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2021-02-25 孩子的成長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今日優選

影響一個社會。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其實不光是名校畢業生傾向於這樣的選擇,普通畢業生同樣也傾向於這樣的選擇,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會有大量名校畢業生,選擇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每個人都是趨利的,哪個選擇更好就選擇哪個

不管是名校畢業生還是普通院校畢業生,在擇業時,都會做出這樣的權衡,是選擇進入體制內,還是進入公司裡。對每個個體來說,當然是哪個選擇更好就選擇哪個。這幾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體制內工作穩定,勝在穩定性強

體制內的工作,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雖然體制內工作工資並不算高,勝在穩定性強,體制內工作者輕易不會失業。在私企中工作不是這樣,即使工資稍微高一些,也都是大家辛苦付出換來的,且要面對失業的風險。

工作強度不算大,他們更願意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不少人都以為體制內工作輕鬆,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也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事。不過相比較,體制內工作強度並不是特別大。對很多畢業生來說,他們更願意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體制內待遇好,公積金繳存比例也很高

體制內工作待遇好,這是大家都有共識的事情。拿公務員來說,一些發達地區公務員工資能夠達到上萬的水平,公積金繳存比例也很高。而在普通民營企業中工作,就很難達到這樣的待遇,想買房子可能難度很大。

本科生願意進入到體制內的原因比較多,主要還是因為體制內工作穩定、待遇好。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面臨就業壓力更大,特別想考進體制內,以後就不用再為工作的問題擔憂了。為什麼清北名校的學生也這麼想?

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專業對口,北大以文科專業為主

拿上文說到的北大來說,北大以文科專業為主,畢業生考體制內的工作,專業比較對口。所以對北大畢業生來說,選擇考體制內,比進入到企業中工作要合適得多。比如在考公務員時,可選擇職位要更多一些。

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顯然更加容易

和普通高校相比較,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顯然更加容易。因為這些名校生,除了可以參加國考省考、事業單位招聘之外,還可以以選調的方式,進入到體制內。選調生考試壓力沒有那麼大,上岸更容易。

人才引進更講究「門面」,更能吸引名校畢業生的目光

一些地區在人才引進時,更講究所謂的「門面」。他們更傾向於引進名校生,甚至會把清華北大畢業生的數量,作為人才引進的質量標準。這樣一來,他們給名校畢業生的待遇就會更好,更能吸引名校畢業生的目光。

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名校畢業的學生,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雖然他們有名校光環,在找工作時會有一定優勢。但是很多名校生,在找工作時,同樣也會碰壁、遭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當然也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這樣一來,不少從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的學生,更傾向於進入到體制內工作。也有一些人在考進體制內後,覺得體制內工作乏味無聊,因此選擇辭職。但是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會在辭職後感到後悔,這是為什麼?

從體制內辭職的人,往往會感到後悔,這是為什麼?

錯把平臺的優勢當成自己的能力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工作,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地位」存在不同。哪怕是在體制內基層工作的員工,他們「地位」也要高過私企的員工。如果這個時候錯把平臺當成自己的能力,在辭職之後重新找工作,可能會遭遇打擊。

高估了普通私企的收入水平

體制內工作者總說自己工資低,這是因為他們聊的都是到手的工資,不會把各項福利都算進來。這樣一來,大家就會產生一些誤區,就是體制內工資不高。其實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私企收入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

私企的工作同樣也很「無聊」

很多人都認為體制內工作無聊,因此選擇了離職。等到進入私企之後,卻發現私企工作同樣也很「無聊」。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感興趣。如果自己沒有興趣,不管怎麼換都會覺得很無聊。

高估了普通私企的工作環境

不少在體制內工作的人,都羨慕體制外的人的工作環境。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只有少部分民營企業給員工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環境,還有很多私企工作環境並不是很好。健身房、下午茶這些配置,也是不怎麼常見。

考上體制內工作並不容易,不管是考公務員還是考事業單位,都會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大家在報考前,需要弄清楚,自己想報考的職位是什麼,想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不然等到真正考上之後,很有可能會感到後悔。

結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目前來看,這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都是畢業生自己的選擇。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應該鼓勵畢業生進行多元化就業,當然不能光盯著體制內的工作不放。

