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引發關注的畢業生意向報告截圖
目前已引發了較多的關注和討論,因為按照大眾理解,北大畢業生可謂天之驕子,大多素應該去學術界或者商界才符合情理。
不過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也許並非突兀,而是目前大環境下,畢業生越來越現實的選擇。
一是目前民營企業普遍的加班制度。尤其是日漸盛行的996風氣,正在扼殺年輕人的打工熱情,畢竟打工除了掙錢,好低考慮身體健康吧?體制內就算再忙,相比民企的996總還是差遠了,從工作的性價比上來看,體制內未必沒有優勢。
二是經濟環境、人才供給需求的變化。首先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導致除了少數網際網路企業以外,大多數民營企業在薪酬方面吸引力下降;另外加上大學擴招,甚至研究生也要擴招,導致人才供給數量放大,優質工作的競爭更加激烈,供大於求導致內捲化,而低質工作的吸引力無法招到名校畢業生,這也可能導致畢業生選擇體制內工作。
三是網際網路文化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明確自己「打工人」的未來了,「人民富豪」們的心靈雞湯已經逐漸失效,「奮鬥逼」「打工人」等文化已越來越流行。
換言之,「這屆年輕人不好騙了」
總的說來,這種現象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我國本來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無非是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導致了體制內工作吸引力的下降,而一旦性價比發生反轉,自然會體現在畢業生的選擇上。
朋友們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