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生,四分之三的人都去了體制內,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2020-12-15 苑燕兒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苑燕兒」。

01 :2019年畢業生中,北大四分之三學生去體制內

北京大學一直是備受仰望,因此北大畢業的學生也被大家寄予厚望。很多人認為北大畢業的學生一定是在科研機構或者走在時代的前端,然而北京大學的一份就業報告卻顯示,北大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去年北京大學本部共有2822名應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大約有49.79% 的畢業生進入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 還有27.14%的畢業生去了國有企業。這麼算下來,就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很多民眾表示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誰都知道進入體制內的好處,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確實是非常聰明的選擇。

隨著政府對人才的需求,很多地方給高學歷人才提供了很多的優惠政策,比如戶籍落戶補貼、購房補貼等。另一方面,體制內工作相對比較穩定,不用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旱澇保收;工作有保障,福利待遇好,很多人幾乎不用買日常生活用品,單位都會發;社會地位高;幸運的還能走上政壇,成為政壇新星。

跟普通的企業相比,體制內的好處這麼多,無外乎乎北大的學子們也想進去。

02 但實際上,有很多人存在反對聲音

體制內好處這麼多,是不是每個進入體制內的人都能夠有好的發展呢?其實不然,其體制內論資排輩比較嚴重。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卻因為參加工作時間短而無法得到提拔晉升。很多人進入體制內混日子,時間久了也能晉升,讓很多人忿忿不平。

鄰居李華是985院校畢業的高材生,進入體制內一開始還興高採烈,天天充滿激情。過了兩年多,再也不見原來的狀態,天天也跟著老油條們混日子了。

原來單位每年都評職稱,李華專業能力強,也參與過幾次重大的項目,但是因為他參加工作時間段,評職稱就沒有他的份,天天坐在辦公室喝茶上網的人反而評上了,能力強又有什麼用?這對李華衝擊很大,及時能力再強,只要前面的人沒排上,就沒他什麼事情,慢慢他也跟著變了。既然努力無用,只拼資歷,就只能跟著耗了。在這種環境下,李華也只能隨波逐流,選擇被同化。

再後來,他天天溜達著混日子,工作也不再積極,單位上也很少再傳出什麼關於他的消息了,除了身材變得愈來愈胖,他的生活如一潭死水。

如此看來,體制內的工作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好,環境也會影響人,不敢想像,如果北大的學子們未來也被這樣的事情所同化,那麼他們的高學歷又能為社會帶來什麼呢?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很多人對北大學生進入體制內有了更多的擔憂。

3 工作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懂3點人人選出適合自己的職業

人都是在摸索中成長,選擇工作也是。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也並非只有一種選擇,工作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才能夠讓自己在職場中走得更遠。

第一: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合適的職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只有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才會不斷迸發出火花。

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東西,通常也只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夠做出卓越的成績。

所以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做得長久;選擇自己擅長的工作,才能在職場中走得更高。

如果選擇了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幹一段時間就會厭倦,必定幹不長久;如果選擇了一份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幹得再久也很難出成績,跟那些擅長某項工作的人相比,簡直就是在拿自己的劣勢跟別人的優勢競爭,想要成功,難上加難。

第二: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能夠勝任的職業

工作崗位有很多種,工作內容也多樣化,有些工作會經常加班,比如設計師,甲方爸爸很難伺候,設計師就要忙不停;有些工作還會經常出差,比如一些銷售崗位,想要成交,總不能讓客戶遷就你。

如此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還是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如果身體無法負荷天天加班,經常出差,最好就不要選擇這類的工作,不然工作沒做多出眾,身體先出毛病了,得不償失。畢竟工作是老闆的,身體才是自己的。沒有一副好身體,一切都是浮雲。

第三:選擇好就堅持下去,這樣才有意義

很多年輕人初入職場,就經常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困難放棄現有的崗位,工作中遇到挫折,認為自己不適合,換工作;工作太累,認為自己做不了,換工作;工作不掙錢,換工作。無法長久堅持做下去,當然不會有結果。因為你沒有堅持下去。

很多時候並非是工作不適合自己,而是自己根本就沒有找對工作的方向;有些工作並非不掙錢,而是時間還短,你的努力還不夠;很多人眼高手低,喜歡短頻快,短期內見不到回報,就認為不適合而選擇了放棄。

