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讓高科技企業喪失吸引力,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

2021-01-08 暖暖說教育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學而優則仕」,在學業上有一番作為之後,最好的出路是步入仕途。在當代社會,高學歷者在就業方面有更多選擇,不僅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步入仕途,也可以去高科技企業工作,獲得一份優厚的薪酬。

在就業方面,高學歷者優勢更大,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更傾向於招錄高學歷者。對於畢業生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院校背景,名校的學生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眾多企業搶著要。

對於普通高校畢業生來說,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著實不易。普通高校畢業生願意進高科技企業,儘管壓力大,但是薪資待遇高,非常有吸引力。對於北大畢業生來說,高科技企業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他們更願意去體制內工作。

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內工作

根據北大發布的畢業生就業報考可知,去年北京大學有49.79%的畢業生選擇了黨政機關以及事業單位,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去了國有企業。也就是說去年北大畢業生有四分之三去了體制內,這樣的比例實在驚人。

就業報考發布之後,引起了人們熱議,為什麼北大畢業生更傾向於去體制內工作呢?在人們印象裡,北大作為高等學府,學生綜合實力很強,更適合去高新企業工作,這所高校的畢業生為什麼會「反其道而行之」?

當然任何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都有選擇的權利。從這份就業報告中可以得出北大學子在就業方面,更願意去體制內工作。

對於北大學生來說,在體制內工作,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優勢一:工作非常穩定,薪資待遇較好

在體制內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穩定,高校畢業生進入體制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現如今就業壓力比較大,高校畢業生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並不簡單。在體制內工作要比企業穩定得多,薪資待遇也不差。

雖然體制內工資可能會比高科技企業少一些,但是工作時間相對較短,員工工作更有規律,自由時間較多。體制內員工各種福利待遇很完善,比如五險一金以及其他員工福利等,這些待遇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並不具備。

優勢二:制度健全,更有保障

與社會企業相比,體制內的各方面制度更加健全。比如員工管理制度、員工福利保障制度、員工晉升制度等。在體制工作,員工基本權利更有保障。體制內的員工做任何事情都有制度可循,這一點是社會企業所不具備的。

除此之外,體制內員工很少出現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在員工關懷上要比社會企業更完善。員工幸福感更強,隨著從業時間的增加,體制內員工有很強的歸屬感,更願意為為體製做貢獻。

優勢三:社會認可度高,更有面子

在體制內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社會認可度高,更有面子。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覺得在體制內工作非常光榮,社會地位比較高,這一點是社會企業所不能比的。體制內工作有很多種,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等,這些職位很受認可。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在體制內工作,他們也會覺得自豪。北大畢業生在就業上有更多的選擇,他們還是堅定認為體制內工作比較好。四分之三北大學子選擇進入體制,不得不讓人深思。

與體制內工作相比,高新技術企業在就業上有什麼劣勢?

工作時間長,員工自由度低

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現如今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宣揚996的工作制度,讓高校畢業生厭煩。996工作制度意味著員工自由時間更少,需要長時間加班,毫無自由可言。高新技術企業加班時間長一直被很多人詬病。

在節假日方面,高科技企業節假日難以保證,員工大多是單休,長時間不休息讓員工深感疲憊。體制內工作則不同,除了一些特殊崗位,其他崗位員工能夠正常休假,節假日時間較多,員工的自由度更高。

企業各方面制度不夠健全,員工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高新技術企業層次不齊,大型企業各項制度較為健全,某些中小型企業各項制度並不完善,員工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比如在加班這個問題上,很多企業都有加班的「傳統」,侵害了員工的合法權益,員工為了「保住」工作,只要接受加班。

企業人員流動大,傾向於招錄年輕員工

高科技企業員工流動非常大,傾向於招錄年輕員工。某些行業的老員工可能會因為年齡大而被辭退。在招聘方面,高新企業幾乎全年招聘,只要企業缺人都會招聘,員工工作並不穩定,在這一點上,體制內要好很多。

認可度方面根本無法與體制相比

在高新企業工作社會認可度沒有體制內認可度高。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是商業性企業,這些企業在認可度方面根本無法與體制相比。現如今高科技企業眾多,企業間水平層次不齊,能夠在高科技企業上班並沒有很大優越感。

高校畢業生該如何選擇?

畢業生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再做決定

體制內工作與高科技企業工作區別很大,畢業生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再做決定。進入體制並不簡單,體制內工作在人才招錄中有特殊規定,必須符合相關要求才可能被錄用。畢業生應該對自身情況有充分了解,看符不符合錄用標準。

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

某些學生對科技創新很感興趣,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應聘高科技企業的工作。有的畢業生更喜歡穩定的工作,此時可以應聘體制內的相關工作。任何工作都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感不感興趣,因此畢業生在職業選擇上,應該把職業與興趣結合起來。

結語: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背後原因值得深思。現如今就業壓力增大,進入體制也是不錯的選擇。對於職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畢業生要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綜合考慮之後再做決定。

