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今日優選
影響一個社會。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其實不光是名校畢業生傾向於這樣的選擇,普通畢業生同樣也傾向於這樣的選擇,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會有大量名校畢業生,選擇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每個人都是趨利的,哪個選擇更好就選擇哪個
不管是名校畢業生還是普通院校畢業生,在擇業時,都會做出這樣的權衡,是選擇進入體制內,還是進入公司裡。對每個個體來說,當然是哪個選擇更好就選擇哪個。這幾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體制內工作穩定,勝在穩定性強
體制內的工作,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雖然體制內工作工資並不算高,勝在穩定性強,體制內工作者輕易不會失業。在私企中工作不是這樣,即使工資稍微高一些,也都是大家辛苦付出換來的,且要面對失業的風險。
工作強度不算大,他們更願意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不少人都以為體制內工作輕鬆,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也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事。不過相比較,體制內工作強度並不是特別大。對很多畢業生來說,他們更願意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體制內待遇好,公積金繳存比例也很高
體制內工作待遇好,這是大家都有共識的事情。拿公務員來說,一些發達地區公務員工資能夠達到上萬的水平,公積金繳存比例也很高。而在普通民營企業中工作,就很難達到這樣的待遇,想買房子可能難度很大。
本科生願意進入到體制內的原因比較多,主要還是因為體制內工作穩定、待遇好。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面臨就業壓力更大,特別想考進體制內,以後就不用再為工作的問題擔憂了。為什麼清北名校的學生也這麼想?
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專業對口,北大以文科專業為主
拿上文說到的北大來說,北大以文科專業為主,畢業生考體制內的工作,專業比較對口。所以對北大畢業生來說,選擇考體制內,比進入到企業中工作要合適得多。比如在考公務員時,可選擇職位要更多一些。
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顯然更加容易
和普通高校相比較,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顯然更加容易。因為這些名校生,除了可以參加國考省考、事業單位招聘之外,還可以以選調的方式,進入到體制內。選調生考試壓力沒有那麼大,上岸更容易。
人才引進更講究「門面」,更能吸引名校畢業生的目光
一些地區在人才引進時,更講究所謂的「門面」。他們更傾向於引進名校生,甚至會把清華北大畢業生的數量,作為人才引進的質量標準。這樣一來,他們給名校畢業生的待遇就會更好,更能吸引名校畢業生的目光。
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名校畢業的學生,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雖然他們有名校光環,在找工作時會有一定優勢。但是很多名校生,在找工作時,同樣也會碰壁、遭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當然也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工作。
這樣一來,不少從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的學生,更傾向於進入到體制內工作。也有一些人在考進體制內後,覺得體制內工作乏味無聊,因此選擇辭職。但是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會在辭職後感到後悔,這是為什麼?
從體制內辭職的人,往往會感到後悔,這是為什麼?
錯把平臺的優勢當成自己的能力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工作,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地位」存在不同。哪怕是在體制內基層工作的員工,他們「地位」也要高過私企的員工。如果這個時候錯把平臺當成自己的能力,在辭職之後重新找工作,可能會遭遇打擊。
高估了普通私企的收入水平
體制內工作者總說自己工資低,這是因為他們聊的都是到手的工資,不會把各項福利都算進來。這樣一來,大家就會產生一些誤區,就是體制內工資不高。其實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私企收入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
私企的工作同樣也很「無聊」
很多人都認為體制內工作無聊,因此選擇了離職。等到進入私企之後,卻發現私企工作同樣也很「無聊」。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感興趣。如果自己沒有興趣,不管怎麼換都會覺得很無聊。
高估了普通私企的工作環境
不少在體制內工作的人,都羨慕體制外的人的工作環境。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只有少部分民營企業給員工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環境,還有很多私企工作環境並不是很好。健身房、下午茶這些配置,也是不怎麼常見。
考上體制內工作並不容易,不管是考公務員還是考事業單位,都會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大家在報考前,需要弄清楚,自己想報考的職位是什麼,想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不然等到真正考上之後,很有可能會感到後悔。
結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目前來看,這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都是畢業生自己的選擇。不過話說回來,我們還是應該鼓勵畢業生進行多元化就業,當然不能光盯著體制內的工作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