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2020-12-15 弦和大四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引發關注的畢業生意向報告截圖

目前已引發了較多的關注和討論,因為按照大眾理解,北大畢業生可謂天之驕子,大多素應該去學術界或者商界才符合情理。

不過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也許並非突兀,而是目前大環境下,畢業生越來越現實的選擇。

一是目前民營企業普遍的加班制度。尤其是日漸盛行的996風氣,正在扼殺年輕人的打工熱情,畢竟打工除了掙錢,好低考慮身體健康吧?體制內就算再忙,相比民企的996總還是差遠了,從工作的性價比上來看,體制內未必沒有優勢。

二是經濟環境、人才供給需求的變化。首先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導致除了少數網際網路企業以外,大多數民營企業在薪酬方面吸引力下降;另外加上大學擴招,甚至研究生也要擴招,導致人才供給數量放大,優質工作的競爭更加激烈,供大於求導致內捲化,而低質工作的吸引力無法招到名校畢業生,這也可能導致畢業生選擇體制內工作。

三是網際網路文化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明確自己「打工人」的未來了,「人民富豪」們的心靈雞湯已經逐漸失效,「奮鬥逼」「打工人」等文化已越來越流行。

換言之,「這屆年輕人不好騙了」

總的說來,這種現象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我國本來也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無非是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導致了體制內工作吸引力的下降,而一旦性價比發生反轉,自然會體現在畢業生的選擇上。

朋友們對此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
  • 996讓高科技企業喪失吸引力,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學而優則仕」,在學業上有一番作為之後,最好的出路是步入仕途。在當代社會,高學歷者在就業方面有更多選擇,不僅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步入仕途,也可以去高科技企業工作,獲得一份優厚的薪酬。在就業方面,高學歷者優勢更大,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更傾向於招錄高學歷者。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北大畢業生,四分之三的人都去了體制內,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01 :2019年畢業生中,北大四分之三學生去體制內北京大學一直是備受仰望,因此北大畢業的學生也被大家寄予厚望。很多人認為北大畢業的學生一定是在科研機構或者走在時代的前端,然而北京大學的一份就業報告卻顯示,北大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 北京大學畢業生75%選擇有編制工作,學而優則仕,穩定大於就業
    今年對於很多應屆畢業生來說,就業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疫情的影響之下,很多原本進行招聘的企業也不再進行招聘,大部分的企業開始進行裁員,開始進行精簡機構,削減部分開支來維持企業的生存但是我們國家每年畢業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是不會減少任何數量的,而且還是在持續增長的
  • 清北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體制?標題黨又成功收割了一波~
    來源於博雅資料庫「選擇就業的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進體制!!!」「父母拼了命把孩子推入名校,北大清華超四分之三畢業的學生卻進了體制」……再次見識到標題黨的威力。超過75%的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意味著什麼?我國頂尖學術水平和素質的一批人全部轉向了體制內?!
  • 4分之3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原因到底是什麼?
    據北大於2019年的調查數據,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最高超90%!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在2019年畢業生前往體制內就業佔比最高的1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中,行業特色較強的高校佔據了絕大多數,如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畢業生體制內就業佔比分別為90.31%、89.51%和82.53%。
  • 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才是主流選擇和人們所認為的「學而優則仕」不同,從總體的數據上看,前往體制內就業的「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更多的選擇了以各級高等教育單位和國有企業為主的體制內崗位。,其中選擇進入體制內的畢業生佔比有76.93%,前往黨政機關就業的畢業生佔比為17.08%。
  • 最高超90%!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北京)、華北電力大學等高校,畢業生體制內就業佔比分別為90.31%、89.51%和82.53%。▎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才是主流選擇和人們所認為的「學而優則仕」不同,從總體的數據上看,前往體制內就業的「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更多的選擇了以各級高等教育單位和國有企業為主的體制內崗位
  • 「學而優則仕」的「優」是「餘裕」
    我也只是幾年前才了解得更多的。記得那次與家父閒聊天,聊到一個很俗的話題,就是關於貪官泛濫的事。人人都問,這些人都是怎麼被選拔上去的。家父便說,現在的選拔確實大可深究。子曰,「學而優則仕」。意即學問做得還有餘裕,便可以去做官。而現在那些貪官,本來並無學問,又奢談什麼餘裕!
  • 「學而優則仕」,你的理解正確嗎?
    樹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學而優則仕」這一句名言繼續學習中孔子的學生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很多人往往忽略前半句,只看後半句,一個完整的意思就只剩下一半,學而優則仕。這句經典被片面地誤讀,變成了「學習好了就可以做官」。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現象,「應試官」應運而生,為入仕皓首窮經,做了官無所作為。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並不是什麼...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清華北大畢業生都去了街道辦,那普通人能去哪裡?
    名校畢業生扎堆去街道辦,最近幾條新聞,杭州餘杭區街道辦招聘了幾名工作人員,清一色的都是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還有深圳南山區一個街道辦副主任,竟然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後,再想到去年深圳一所學校招聘老師,20人都是國內一流學校的畢業生,其中19人來自清華北大。
  • 現在體制內,注重高學歷、高校的趨勢更明顯
    現在體制內注重高學歷、高學歷的趨勢已經更加明顯。一些比較年輕就走上處級領導崗位的,好多都是清北的研究生畢業,可以說,全日制名校加碩博高學歷的光環是體制內如火箭般往上躥升的有力武器。所以能夠從清北一樣的高校出來進入體制,本身在起跑線上已經領先絕大多數普通公務員
  • 超3/4的北大畢業生進體制內能否推動社會的進步?
    據南方周末報導:近幾年來有數據統計名校熱衷體制內,尤其北大有超3/4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否值得反思呢?首先@博弈高三,認為:現在全球經濟形勢不好,體制內安全感相對要強很多,而且這些年體制內待遇也有提高,自然吸引了很多名校學生。
  • 羅安憲:「學而優則仕」義涵的歷史轉變及其影響
    在世襲制條件下,入仕只是極少數人的事情,普通士人因為無望所以亦不幻想。而在科舉制的條件下,只要努力,一切幻想均有可能。與科舉制度相伴隨,「學而優則仕」的含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學」不再是學做人,不再是為立身而學,而是為「仕」而學,為「幹祿」而學,為功名利祿而學。韓愈曰:「其學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 進入體制內前,你必須要衡量清楚的幾個問題
    中國幾千年來就存在著「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思想,在很多家長看來,讓子女進入體制內就是最理想的工作。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他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經歷過在體制外謀生的艱辛與動蕩,經歷過國企下崗潮,穩定對於他們這一代人而言有著一種特殊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