今日話題:學生在選擇工作時,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12月跨年衝刺計劃#

相關焦點

  • 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這屆畢業生,扎堆進體制
    在過去,在是否要考公、進體制這件事上,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可以說是「被迫」的,微博上相關話題曾引發了3.5億閱讀。截圖自微博而如今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應屆畢業生選擇主動進入體制內,順利「上岸」成了許多年輕人追逐的夢想。
  • 清北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體制?標題黨又成功收割了一波~
    來源於博雅資料庫「選擇就業的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進體制!!!」「父母拼了命把孩子推入名校,北大清華超四分之三畢業的學生卻進了體制」……再次見識到標題黨的威力。筆者連續整理《就業質量報告》已經四年,也被這種標題震驚,慌忙翻出清華、北京大學2019屆就業質量報告,重新研究:上表為北大2019屆畢業生就業單位,以北大為例,標題黨「四分之三」的邏輯應該是這樣得出的: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北大畢業生,四分之三的人都去了體制內,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01 :2019年畢業生中,北大四分之三學生去體制內北京大學一直是備受仰望,因此北大畢業的學生也被大家寄予厚望。很多人認為北大畢業的學生一定是在科研機構或者走在時代的前端,然而北京大學的一份就業報告卻顯示,北大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 清華、北大近8成的畢業生就業選擇了公務員、事業編、國企
    很多人覺得,能力一般的年輕人,才會去考公務員、進體制。甚至在網上還有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人創業、二流的人進企業、三流的人考公務員」。,佔畢業生總數的36.14%。從就業單位性質來看,選擇黨政機關(公務員)的佔就業總人數(籤約人數,下同)17.08%,事業單位佔32.71%,國有企業佔27.14%。三者合計,共佔76.93%。也就說,2019屆北京大學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中,共有四分之三以上選擇了「穩定」的工作。
  • 4分之3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原因到底是什麼?
    據北大於2019年的調查數據,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
  • 超過四分之三北大畢業生進體制內 大材小用,還是另有隱情?
    在大部分看來,能夠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畢業生,絕對是萬裡無一的人中龍鳳,未來必定在科技、商業等大展拳腳,成為知名的科學家、企業家等等?但實際情況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選擇公務員、教師等工作,顛覆了大部分人傳統的觀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一畢業就進體制,好是不好?
    畢業,人生的岔路口,我們人生中為數不多的「節骨眼兒」,面臨各種的選擇,考研,考公,找工作,這其中考公也就是進入體制,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選擇,更確切的說,是很大一部分家長喜歡的選擇,那麼什麼叫「體制內」,什麼叫「體制外」?一畢業就進入體制,好是不好?
  • 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
  • 前往華為、騰訊的北大畢業生大幅增加,留校163人攀升至第一
    前往華為、騰訊就業的北大畢業生仍在大幅增加,雖然華為從去年的北大就業榜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但並沒有影響北大學霸前往中國一流的高科技企業。在北大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北大同時公布了2019年籤約重點用人單位的北大畢業生的數據情況。數據顯示,2019年的北大畢業生,選擇華為的就有134人,而數據顯示,去年為104人,比去年增加了30人,增幅僅近30%;騰訊去年為56人,今年增長至68人,增加12人,增幅超20%。當然。華為並不是北大畢業生的「第一選擇」。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去當中學教師現象,是就業擠壓,還是人才浪費
    同時,這種扎堆進體制內的現象,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算不算科技人才的浪費也成了網絡關注的熱門話題。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通過官方微信號,公示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錄用人員公示名單,35名擬錄用人員中,有32人為碩士,3人為博士,幾乎清一色清華、北大畢業生,且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歷。連校方都感嘆:」沒想到有這麼多北大清華學生來應聘!
  • 大廠扎堆逃離,矽谷正在喪失吸引力?
    作為世界上最密集的科技企業聚集地,在過去幾十年裡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矽谷,真的開始喪失吸引力了嗎?這對中國城市,又有何啟示?甲骨文就表示,總部搬遷後的上班政策將更加靈活,員工可以根據崗位職責選擇辦公室地點,甚至長期在家辦公。慧與也聲稱,削減成本和尊重員工未來的辦公模式選擇,是促成搬遷的重要因素。多年來,矽谷和整個舊金山灣區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給住房和市政建設帶來巨大壓力。
  • 廣州和深圳誰的吸引力更大?看名校畢業生怎麼選!
    中大的優勢專業之一就是臨床醫學,所以畢業生去往醫療衛生單位排第二。據青塔統計,2020年中山大學年度預算經費達到186.93億元,在內地僅次於清華、浙大、北大。這一數量如果對比TOP10名校畢業生去到華為的數量,可排第二,僅次於上海交大,據上海交大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就業去到華為402人。華工畢業生就業去到人數第二的企業是南方電網,228人。去到人數第三的企業是騰訊,達到144人。此外,去到廣州博冠(網易)76人,到中國移動67人,到美的集團46人,到中興41人,到廣汽41人,到好未來36人。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進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其實不是工作!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公務員、事業編、國企,是7成北大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好悲哀
    北大畢業生去哪兒了?在我們印象中,北大畢業生,很多人都是少年天才,智力超群,學習能力強,科研能力強,畢業之後,最應該的去處就是高校和科研單位,成為一流的科學家,才是他們的合理選擇。如果你看到北大公布最新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你會發現,北大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讓你大跌眼鏡。甚至你會覺得,北大畢業生的選擇,和其他的二流大學生或三流大學生的選擇,也沒有什麼不一樣。
  • 如果時薪差不多,究竟是選擇996好,還是955更好?
    但整體而言,是否選擇996的工作,還是正常五天八小時工作制的工作,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也就是嚴格跟個人情況相關。已經類似《北京好,還是上海好?》了。任何用共性知識去解決個人問題的嘗試,那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吃力不討好,也是傳統思維頑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