而分文不取呢?我想,一定是他的愛「有餘裕」。

這讓我想起胡蘭成1944年的《論張愛玲》裡的一段話:

「因為她的愛有餘,她的生命力有餘,所以能看出弱者的愛與生命的力的掙扎……,又因為她的才華有餘,所以行文美麗到要融解。」

原來,這便是在誇張愛玲很「優」啊。

細想起來,愛與才華的「有餘裕」,不光是做官的需要,當作家的需要,竟也是普通人的需要。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寫過這樣一段文字,狠有些意思。

「彈琴有餘才可以作曲,工作有餘才可以書畫琴棋詩酒花,生活有餘才可以逃跑反抗翻臉旅行。

生命有餘才可以戀愛,戀愛有餘才可以給自己出難題。

寶玉有餘裕,才能大觀園裡姐姐也好妹妹也要。

從這一層面來講,黛玉沒有餘裕,她眼裡的未來只一個寶玉,比不上寶釵,所以要淚盡而逝。

做男人有餘裕,才可以對女人百般寵千般慣。

做君王有餘裕,是可以愛美人到連江山都不要,是愛完美人還可以再來要江山。」

或問,「有餘裕」真的那麼重要麼?

那麼就來看看沒有「餘裕」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

胡蘭成的《談談周作人》裡這樣說:

「因為離開一切面紅耳赤的爭鬥,他這才有觀察人生的餘裕的。」

「現實的生活又確是到處充滿著面紅耳赤的爭鬥,周圍的人們都在這麼急促,局限,而潦草的過著日子,他將怎樣保持人生的餘裕呢?」

哦,原來人生若無「餘裕」,是很容易陷入「一切面紅耳赤的爭鬥」的。

原來「不餘裕」的生活會很「急促,局限,而潦草」的。

他在另一篇題為《周作人與魯迅》的短文裡曾描述過這樣的生活: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的,中國人的生活變得這樣瑣碎,零亂,破滅。一切兇殘,無聊,貪婪,穢褻,都因為活得厭倦,這厭倦又並不走到悲觀,卻只走到麻木,不厭世而玩世。」

「不餘裕」的生活,因為零亂而急促,常常局限於「兇殘,無聊,貪婪,穢褻(罵罵日本、喝喝小酒、炒炒股票、看看A片)」中而走不出來,進而連麻木也顯得那麼潦草,潦草到誰都不知道你已麻木。

玩世不恭的「不恭」,就是「潦草」吧。

而一旦陷於這樣的生活(誰又曾倖免於此呢),不特無法「保持人生的餘裕」,竟無法「觀察人生的餘裕」,更無法奢談「發現情緒上的餘裕」呢。

有這麼嚴重嗎?

再一想,不是麼,「優」是「餘裕」,沒有「餘裕」豈不就是「劣」嘛。

我不想過「劣質生活」,我要追求「餘裕」了。

那麼,又怎麼來擺脫這「劇烈而迫促的生活」呢?

事實上,不管社會政治如何變幻,不管物質生活如何豐富,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活動並不會因此而有很大改變的。

