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生和「雙非」畢業生,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差距有3點,很現實
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名校與雙非大學畢業生發展的區別近幾年的就業形勢本身就越來越嚴峻,加之今年又受到疫情影響,找工作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畢業生面臨的難題。雖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是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而言,誰不是「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
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名校生和雙非大學生之間的發展有無差別
不一定,公務員的職業發展與名校的關係並不大,很大程度上,個人能力、機遇其實比學曆本身更為重要。進入體制內前,學歷是一道門檻,但是公務員報考並沒有限定名校生與雙非生,也就是只有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歷的門檻限定;進入體制內之後,單位的領導、同事可能會因為你是名校畢業的而對你高看一眼,但是隨著工作年限的不斷推進,大家更加看重的是你的工作能力、為人處事能力,名校的光環會逐漸被淡忘。
-
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進入公務員體制內,名校生和雙非大學生之間的發展有無差別?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體制內的上升不是只看你的名校光環,還有其他比如能力、背景、關係、態度、顏值……如果你是名校畢業,可能會高看一眼。所以本文打算用兩個軸,即單位級別軸和時間軸來梳理一下,用一般的視角去分析。單位級別軸如果你在部委機關工作,你會發現很多是清北人的校友。
-
為什麼名校研究生甘心於體制內工作?是人才待遇高還是學歷貶值?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名校畢業生開始走進體制內工作呢?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我們聽到很多名校的碩士、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小學當老師,或者是進入街道、鄉鎮當公務員。人才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果從體制內的角度來看,這是傳統體制內的單位吸引力增加的有力證據,也是地方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結果。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並不是什麼...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體制內,事業編和公務員差距那麼大,為什麼他們當初不報考公務員
在體制內,事業編制和公務員之間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很疑惑,既然這麼大的差距,為什麼他們當時不選擇報考公務員呢,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第一,數量更多但是對於公務員,卻很少聽說過沒有經過考試直接給公務員編制的情況。現在,很多地方直接從一些高校招錄畢業生,這些引進人才因為擁有高學歷,都沒有經過考試,上班後給了事業編制。
-
名校畢業生和一般本科畢業生,在考上公務員之後差距會很大嗎?
名牌大學的學生畢業考公務員和一般的本科或者三本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一般來說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考試錄取階段,這一階段一般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錄取率是相對較高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由於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較高,而且對於名牌大學,每個地方都有專門的考試(面向985、211畢業生的專門選調考試),這樣的考試競爭相對較低,容易考取,而且大多數沒有專業限制。
-
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人們常說的「體制內」,通常指的是以公務員為主的國家各級黨政機關、以「科教文衛」行業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和一眾國有企業。穩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是「體制內」工作的最大特點,但與之一體兩面的,是薪資水平中規中矩、工作自由度較小、個人發展可能「一眼望得到頭」等局限。
-
體制內就業,哪些大學畢業生佔比最高?最新排行榜出爐
在今年的疫情背景下,今年將近有874萬畢業生將踏入社會,走進又一個「最難畢業季」,面對不少企業減少招生名額、降薪等,許多人不得不一再降低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就在前段時間,名校清華北大碩士到街道辦就職的新聞被大家所關注,是否前往體制內就業」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
-
雙非的學生有多難?
北上廣深的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去985就讀於名校。但是從985畢業之後的學生卻買不起當地房子。說明現在學歷已經嚴重貶值,現在在大城市想找一份稍微好一點的工作,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基本上都是名校碩士起。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說,學歷不是關鍵,有能力一樣能起來。我大學時代也這樣想,直到我第一次去證券公司實習。
-
名校畢業生吐槽「中國式家長」:不進體制內不算好工作
原標題:名校畢業生吐槽「中國式家長」:不進體制內,不算好工作 面臨就業難,近日,北京一所知名大學碩士畢業生王笑遇到了一個「難上加難」問題:千辛萬苦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卻因不屬體制內,被父母要求拒絕工作,繼續求職。 「我爸媽態度很堅決,讓我必須要找一份體制內的工作。
-
國家部委公務員性價比怎樣,3大福利2條超猛(體制內乾貨)
首先,進入國家部委機關當公務員,以前直接考。現在情況變了,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央選調生,各部委直接從名校畢業生中招錄。二是通過遴選考入,各部委從全國各地方公務員中招錄出符合條件的優秀公務員。當然另外還有一些渠道,本文不討論。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名校包括清華北大的博士或碩士都湧向了「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好事還是壞事?
「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甚至哈佛博士後到深圳某街道辦擔任副主任等等,這些新聞多次被刷上了熱搜,一次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
名校身份考公重要嗎?雙非被「隱形規則」拒之門外?
>剛進單位時,初期身份進入公家單位途徑不同,譬如,名校生能夠以定向選調、人才引進進入所謂的大機關單位,當然更不用說碩士畢業生,進入就是正科,而雙非通過省考進入單位,大多都只能副科,所謂的明面差異僅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