相關焦點

  • 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4分之3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原因到底是什麼?
    」工作要麼是混吃等死,要麼升官發財撈油水,導致人們對於多數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的激烈討論。至於為什麼現如今這麼多清北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工作,我想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實現自身價值。人們的慣性思維認為只有進入所謂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因為是私企,能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才華。
  • 北大畢業生,四分之三的人都去了體制內,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01 :2019年畢業生中,北大四分之三學生去體制內北京大學一直是備受仰望,因此北大畢業的學生也被大家寄予厚望。很多人認為北大畢業的學生一定是在科研機構或者走在時代的前端,然而北京大學的一份就業報告卻顯示,北大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清北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體制?標題黨又成功收割了一波~
    來源於博雅資料庫「選擇就業的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進體制!!!」「父母拼了命把孩子推入名校,北大清華超四分之三畢業的學生卻進了體制」……再次見識到標題黨的威力。超過75%的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意味著什麼?我國頂尖學術水平和素質的一批人全部轉向了體制內?!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並不是什麼...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996讓高科技企業喪失吸引力,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
    普通高校畢業生願意進高科技企業,儘管壓力大,但是薪資待遇高,非常有吸引力。對於北大畢業生來說,高科技企業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他們更願意去體制內工作。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內工作根據北大發布的畢業生就業報考可知,去年北京大學有49.79%的畢業生選擇了黨政機關以及事業單位,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去了國有企業。
  • 進入公務員體制內,與名校相比,雙非畢業生的差距很現實
    而作為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就成為了一大難題。公務員這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成為當下大學生的首選,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名校生和雙非大學生之間的發展有什麼差別?因此,在學校政策制定時,對當前學科建設以及科研前沿的把控並不是很敏感,都是按行政化的手段進行管理,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學校的政策阻礙研究生的優質培養。久而久之,培養出的研究生,眼界較窄,思路也較為僵化。
  • 清北學生更喜歡「體制」工作?超70%選鐵飯碗,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家庭影響,近幾年人們發現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相比其他高校畢業生,更喜歡穩定工作。清華北大學生超70%選擇鐵飯碗從2019年北大發布的學生就業報告中可以看到,19年2822個畢業生,其中49.79%進入了黨政機關單位、27.14%進入國企,還有一部分通過公務員開始或其他編制內考試,獲得穩定鐵飯碗工作。
  • 名校生和「雙非」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差距有3點,很現實
    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名校與雙非大學畢業生發展的區別近幾年的就業形勢本身就越來越嚴峻,加之今年又受到疫情影響,找工作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畢業生面臨的難題。雖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是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而言,誰不是「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 最高超90%!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與此同時,清北碩博畢業生前往街道辦就職,哈佛博士後跳槽擔任街道辦主任的新聞也被炒上熱搜,「是否前往體制內就業」再次成為一個被人們所熱議的話題。人們常說的「體制內」,通常指的是以公務員為主的國家各級黨政機關、以「科教文衛」行業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和一眾國有企業。穩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是「體制內」工作的最大特點,但與之一體兩面的,是薪資水平中規中矩、工作自由度較小、個人發展可能「一眼望得到頭」等局限。
  • 最高超90%!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與此同時,清北碩博畢業生前往街道辦就職,哈佛博士後跳槽擔任街道辦主任的新聞也被炒上熱搜,「是否前往體制內就業」再次成為一個被人們所熱議的話題。人們常說的「體制內」,通常指的是以公務員為主的國家各級黨政機關、以「科教文衛」行業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和一眾國有企業。
  • 體制內就業,哪些大學畢業生佔比最高?最新排行榜出爐
    在今年的疫情背景下,今年將近有874萬畢業生將踏入社會,走進又一個「最難畢業季」,面對不少企業減少招生名額、降薪等,許多人不得不一再降低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就在前段時間,名校清華北大碩士到街道辦就職的新聞被大家所關注,是否前往體制內就業」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 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與此同時,清北碩博畢業生前往街道辦就職,哈佛博士後跳槽擔任街道辦主任的新聞也被炒上熱搜,「是否前往體制內就業」再次成為一個被人們所熱議的話題。人們常說的「體制內」,通常指的是以公務員為主的國家各級黨政機關、以「科教文衛」行業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和一眾國有企業。穩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是「體制內」工作的最大特點,但與之一體兩面的,是薪資水平中規中矩、工作自由度較小、個人發展可能「一眼望得到頭」等局限。
  • 為什麼名校研究生甘心於體制內工作?是人才待遇高還是學歷貶值?
    在面試環節,大家面面相覷,互相打量,到後來才知道,你來自東北985,我來自西南985,大家都實力不俗,但卻都相聚在一個根本想像不到的場合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名校畢業生開始走進體制內工作呢?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我們聽到很多名校的碩士、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小學當老師,或者是進入街道、鄉鎮當公務員。人才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果從體制內的角度來看,這是傳統體制內的單位吸引力增加的有力證據,也是地方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結果。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名校包括清華北大的博士或碩士都湧向了「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好事還是壞事?
    「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甚至哈佛博士後到深圳某街道辦擔任副主任等等,這些新聞多次被刷上了熱搜,一次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 工作後為什麼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生在體制內越混越差?答案很清晰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為了能夠進入體制內工作,選擇考研,選擇考名校的研,希望以此作為在職場飛黃騰達的翅膀。然而,當這些名校的研究生進入體制內,他們卻發現,想像和現實存在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初想像的飛黃騰達,變成了如今現實的黯然落寞。還記得剛進單位的時候,在被領導、同事介紹的時候,總會被冠以「高材生」、「名校生」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