如果選擇好了就要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一次次的放棄,最後什麼也得不到。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北大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入體制內?
    最近有媒體報導了關於北大畢業生的擇業情況,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超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了體制內,為什麼清北這樣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進入到體制內工作?
    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19年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都進入到了體制內工作。2020年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學生也很多,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對學生對社會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從整體上來說,這件事確實是無所謂好壞。大量名校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是各種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
  • 996讓高科技企業喪失吸引力,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
    普通高校畢業生願意進高科技企業,儘管壓力大,但是薪資待遇高,非常有吸引力。對於北大畢業生來說,高科技企業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他們更願意去體制內工作。北大四分之三畢業生,選擇進體制內工作根據北大發布的畢業生就業報考可知,去年北京大學有49.79%的畢業生選擇了黨政機關以及事業單位,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去了國有企業。
  • 清華北大博士生去街道辦工作,是不是資源浪費?人才真的泛濫了嗎
    據了解,此次餘杭區街道辦招錄的畢業生很多並非公務員性質,而是事業單位。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喜歡在體制內工作,而基層工作經驗是未來職務提升的必備。街道辦是典型的基層工作,在這裡工作短暫過渡後就滿足了部分工作對基層工作經驗的要求。
  • 4分之3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原因到底是什麼?
    據北大於2019年的調查數據,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清華北大畢業生大半進入體制,是名校的「內卷」,還是人盡其才?
    今年早期,北京大學發布畢業生就業報告時稱,在2019年畢業的近3000名畢業生中,有將近5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還有近30%的畢業生的去向是國有企業,也就是說最少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雖然清華大學的就業報告沒有查到,但進入體制內的人數也不會少。
  • 清北畢業生超四分之三進體制?標題黨又成功收割了一波~
    來源於博雅資料庫「選擇就業的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進體制!!!」「父母拼了命把孩子推入名校,北大清華超四分之三畢業的學生卻進了體制」……再次見識到標題黨的威力。超過75%的畢業生進入到體制內,這意味著什麼?我國頂尖學術水平和素質的一批人全部轉向了體制內?!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並不是什麼...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清華北大畢業生去中學當老師,是否是人才的浪費?
    近年來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以後沒有從事科研活動,而是選擇去中學當老師。比如之前杭州一所中學招聘教師,結果在招聘的老師中大部分老師都畢業於清華北大,結果公布以後讓很多普通大學的畢業生驚呼以後就業更難了,當老師都需要和清華北大學生競爭了。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最近幾年,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名校包括清華北大的博士或碩士都湧向了「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
  • 最高90%,多所雙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喜歡體制內,好事還是壞事?
    「體制內」,譬如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應聘深圳、浙江、武漢等重點中學的任課老師,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考取杭州某街道的公務員,甚至哈佛博士後到深圳某街道辦擔任副主任等等,這些新聞多次被刷上了熱搜,一次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 哈佛博士、清華北大高材生入職街道辦,真的是人才浪費嗎?
    作為頂尖學府的畢業生,他們選擇去街道辦工作,真的是人才浪費嗎? 考不上清華北大,連去街道辦都「不夠資格」?「教育資源極大的浪費 那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去街道辦上班,到底是不是人才浪費?換個角度來看,頂尖大學畢業去街道辦,這是好事啊。更高素質的人為人民服務,難道不好嗎?學歷不能代表一切,也不是所有的碩博士都適合幹科研。
  • 近8成北大畢業生進體制內,但真正的「鐵飯碗」,其實不是工作!
    前段時間,北京大學2019年度的就業報告顯示,該年度本校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其中有49.79%的畢業生,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還有27.14%的人是國企。也就是說,近8成的北大畢業生選擇了進入體制內。
  • 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去當中學教師現象,是就業擠壓,還是人才浪費
    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通過官方微信號,公示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錄用人員公示名單,35名擬錄用人員中,有32人為碩士,3人為博士,幾乎清一色清華、北大畢業生,且都是碩士及以上學歷。連校方都感嘆:」沒想到有這麼多北大清華學生來應聘!
  • 超過四分之三北大畢業生進體制內 大材小用,還是另有隱情?
    在大部分看來,能夠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畢業生,絕對是萬裡無一的人中龍鳳,未來必定在科技、商業等大展拳腳,成為知名的科學家、企業家等等?但實際情況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選擇公務員、教師等工作,顛覆了大部分人傳統的觀念,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清華北大畢業生扎堆教網課:大部分人工作,不過是為了謀生
    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後沒在本專業發展,反而選擇從事培訓教育工作。 名牌大學畢業,去做門檻低、不高大上的普通工作,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就像董明珠曾經也怒斥一位北大畢業生賣米粉,認為他浪費教育資源。 類似的認知,其實引出來一個共同問題:我們的工作意義,到底是什麼?
  • 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在今年的疫情背景下,有874萬應屆畢業生走出校園,走進又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面對企業們的縮招、降薪,許多人不得不一再降低對於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收入預期。以東北師範大學為例,其2019年畢業生中,選擇前往中初教育單位就業的有3180人,佔比為66.46%,前往高等教育單位的有488人,佔比為10.20%。而我國各級教育單位往往帶有事業單位性質,這也使得東北師範大學的畢業生體制內就業佔比超過90%。
  • 377萬人決戰考研,北大籤約畢業生7成進體制!考研、考公已成當代大學生兩大宿命?
    [1]記者在北大、清華、人大、川大等知名高校中隨機抽取的畢業班級樣本顯示,近九成的學生報考了國考,社會資源、財富和機遇從那時起就隱然開始向體制內傾斜。當外企逐漸凋亡不再吃香,名校畢業生便大舉挺進體制內,近十年前這一現象就已隱隱成風,但是未想到十年後這股風潮形成了一股更大的力量,將更加猛烈地衝擊大學生群體的擇業觀念。