正所謂,馬照跑、舞照跳、愛照做,崽照生。

這正好拿來解釋,何以中國人在自以為「強國」、自以為「盛世」的當下,生活依然是如此的「急促,局限,而潦草」。

原來,改革是要從日常生活改起的。

只有「從日常生活革新起,從人們的生活情調與生活智識革新起」,才是人文主義的幹法。

不以外界環境變動而怒,也不以外界環境變動而喜,才能活得有「餘裕」。

「餘裕」,不是高不可攀的標尺,而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我要「餘裕」。

相關焦點

  • 「學而優則仕」,你的理解正確嗎?
    樹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學而優則仕」這一句名言繼續學習中孔子的學生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裡的「優」,不是「優秀」,而是「優裕」,即「有餘」或「富餘」。也就是說,做官而有餘力,就治學;治學而有餘力,就做官。很多人往往忽略前半句,只看後半句,一個完整的意思就只剩下一半,學而優則仕。這句經典被片面地誤讀,變成了「學習好了就可以做官」。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現象,「應試官」應運而生,為入仕皓首窮經,做了官無所作為。
  • 羅安憲:「學而優則仕」義涵的歷史轉變及其影響
    在世襲制條件下,入仕只是極少數人的事情,普通士人因為無望所以亦不幻想。而在科舉制的條件下,只要努力,一切幻想均有可能。與科舉制度相伴隨,「學而優則仕」的含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學」不再是學做人,不再是為立身而學,而是為「仕」而學,為「幹祿」而學,為功名利祿而學。韓愈曰:「其學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 北京大學畢業生75%選擇有編制工作,學而優則仕,穩定大於就業
    這個概率是十分可怕的,我們要知道一個學校3/4以上的學生還都是頂尖名校的畢業生,選擇了有編制或者是體制內的工作,也就說明了很多問題,也就說明社會的就業確實是比較困難對於頂尖名校畢業生,他們對於一些好的崗位,好的企業的崗位基本上是可以唾手可得的,但是他們卻選擇了有編制的安穩的工作,這讓是無法解釋的,這讓人是無法理解的2.學而優則仕
  • 學而優則仕?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換言之,「這屆年輕人不好騙了」總的說來,這種現象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我國本來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無非是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導致了體制內工作吸引力的下降,而一旦性價比發生反轉,自然會體現在畢業生的選擇上。朋友們對此有何看法呢?
  • 遊戲版「學而優則仕」:香港國情教育的創新實踐
    新華社香港9月13日電題:遊戲版「學而優則仕」:香港國情教育的創新實踐新華社記者 陸敏一個小書童,通過答題攢到500分可以當秀才,2000分可以當進士,每一次晉級都可以解鎖更多頭像,選擇角色、表情、形態和服飾。這是在玩「學而優則仕」遊戲嗎?不是,這是學生在網上閱讀中華歷史文化經典的一個場景。
  • 字如其心:學而優厭仕的狀元羅洪先(花襲君)
    字如其心:學而優厭仕的狀元羅洪先
  • 「教而優則仕」下的高校依附型人格
    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即將閉幕之際,耶魯大學校長理察·雷文教授就中國高校中存在的「教而優則仕」現象明確表示不贊成。雷文指出,現在中國高校存在一種現象,教授們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後,就被任命到行政崗位;但其中有不少教授,其長處在於科研,繁忙的行政管理不僅埋沒了他們的才能,還耽誤了他們繼續科研的腳步。
  • 盤點「學而優則仕」的15位官員
    下面,就讓小編帶你盤點一下,這些年,從高校校長或黨委書記職位步入政界,「學而優則仕」的官員們。陳吉寧,原清華大學校長。2015年1月28日,中央組織部宣布陳吉寧任環保部黨組書記。
  • 日本「餘裕教育」:讓學習慢下來|美國瑞德教育
    但是2002年起,日本政府推行「餘裕教育政策」,最先提出改革的,是一位叫Ken Terawaki的教授。「教育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之前學生們學習很被動,他們被逼迫學習,他們並不想真正理解知識,只是想達到老師對他們的預期,但是餘裕教育讓孩子們學會思考,學習由他們自己決定,這樣學生們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 煙臺南山皇冠假日酒店||愛仕積分會員 尊崇專屬禮遇
    開啟I愛仕積分I之旅2019.03.01-2019.06.30藍寶石卡 金卡 鉑金卡愛仕積分專為尊貴會員提供卓越服務。就從現在開始開啟您的愛仕積分之旅吧!煙臺南山皇冠假日酒店專 屬 餐 廳 優 惠味西餐廳自助晚餐尊享每日128元淨價/位翠明閣中餐廳消費尊享八折(部分菜品)亞洲美味旋轉餐廳尊享每日晚餐及周末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